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皇宮衛士身體瘦弱武器落後,醫生在簡陋條件下拔牙

小歷史 發佈 2021-08-03T07:07:01.052403+00:00

照片中包括朝廷大臣、街頭景象、傳統建築等內容。董恂這個人有點意思,他在1864年與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合作翻譯美國詩人郎費羅的抒情詩《人生頌》,至今仍被學者稱道,錢鍾書表揚其為「具體介紹近代西洋文學的第一人」。

今天整理了一組晚清老照片,與大家共同分享。照片中包括朝廷大臣、街頭景象、傳統建築等內容。

從左至右分別是沈桂芬、董恂、毛昶熙。他們是朝廷處理外交事務的得力幹將,也是洋務派的中堅力量。董恂這個人有點意思,他在1864年與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合作翻譯美國詩人郎費羅的抒情詩《人生頌》,至今仍被學者稱道,錢鍾書表揚其為「具體介紹近代西洋文學的第一人」。

大家請注意一個歷史細節,清朝雖然允許文官坐轎,但事實上能用得起轎子的臣子不多,養轎夫的成本比較高。三品以下的臣子出行主要使用馬車,不僅成本低,速度也快,走得也更遠。

清朝紫禁城的禁衛系統包括侍衛處、護軍營、前鋒營、內務府三旗包衣各營、神機營等。各營人員均由滿蒙八旗壯士組成,無論是人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都屬於清軍中的精銳。尤其是1861年成立的神機營,堪稱精銳中的精銳。不過,這張照片記錄的衛士看上去很瘦弱,並不算高大威猛,肩上的鳥槍也很落後。

照片拍攝於1904年,張之洞到南京出差,與多位頭面人物有了這張極為罕見的合影。當時張之洞任湖廣總督,魏光燾任兩江總督,盛宣懷任工部左侍郎,其他人也都身任重要官職。只有張謇掛三品官銜,沒有實職,他正忙於創辦工廠、學校等事業。

清廷大臣的裝束是流傳260年的樣式,腦後垂著大辮子,與時代格格不入。晚清最先剪辮易服的先進人物,是出洋的留學生。

1900年以後,京城陸續出現了汽車,主要是在華使節以及商人從國外運進來的,還包括袁世凱送給慈禧太后的那輛。彼時汽車的性能不佳,路況也不好,汽車行駛過程中很容易出故障。可能正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太多,慈禧太后的汽車並沒有真正使用過。

初看這張照片,我大吃一驚,拔牙對衛生條件要求這麼高的活,在簡陋、粗放的環境下就幹了。工具放在地上,沒有消毒措施,真是讓患者冒了很大的風險。另外,患者如何忍受拔牙的疼痛呢?

太歲殿位於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這張照片在永定門瓮城城牆上拍攝,角度比較少見。

1908年9月27日,十三世達賴抵達北京朝覲光緒皇帝,照片記錄了他在大批清軍護衛下走出前門火車站的情景。他在京期間,恰逢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駕崩,進入皇宮叩謁太后、皇帝梓宮,誦經超度亡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