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一代人傑還是「大白臉」——讀《司馬懿傳》有感

文匯網 發佈 2021-08-03T07:30:14.859706+00:00

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三國研究學者朱子彥的新書《司馬懿傳》。本書以大氣磅礴的史學筆觸,厚重翔實的史料鉤沉,為廣大讀者奉獻了一部嚴謹而精彩的司馬懿學術傳記,其中無論是對司馬懿這位三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全面認識,還是對整體三國史及相關人物事件的深入把握,都有掃清迷霧、撥雲見日之感,讀後令人擊節嘆賞。

《漢故司隸校尉京兆尹司馬君之碑頌》殘碑

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三國研究學者朱子彥的新書《司馬懿傳》。作者在為司馬懿這個三國後期核心人物立傳的同時,擘繪出司馬氏家族三代移運魏鼎的政治軌跡,勾勒出「三國歸晉」這一宏大的歷史圖景。本書以大氣磅礴的史學筆觸,厚重翔實的史料鉤沉,為廣大讀者奉獻了一部嚴謹而精彩的司馬懿學術傳記,其中無論是對司馬懿這位三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全面認識,還是對整體三國史及相關人物事件的深入把握,都有掃清迷霧、撥雲見日之感,讀後令人擊節嘆賞。

還原一個作為「人」的司馬懿

作為人物傳記,而從歷史發展角度謀篇布局,是本書的一大特點。從東漢至隋唐的歷史來看,司馬懿是漢末三國亂世走向短暫統一的奠基者。大體而言,中國歷代王朝的雄主,尤其是開國之君,其底色與司馬氏並無二致。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封建正統觀的影響,司馬懿及其子孫在國人意識中多是負面形象。陰狠、狡詐、詭異、篡逆,甚至有狼顧、三馬同槽、「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典故流行於世。作為一代人傑的司馬懿幾被「層累地」做成了似乎無可逆轉的「大白臉」。歷史從來都是「當代史」,歷史人物的定性,從來取決於書寫者的認知或設計,官修史書尤其如此。本書作者則打破了因循傳統的思維定勢,將歷史人物放到社會發展大背景下去考量,把司馬懿放在社會歷史大局中去立意定位,還原一個作為人的司馬懿,還原一個作為生存在風雲際會三國時代的政治家的司馬懿,其勇氣和精神是可嘉的。作者以一己之力撥轉迷霧,扭轉千年的「固識」,誠非容易。

作者開篇從司馬氏家族的歷史追蹤起底,追溯到司馬氏遠祖,詳解了司馬氏的姻親、家風、交遊圈以及家族由武入文的文化轉型,展示了以司馬懿為首的幾位或雄才大略、或斂形守拙的政治家、謀略家的風度。

從現代心理學視角,剖析古代政治家的人格

《司馬懿傳》創新性地提出以「卡里斯瑪特質」來理解古代政治家;又如從「禪代「的政治特質入手,破解東漢三國時期政權更迭這一歷史規則。司馬懿被後人長期詬病,主要是源於他的「狼顧相」和發動「高平陵之變」,魏晉以降的不少人都譏諷司馬仲達父子狐媚取天下,認為司馬氏弒主篡逆。以儒家倫理來看,是否忠君報國,是衡量君子小人的標尺。但具有卡里斯瑪品質的人,具有開創時代、革故鼎新的君主,在生死較量的政治博弈中往往不擇手段,採取一切可能的權術、謀略,為消滅政敵,絕不心慈手軟,絕不將宋襄公那種「不擊半渡,不擒二毛「的方式來運用於政治、軍事鬥爭,否則就是蠢豬式的「仁義」。卡里斯瑪型的人物需要跳出傳統思維的怪圈,而具備獨特的智勇雙全的政治品格。其智,即富於權變,善於機謀,胸藏韜略;其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殺伐決斷,心狠手毒。作者在敘述傳主功業的同時,也揭示出了傳主所具有的複雜深刻的卡里斯瑪特質;既寫出了雲譎詭異的歷史波瀾,也寫出了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好像聽到看到了那個時代躑躅前行的腳步。

歷史人物要寫得豐滿,多姿多彩,在於細節的開掘與運用,在於據實立論的公正與平允。通覽《司馬懿傳》全書,辨析史實,澄汰舊說,疊有新見。涉及司馬懿的史事,人際關係,成敗利鈍,具廣徵博引,不遺吉光片羽。例如,書中敘其祖父司馬儁出任潁川郡太守,為司馬氏日後建立霸府政治積累了政治資源。特別是司馬懿父司馬防,曾舉薦過曹操,這為司馬懿步入仕途創造了歷史契機。書中有關司馬懿對曹丕禪代的勸進,與曹爽的政治博弈,「高平陵之變」的翻手為雲等內容都寫得細緻入微,諸多細節都顯示了司馬懿的文韜奇謀,果敢中老謀深算,權力傾軋中進退自如。

初步統計,本傳徵引正史、文集、經典、類書出注等達1400餘條,作者力求每論必有據,做到無一事無來歷,無一言無出處。行文中史論渾然一體,凝重而不失流暢,飽含情懷,讀來令人慾罷不能。

司馬懿像

秉筆直書司馬懿的政治博弈和軍事對峙

本傳秉筆直書,不為尊者諱。在精細雕琢司馬懿的人生軌跡時,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其政治鬥爭的對立面——與敵國蜀漢、孫吳的關係。特別在涉及蜀漢劉備、諸葛亮時,作者坦然面對所涉事件的人物立場,而不是主觀置入式地隨意取捨史料,更不是閃爍其辭。劉備、諸葛亮等都是傳之久遠、眾口一詞的英雄人物,他們有高尚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舉止失措的負面事跡。作品在處理蜀漢內部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關係方面,主要是對待孟達叛魏返蜀事件中,極盡謹嚴方正。

書中所述孟達反覆的整個歷史過程,精彩紛呈,把司馬懿的精明果斷與諸葛亮引誘孟達回投蜀漢,並行不悖的兩條線索從容展開。書中對諸葛亮與孟達的宿怨和政治利益衝突索隱鉤沉,評價道:「勸誘孟達歸蜀,同時又派間諜泄露其謀,假曹魏之手除掉孟達,便成了諸葛亮解決東州集團威脅的策略。」而司馬懿為穩住孟達,詭計疊出,繼而揮軍奇襲、倍道兼程,周密部署,不留後患。不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術,擒斬孟達,還對申儀毫不留情地處置。司馬懿誅孟達後,得知申儀承制刻印、發展自己勢力,遂誘騙擒獲申儀,押送京師,從根本上解決了盤踞東三郡歷年申氏豪族的尾大不掉問題。

本傳還對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屬七千餘人投魏進行辯析,原先讀到此段資料時,甚感莫明,讀罷此書,方知是蜀前將軍李嚴直接插手了東三郡事務,孟達被司馬懿誅滅後,姚靜等人因未進行有效救援,怕李嚴責罰,不得已投降了司馬懿。史實表明,孟達與李嚴之間的聯繫根本沒有中斷。諸葛亮似乎窺視到了其中奧秘,故堅定了借刀剷除孟達的決心。

對司馬懿軍事才能的展示是本傳的神來之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才能在伯仲之間、兩人是可堪匹敵的一對天才。在兩人對峙博弈中,各有彼此,既有諸葛亮卓越軍事才能的種種智慧,又有司馬懿洞若觀火、把握大局的謀略。司馬與諸葛鬥智鬥勇,精彩紛呈,雙雄共同演繹出古代軍事史上神鬼莫測的歷史活劇。作者細緻地分析了司馬與諸葛的才智高下,批駁了吳國張儼與李世民略帶偏頗的見解。

全書600餘頁,有二分之一寫傳主的軍事生涯,著重關注了司馬懿從謀臣到帶兵統帥,由文入武的轉型。司馬懿任謀臣時有兩大高明之見:當劉備剛占益州,曹操鯨吞漢中時,司馬懿勸諫操應乘勢進攻劉備,但未得到曹操採納。從歷史發展看,曹操未納司馬之策,錯失一舉攻取益州之良機。另一次是關羽率荊州之軍北征襄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銳,司馬懿、蔣濟勸諫曹操:「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納懿謀,最終擊敗關羽,扭轉了戰局。

司馬懿平遼東既是他一生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也是曹魏立國以來取得的最為輝煌的戰役。司馬懿平遼東前,魏明帝詢問此戰需多少時日,司馬懿回答,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60日為休息,一年足矣。精確算出平定遼東作戰的時間表。唐太宗評價說:「觀其雄略內斷,英遒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司馬懿平遼東之戰,料敵如神,聲東擊西,迂迴穿插,批亢搗虛,擒斬公孫淵,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司馬懿傳》既已問世,必將加深人們對魏晉之際歷史變遷複雜面貌的認識。作者一生浸淫於三國歷史之研究,究悉物情,苦心孤詣,為傳主司馬懿作此嚴謹深刻的學術傳記,既不阿諛於古人,又不取媚於俗見,無愧於史家之名。

《司馬懿傳》,朱子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