詭辯大師」郭敬明,有的是你不懂的營銷邏輯

圈內觀察員 發佈 2021-08-03T07:05:47.388264+00:00

今天的熱搜,也是一如既往的令人費解呢。實不相瞞,看到這二位的關鍵詞,我當時的心情就是費解——鄧倫和郭敬明有什麼交集嗎?為什麼會有人因為郭敬明而不喜歡鄧倫?想了想不就是鄧倫主演了郭敬明導演的《晴雅集》嘛。


今天的熱搜,也是一如既往的令人費解呢。


實不相瞞,看到這二位的關鍵詞,我當時的心情就是費解——鄧倫和郭敬明有什麼交集嗎?為什麼會有人因為郭敬明而不喜歡鄧倫?



想了想不就是鄧倫主演了郭敬明導演的《晴雅集》嘛。可郭敬明這人雖然風評褒貶不一,但他的視覺審美和票房一向不錯,怎麼想也不該有粉絲因為鄧倫和郭敬明合作就脫粉吧。


點進去一看,前情提要是一位號稱鄧倫路人粉的網友,轉發鄧倫的宣傳微博時表示,雖然他喜歡鄧倫,但不喜歡郭敬明,覺得很糾結。



郭敬明本人回覆:不要因為我而不喜歡倫哥,倫哥是無辜的,他的第一部電影請多多支持,也給我一個機會!拜託了!


我心裡直接一句「哇哦」,想說難怪在《演員請就位》收官了以後,其他導演的熱度都逐漸平息了,我們郭導卻還宛如住在熱搜上。與其說是他這個人具有「腥風血雨」體質,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太會說話。



表達本身就會被解讀甚至誤解,更何況郭敬明還是個公眾人物,哪怕什麼都不說不做還會被放大鏡盯著看呢,別提他還喜歡一天天小嘴叭叭地瘋狂輸出了。


就像這次挺鄧倫吧,大家的觀感就挺複雜的。


有些人第一反應是覺得郭敬明很暖,有被他感動到。說他為了電影能卑微到這種地步,是「四不容易」本人,誇他時時刻刻維護自己的演員,也很看重自己的作品,就像學生一樣等著觀眾給自己打分。



也有人覺得郭敬明又來「茶言茶語」這套。鄧倫只是演員之一,留給他的發揮空間有限,電影好壞與否顯然跟導演關係最大。但經過郭敬明這番話,好像大家不看電影=討厭他=不喜歡鄧倫,相當於變相硬生生逼著鄧倫扛票房。



還有人覺得郭敬明這次本質還是在賣慘,跟他在《演員請就位》現場哭沒什麼區別,而且又用上了「偷換概念」這套。



大多數人選擇不看一部電影或者給電影差評,通常只是因為片子不好看罷了。但郭敬明這番話的邏輯關係,相當於把大家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都歸結為討厭他。這種類似道德綁架的感受給人的觀感更不好,甚至還有人表示「因為這種操作更不想看電影了」。


@鳳凰網娛樂 發起的這個投票就很妙,基本上可以概括斯文目前看到的,所有大家對於郭敬明這次發言的看法了↓



評論區還有不少人cue郭敬明不愧是「詭辯大師」,明明一句「別因為我對電影抱有偏見」就能解決的事兒,他愣是帶上鄧倫和《晴雅集》一起打包上了回熱搜,簡直可以算是免費宣傳了一波。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他在《演員請就位》里的各種操作。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和李誠儒battle過好幾輪,一開始還有不少人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後來因為郭敬明對自我審美明目張胆的過度堅持,導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他其實就是在詭辯以及偷換概念。



第一季里只是露了個苗頭,現場坐鎮的大咖太多,李誠儒點評起來一針見血不留情面,當時的氛圍就是容不得郭敬明太「放肆」。


那也是李誠儒第一次靠點評出圈,他用「如坐針氈、如芒刺背」來形容董力和郭俊辰的演技,倆人因為台詞太差引起了李誠儒的憤怒,沙溢問他剛才和王迅交流些什麼,他就如實說了,還質疑了作品和觀眾反應的合理性。



沙溢當事人都傻了,現場的導演和演員也很驚訝,金靖都說「我要是在台上我就哭了」。只有郭敬明不緊不慢蓄勢反駁,他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說演員演不好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的問題,是他這個導演沒做好。


當時就有現場演員覺得被感動到,誇他「好暖」,覺得他有在保護演員。



接著郭敬明又表示《悲傷逆流成河》是國內第一部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和電影,「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


說實話,要單看郭敬明這番話其實是沒毛病的,人要評價一個事物的前提的確得是了解和尊重。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不允許人家存在,也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不允許別人去喜歡。



這番話在當時是引起了觀眾高度共情的。那時候國內的演技競技類節目生態里,還沒有李誠儒這麼敢說的人物。董力和郭俊辰的演技也沒有差到離譜的程度,再加上郭敬明這番話,很多觀眾都把李誠儒的評論理解為冒犯。


說他倚老賣老啊,打著老藝術家的旗號不尊重人啊什麼的都有,還有人覺得「公開場合公開打臉」是素質問題。而且校園暴力真不是能拿來開玩笑的事兒,它是該被更多人重視,也應該被允許在公眾場合表達。



但問題是,人李誠儒一開始是這個意思嗎?他看不上的是演員的台詞功底,以及小情小愛引起的觀眾過度反應。而且他在採訪里也說了,他不是說校園戀愛不能作為文藝宣傳,只是不提倡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的共鳴。


當時還有很多人站郭敬明來著,但咱回頭去看,這番話里的邏輯是不是多少有點似曾相識?李誠儒明明就事論事點評台上的演員和作品,到了郭敬明嘴裡,就成了對他這個人有意見,對校園題材有意見,甚至因為個人喜好而不允許這類作品存在。



估計是去年占了不少這套邏輯的便宜,今年《演員請就位》里郭敬明就沒怎麼改變打法,還是以表達「百花齊放」、「你不喜歡的也可以存在」為主。但同一套操作玩多了總是會翻車的,更何況這一季從李誠儒到觀眾也都成長了,所以依然買他帳的人越來越少,開始吐槽郭敬明詭辯的觀眾越來越多。


張逸傑和何昶希還原的是《陳情令》里藍忘機魏無羨對峙窮奇道的一段戲,說實話倆人演技都不咋地,別說曾經因為演員台詞含糊就覺得「如芒刺背」的李誠儒了,是那種本真實觀眾隔著螢幕都被尬到不行,硬要總結也只能說句「離譜」的水平。



就這種情況下,郭敬明還是給何昶希發了張S卡,還解釋可能在其他導演眼裡S是Super,但在他這兒是「Student,Seed,Special」。何昶希可能現在表現不夠好,但他覺得對方是可塑之才,是特殊的,值得被好好教導,有很大進步空間的種子選手。



陳凱歌:我尊重郭敬明導演的選擇,但S開頭的單詞實在太多了,我現在就是Surprise(驚訝)。


爾冬升:那我就希望他能跟郭敬明合作吧。



趙薇:你好專一啊,你的審美真的太固定了。


可能因為剛錄第一期節目,導演們都給彼此留了面子,沒太把話挑明了說。更迷惑的反而是現場演員,董思怡就直接問了郭敬明「大家給S卡的標準都是什麼」,郭敬明的回答是,他給S的人就是他想找對方拍戲。



陳凱歌就接著郭敬明的話回答董思怡的問題,他說他倒是沒想過給一張S卡就要找別人拍戲,只是一個演技競技類的節目找他當評委,他們四個坐在台下,就是為了對演員的演技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和判斷,S卡就是他認為演得好的人。


郭敬明立刻解釋,他發S卡也不是發了就要選擇這個人拍戲,而是他拍戲的話會更喜歡選擇這個類型。



此時爾冬升開玩笑提了一句大家標準不同「沒法玩」了,陳凱歌看到李誠儒一臉迷茫,說他可能沒聽懂郭敬明的話,他就是希望郭敬明能拓寬他對自己審美、趣味、愛好的尺度和範圍。


郭敬明又立刻補充,他必須堅持自己的審美和標準,不然如果按照別的導演的喜好和標準來選人,他會覺得自己在學別人。



接著導演們cue到李誠儒,他一來就說他只是來「鑒影」的,沒想到還要點評導演發S卡的標準。在大鵬確認「可以發表看法」之後,李誠儒這段話堪稱扎心:我不喜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各種做法,一會兒說選擇他不是為了和他合作,一會兒又說選擇他是為了和他合作,很難相信這些話出自一個人之口。



他提到了關於S卡最核心的問題,現場有40位演員,4位導演手裡總共只有8張S卡,這裡涉及到是否「公平公正」,每個演員都需要機會,不是可以憑個人喜好隨心而來的。


郭敬明解釋他一直就這樣,不是所有合作的演員都是演技派,也喜歡用很多純新人演員,這是專屬於導演和演員之間的「伯樂與千里馬」關係。還舉出了去年他選擇郭俊辰和金靖的例子,就是別人都不看好,但他倆最後表演都不錯。



還搬出了他那套「百花齊放」的理論,說節目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各種類型的演員。如果把這裡比作一個班級,導演就是老師,那他不能因為差生成績不好就不管了吧,反而還得在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付出更多心力。


怎麼樣,那種熟悉的感覺是不是又來了?就每次聽郭敬明說話,你都會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覺得這人好會說話,但仔細想想又有哪裡不對,咱一開始討論的是這個事兒嗎?



要我來說,四個導演坐在那裡,每個人喜歡的影片、演員類型都不一樣,來比賽的40個演員差別也很大,這本身就是一種百花齊放了。老師可以對差生有更多耐心,導演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但這一切都不應該發生在競技節目裡。


就像李誠儒後來回過味兒來說的那句,又不是不讓你鼓勵演得不好的演員,可前提是在鼓勵他們的同時,能不能別打擊那些演得好的演員?



郭敬明的行為會讓其他演員直接迷惑,到底應該是往好了演呢,還是按照導演喜歡演?他要真喜歡何昶希,大可以在節目之後找他合作,而不是在機會本來就很少的情況下,把它直接讓給不值得的人。


這波詭辯實在難以服眾,再加上後來李誠儒退出節目以後,性格耿直的爾冬升還和郭敬明battle了一次。一開始預告里放的是郭敬明被爾冬升懟哭了,大家都覺得爾導說話不留情面,正片放出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起因是上台前郭敬明找到爾冬升讓他手下留情,爾導同意了,點評他導的片段時言辭以溫和鼓勵為主。結果輪到郭敬明點評爾冬升的片段,他不僅diss演員,還連著幕後工作一起diss,擺明了就是年輕人不講武德。


這兩場風波讓郭敬明的路人緣大不如從前,導致現在大家聽到他說話,第一反應都是「他又搞什麼么蛾子」。但你仔細想想,要不是咱事先有了警惕和逆反心理,郭敬明這種說話大師,在場面上很有可能壓根就不會吃虧。



他太擅長講一些漂亮的場面話,被人說中了又喜歡偷換概念、上價值,總之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斯文看來他的問題就是總把作品等同於自我,一點就炸且不接受就事論事。


郭敬明似乎無法接受別人單純覺得他的作品爛,他必須為此找到一個理由(藉口)。比如太多人黑他,大家都是因為不喜歡他,所以覺得他的作品不好。就算肯承認作品哪裡不夠好,他也必須要找出另外的閃光點,讓大家看到這份「瑕不掩瑜」。



很難講他是真的從心理層面無法接受,還是把這套思路當做營銷策略故意為之。我個人更傾向於前者,畢竟我青春期也讀過不少郭敬明的疼痛文學,出於工作需要,我至今仍然時不時得看他的電影。


他的審美是真的從一而終,從他的小說一路貫穿到電影里。他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從一而終,小說時代是辭藻華麗敏感纖細,其實沒什麼信息量,但就是很能感染人的情緒。在綜藝時代就成了「詭辯」,讓人雖然知道哪裡不對勁,但一時之間還是很難反駁。



這項個人技一向很吃香,幫助郭敬明從作者轉型到導演,如今又走上綜藝舞台,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被他蒙蔽,後來罵他的人越來越多。但不論如何,最後收割流量和熱度的,說到底還是郭敬明。


這位從前隱於幕後的娛樂工業行家正在走向台前,照這個趨勢下去,短期內找郭敬明合作的節目只會多不會少。但這種情況又能持續多久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