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血」到「造血」
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像這樣,到處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場景,在幾年前的後河村是難以想像的。當時的後河村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開會召集不到人,工作難推進,村裡的各項事務都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變化從2015年市市場發展中心派駐工作隊定點幫扶後河村開始。
「後河村地處丘陵地帶,溝壑不平,村子現代產業薄弱,種地靠天收,村裡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李剛介紹。
駐村工作隊進駐以後,便根據後河村實際,把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幫扶重點,先後引導村民種桑養蠶,流轉幾百畝土地發展林果業,流轉60餘畝地種紅薯,還建了大棚種植蔬菜,通過穩步發展集體產業,來增加村民戶收入。
在「輸血」的刺激下,後河村的「造血」功能逐步開啟:村裡成立了5個農業合作社,帶動了70個貧困戶。村民陳卞琴說:「以前跟著別人玩,現在有空就去合作社幹活,一天能賺七八十塊錢,家裡也脫貧了。」
曾經的貧困戶羅偉如今成了村裡有名的種植大戶,今年端午節,他種植的土豆剛成熟,駐村工作隊便幫忙聯繫了鄭州農貿市場的商戶到村裡收購,35畝土豆全部賣完。
說起駐村工作隊,羅偉有說不完的感激,「李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可是沒少給我幫忙,我種植經濟作物,工作隊不僅找人進行技術輔導,還幫助銷售,解決了我缺技術、少銷路的難題,現在,妻子病好了,女兒考上了大學,我們一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精神文明花開放
村風民風大變樣
後河村村委大院裡有一個愛心超市,超市裡的商品是由市市場發展中心捐贈的。和別的超市不同,這裡的商品不用花錢,而是要用積分兌換。
駐村工作隊和村委共同制定了積分評比和兌換細則。「評為好媳婦、好婆婆獎勵10分,家庭衛生達標獎勵5分,參加村集體公益勞動一天獎勵6分……」只要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設、庭院衛生、脫貧幹勁等方面表現突出,就可獲得相應積分。
積分獎勵,換來了村民村風大改變。「以前家裡都懶得收拾,現在沒事打掃得乾乾淨淨,生活環境好了,自己心裡可舒服。」村民郝克斌說。
只要不颳風下雨,每天晚上都會有村民聚在村委的院子裡跳廣場舞。「以前大家沒事在一起打牌、嘮閒話,現在跳舞鍛鍊,不僅能贏積分,身體也好了。」村民們對這樣的休閒方式很滿意。
村裡還開辦了農民夜校,每月至少兩次,給村民講黨的政策、醫療知識、種植養殖技術等。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後河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明顯好轉,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已開始謀劃鄉村振興的新一輪規劃。
「美麗登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啟動。前不久,我們專門組織村『兩委』班子、脫貧戶等到信陽大灣村學習美麗鄉村建設,希望藉助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讓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成為『美麗經濟』,幫助村民創業、就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李剛說,後河村的村民們都卯足了勁,大步奔跑在鄉村振興的追夢路上。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愛琴 通訊員 宋躍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