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父母?

春欣媽媽說育兒 發佈 2021-08-03T07:07:08.953606+00:00

大家好,本文由春欣媽媽說育兒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記得多多支持一下我,謝謝大家!初二女生陳曉艷的母親最近很傷心。她每天起早貪黑照顧曉艷,給她做飯,給她洗衣,可她卻不喜歡聽媽媽的話,最近她竟跟姥姥說:「我最不喜歡媽媽!

大家好,本文由春欣媽媽說育兒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記得多多支持一下我,謝謝大家!

初二女生陳曉艷的母親最近很傷心。她每天起早貪黑照顧曉艷,給她做飯,給她洗衣,可她卻不喜歡聽媽媽的話,最近她竟跟姥姥說:「我最不喜歡媽媽!」

起早貪黑地給照顧孩子這麼多年,孩子上初中了 ,長大了,卻換來這麼一句話,的確是挺讓人傷心的。

孩子決不是全盤否定家長,而只是不喜歡家長的某些教育方法。

歸納起來,孩子不喜歡家長採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下幾點:

1

對孩子採取命令

中國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這些思想深入人心。為人臣者、為人子者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提出異議的權利的傳統思想觀念,一代一代就這麼承襲下來了。

回憶一下,當家長的,當年從父母那裡接受的,也大都是命令式的教育。這些命令、要求有時是對的,但有相當多的並不符合下一代的實際情況。我們當年面對這些不符合實際的要求時,心裡不也是不喜歡嗎?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長大,大了之後,他有獨立意識,面對家長的命令,尤其不喜歡。

2

嘮叨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對症下藥,而是翻來覆去的那麼幾句話。孩子學習不勤奮,或者只是覺得他不勤奮了,說:得努力學習呀!努力學習呀!努力學習呀!不學習將來沒前途……這些話也許已經向孩子重複過幾千遍了。

看到孩子不愛吃飯,家長常常來一番憶苦思甜:我們下鄉上山那時候,菜湯都喝不上;我們當年,野菜都吃不飽;我們當年,玉米面都吃不飽……而這些「我們當年」的故事,細細算來,也已經給孩子講過上千遍了。設身處地地想,我們當年聽上一代講那些講了上千遍的故事時,不是也不喜歡聽嗎?不少學生都跟我說:「我最怕爸爸媽媽憶苦思甜。」

3

埋怨、指責

孩子犯了錯誤了,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了,一些家長聽到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氣不打一處來,把孩子叫過來埋怨一通,指責一通,訓斥一通。許多孩子犯了錯誤都很害怕,考試失誤後都很內疚。他們渴望得到幫助他們戰勝錯誤、走出誤區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偏偏又得不到。

回憶一下,咱們讀書時考試失誤,在學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頓指責、訓斥,那時咱們不也是不喜歡嗎?

4

打罵、體罰

更有個別家長,用打罵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一個女孩向我告狀,考試成績不好,回家就要跪搓衣板。從孩子10歲的時候起父母親就採用這種方式,到孩子16歲了,還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孩子考試成績低,仍然要跪搓衣板。這個孩子的父親還是一位處級幹部呢。我問罰跪的根據,他回答道:「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

前不久,一個16歲的男孩跟我說:「我考試成績不好,回家就要挨打。我爸打我,他也難受,一邊打我,他還一邊掉淚。」我問他的父親:「既然打孩子時你也掉淚,孩子也痛苦,那麼不打不行嗎?」他答得也很怪:「不打不行,不打也沒別的辦法呀!」我說:「打也不是個辦法呀!」後來我同他們父子一起商量了不打的辦法,父子關係不緊張了,孩子成績也提高了。

5

愛得過細

有的家長,面對自己已經十幾歲的孩子,還像兩三歲時那樣愛護。儘管付出的是實實在在的、真心實意的愛,還是不能使孩子滿意,甚至反倒使孩子更不喜歡自己。

一位已經參加工作的女孩給我留言說:「真受不了母親那膩乎乎的愛,每天穿什麼衣服都給我規定出來。還要給我梳頭,我不讓,她就站在一邊指導,嘮叨著該怎麼梳。吃飯了,她非要給我盛好,還要給我夾菜。天天這樣,使我感覺很不自在。現在我畢業了,參加工作了,母親還愛得這麼細,這麼具體,我一想起來,心裡真替母親難過。」

怎樣讓孩子喜歡自己呢?我建議從以下五點入手。

1

變命令式的教育為民主型的商量

家長想讓孩子不看網絡小說,可以和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一起商量,看這些小說利有幾分,弊有幾分。這樣商量的方式,更容易使父母與孩子形成共識,孩子也會在商量的氣氛中感覺自己正在長大,覺得自己有了自主能力,會更喜歡民主型的父母。

2

尋找新的話題

那些已經嘮叨了上千次的話題,儘可能避開。非說不可的話,也儘可能換個說法,如「我們當年」「媽媽小時候如何如何……」,完全可以改成「華羅庚當年,陳景潤當年,李嘉誠當年,王永慶當年,李曉華當年」,「馬克思小時候,列寧小時候,周恩來小時候,華盛頓小時候」……

這樣說,孩子喜歡聽,會覺得是在激勵她,暗示她會成為大有作為的人。她還會為家長知識面寬而感到自豪。

憶苦思甜也不是不可以,適當地憶苦會使學生更珍愛今天的生活,更加奮發努力。但決不能把憶苦,變成逼著孩子吃飯的工具,而是要把憶苦,變成激勵孩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動力。

3

找方法,而不是找問題

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試失誤時,我們要幫助她找到戰勝困難的辦法,定出提高成績的措施,這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想不出辦法措施呢?那就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安慰吧!引導孩子回憶一下自己最輝煌的時刻,最成功的一天,回想效率最高之時也行,另外還可幫助孩子找到目前自己存在的長處和優點,學科優勢,或學科中的單元優勢。

這樣孩子會樹立起信心,會覺得爸媽理解自己,會覺得爸媽給予自己精神上的支持,比生活上的關心更可貴。決不能在孩子失誤時,再加一頓埋怨、指責、訓斥。火上澆油,只能澆得孩子更加難受。

4

勇於向孩子認錯

人都有急躁、激動、憤怒的時候。孩子又確實犯了較大的錯誤,家長在氣頭上,控制不住自己,而罵了孩子,甚至打了孩子幾巴掌。時過境遷之後,自己也很後悔。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樣孩子會更喜歡家長,孩子也會學習家長這種,勇於承認錯誤的品質,成為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改正錯誤的人。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商量,今後預防打罵事件再重演的辦法。這樣做,使家長、孩子雙方都變得更聰明,更理智,更高雅。

5

去掉多餘的愛

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哪些愛是她不願意接受的。諸如給她盛飯、勸她吃菜這類事,五六歲的時候這樣做可以,她都16歲了,還這樣做,她當然不會喜歡。凡是她能做,時間又允許的事,就讓她自己做,在做的過程中她還會增長能力。

還可以引導她給家裡做一些事情,承擔一些責任。這使她感覺自己長大了,還會增強責任感,更深地體驗到家長的辛勞,會在更深層次喜歡家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本文由春欣媽媽說育兒原創作品,請大家多多支持原創作品,謝謝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