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社會組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功能、處境與前瞻

愛德基金會 發佈 2021-08-03T07:33:39.984605+00:00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波及世界範圍內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均因疫情而受到了巨大影響,其中社會組織也難以例外。當下中國社會組織有80多萬家,且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面對如此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如何應對疫情危機」成為中國社會組織生存與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波及世界範圍內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均因疫情而受到了巨大影響,其中社會組織也難以例外。當下中國社會組織有80多萬家,且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面對如此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如何應對疫情危機」成為中國社會組織生存與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基於疫情對社會組織發展持續影響的考慮,愛德基金會與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於2020年6月合作開展了「疫情背景下社會組織生存狀態」的專項調研。從4個方面:受訪者基本信息、受訪機構基本信息、社會組織受疫情影響的情況、後疫情時代機構的生存之道,考察了全國範圍內243家社會組織在疫情籠罩下的現實處境。調研報告及時了解社會組織的生存狀況及面臨的突出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之道。

一、受訪機構的發展現狀

從組織區位分布來看,本次調研的243家社會組織中,江蘇省內的機構為163家,江蘇省外的機構為80家。按照區位要素劃分,東部地區的社會組織為187家,中部地區的社會組織為45家,西部地區的社會組織為11家。

從機構的註冊級別來看,由國家民政部門頒布註冊的社會組織有10家,省級(包括自治區、直轄市)註冊的機構有13家,市級註冊機構有50家,縣級(市/區)社會組織多達167家,未註冊機構僅3家。

從社會組織的類型來看,受訪機構中社會團體為40家、社會服務機構為194家、基金會為9家,其中公募、非公募基金會分別為2家和7家,社會服務機構占據了最高比例,成為主要考察對象。

從提供服務的類型及重要性角度來考察:以為老服務為第一要務的社會組織有84家,位列第一。樞紐支持、兒童青少年分別有49家與43家,位居第二、第三。專門致力於助殘與社區綜合服務的機構為30家和20家。環境保護為首要目標的社會組織僅5家,排位最末。

從機構成立的時長來看,被訪組織的成立平均年限僅為2.23年,中位數為4.5年,分布曲線呈現左偏態勢。其中,最久遠的機構已成立35年,最年輕的社會組織成立僅有幾個月時間,大部分機構成立不足5年。

從全職工作人員的數量來看,社會組織的平均全職員工數為19.32人,中位數僅為5人。其中,最多的機構擁有1000名全職人員,而有38家機構沒有與任何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大部分機構的全職員工數不足10人。

從機構收入的主要來源來看,政府部門的投入在社會組織收入方面占據首要地位,190家社會組織從政府部門獲取資金支持,其中166家以政府支持為最重要的資金渠道。相反,僅有40家組織表示能夠依靠經驗所得來「自我造血」,而這其中主要依靠自身經營的機構少之又少,僅有14家。

二、功能與角色:社會組織在防疫應對中的現實表現

(一)防疫服務的供給類型

調研顯示:在此次疫情爆發期間,90.95%的社會組織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並提供了相關服務。按照服務供給的類型來看,提供線上宣傳的機構多達163家,占比最高;協助社區防控的機構為160家,次之;對特殊人群進行關愛與幫助的機構有146家。相比之下,能夠募集防疫物資的機構最少,只有114家。按照服務供給的多樣性來看,能夠提供4項及更多服務類型的機構有62家,能夠提供1至3項服務的機構有159家。而有22家社會組織在此次疫情期間沒有提供任何類型的服務。

(二)影響防疫服務提供的機構特徵

報告指出:社會組織本身的機構特徵與其疫情期間的服務供給密切相關。評估等級越高、全職人員數越多、運營資金越多、先前發展越良好,這些組織越有可能提供防疫服務。然而,過高的行政成本會阻礙機構的防控服務提供。其次,社會組織的財務狀況在防疫服務中扮演關鍵角色。社會組織原先運營資金越是充足,疫情期間機構提供防疫服務的數量越多、種類越多。而社會組織原先行政成本越繁重,疫情期間機構提供防疫服務的數量越少、種類越少。

(三)社會組織在防疫應對中的現實表現

社會組織在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協助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及時補位,作用較為顯著。但是,相較於「中堅力量」的公安、醫療、社區與物業公司人員,社會組織更多地扮演了「輔助協調」的角色。疫情發展至今,對社會組織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歷練。社會組織在參與疫情防控的同時,自身的發展也因疫情而受到重大影響。社會組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冬天能否過得去?能否熬到下一個春天?」。

三、減損與轉型:疫情籠罩下社會組織的財務狀況

(一)社會組織資金受損狀況

報告對疫情影響下機構的流動資金狀況進行考察,指出:任何機構都難以避免疫情衝擊帶來的資金縮減,其中超過半數的機構更是面臨了嚴重的收入減損。

而資金受損原因包括政府財政支出的縮減,企業和個人捐贈減少,有償業務減少等。由此可見,一方面社會組織長期以來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政府,而「自我造血」的機構相對不足,機構實施 「自救」實為困難。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此次疫情衝擊下遭遇了一定的財政困境,進而表現出對社會組織的支持減少。

(二)影響社會組織財務狀況的機構特徵

報告分析了社會組織財務狀況的影響因素。發現資金來源越是依靠自身經營所得的社會組織,在收入受損方面越是嚴重。其次,如果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是政府部門和基金會,那麼這些機構的流動資金越是緊張,這間接反映出疫情衝擊下政府部門和基金會的財務支出同樣面臨困境,難以及時、足量地援助到社會組織。再者,樞紐支持型機構主要因為業務收入減少而引發資金受損,而那些本身發展狀況較差的機構也會因為業務減少而面臨資金問題。另外,由於疫情衝擊下企業與個人經濟狀況的下行,非公募基金會與依靠個人捐贈的社會組織都會因此而資金受損。相比於東部,西部地區的機構也容易受到企業和個人捐贈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疫情籠罩下社會組織的財務困境

面對疫情伴隨而來的財政困境,社會組織勢必會採取各種措施以應對財務危機。研究結果所示,原先依靠自身運營的機構在疫情衝擊下受損最為嚴重,而這些組織寄希望於「造血自救」則顯得更為困難。同樣,如果機構以政府財政支出為主要收入來源,那麼此次疫情中其流動資金會顯得更加緊縮。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政府財政支出首先會支援最嚴峻的公共領域,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大幅削減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的力度是必然的,這也就導致了依賴政府部門的社會組織很難再以「他救」方式擺脫資金困境。

四、機遇還是挑戰:疫情衝擊下社會組織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疫情影響與社會組織處境

疫情對於社會組織處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機構自評數據來看,26家(占比10.79%)社會組織認為疫情影響很小或者沒有,而118家(占比48.96%)組織則表示疫情造成了較大、甚至嚴重的影響。從影響的正負性來看,有47家機構認為疫情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帶來積極意義,52家機構認為疫情衝擊僅僅造成了消極影響,而大部分機構(134家)則認為疫情影響是雙面的,挑戰中存在機遇。從消極影響的表現形式來看,最主要的影響形式是社會組織的項目受阻,其次是由於政府資金的推遲下撥、市場服務的項目受阻。機構披露了目前運營中的障礙和迫切問題,多數機構表示流動資金不足是當前面臨的障礙。

(二)影響困境類型的機構特徵

報告分析了疫情產生影響的機構因素。從疫情對社會組織帶來的影響來看,沒有任何機構因素會顯著導致疫情產生積極影響,這或許是因為疫情較少帶來正面意義而無法得到統計性顯著。其次,發現資金來源越是依靠經營所得與基金會贊助的組織,越容易受到疫情的消極影響。本身發展狀況越差的機構,也越容易受到負面衝擊。對於那些本身運營資金需求較高的機構而言,疫情導致可獲取資源的縮減,勢必也會對其產生不利影響。最後,報告考察了機構特徵與疫情影響大小之間的相關性。全職人員數量越多的社會組織,此次疫情造成的影響越大。而從機構資金來源來看,越是依靠自身經營或基金會捐贈的社會組織,越是會遭遇較大影響。

(三)疫情影響與社會組織發展限度

從調查數據結果來看,應客觀理性地審視當下社會組織身處疫情期的艱難困境,辨識其發展限度,以實現社會組織的「自救與他救」。規模較大的社會組織,或許可以依託於組織自身所積累的資源以及裁員等多元化方式開展「自救」,但大中型社會組織畢竟占比很小,絕大多數小微社會組織的生存境遇甚至比小微企業更為艱難。從現實境況來看,雖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發布了對社會組織發展的支持條款,但是,這些政策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還非常有限,還難以從面上緩解社會組織的財務危機。

五、應對與發展:後疫情時代社會組織的生存之道

(一) 強化政府性支持

對於身處於新冠疫情影響下的社會組織而言,強化政府性支持是實現社會組織「他救」的必不可少之路徑。其具體舉措在於:其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二,放寬社會組織過程管理。其三,穩定崗位和保障運行。給予參與此次疫情防控的從業人員一定數額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從業人員因疫情耽擱再就業的員工給予一定比例的工資補貼。其四,避免大幅削減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力度。

(二)將政府救助企業的發展政策延伸到社會組織領域

首先,對於在疫情期間受衝擊的社會組織,各級地方政府減免或部分減免其工作人員的社保、公積金的繳納,並考慮給予社會組織相應的地方性財政補貼扶持。其次,減免社會組織疫情期間的房租。第三,為陷於運營困難的社會組織,依法辦理延期納稅。

(三)建立社會組織救助基金,實施社會組織自救

應當呼籲政府與公益慈善基金會新設立社會組織救助基金,特別是公益慈善基金會應及時調整救助結構,將一部分資金用於對社會組織的救助。新冠疫情下,社會組織內部展開自救,讓更多的社會組織能熬過「疫情的冬天」,可能比社會組織單純地把更多的資源用於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更為重要。

(四)以轉變服務理念來增強市場服務意識

社會組織應根據外部環境變化適時調整發展戰略:轉變服務理念,增強市場服務意識,通過增加市場性服務實現「開源」與通過減少福利性服務實現「節流」,熬過這個也許比較漫長的「疫情的寒冬」。

(五)社會組織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會組織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一是實現「規模化」轉型。實現從注重社會組織的總體數量向社會組織的單體規模擴大轉型。二是實現「連鎖化」轉型。打破地域限制,發展社會組織分支機構,並實現「連鎖化」經營。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組織標準化服務的開展與監督管理的有效實施。三是實現「職業化」轉型。對社會組織員工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開展職業培訓、健全激勵機制、促進職業發展、提高職業素養、堅守職業操守、完成職業化轉型。四是實現「專業化」轉型。專業化是社會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對社會組織服務能力和質量產生影響,而且對社會組織的公眾形象和社會聲譽產生直接影響。

關鍵字:

喝出妳的二次發育!這根本就是【免動刀無痛魔D】

2021-11-16T06:43:48.111518+00:00

用喝的就比醫美的還更軟更自然 ❤️

以前我同事朋友都以為我「營養很夠」

那是因為我會在衣服裡動一點手腳,哈哈哈哈... 

阿不過常常都要這樣大費周章,也是覺得煩 😔

 

半年前某次逛到衣服超好看某店,很雀躍拿了四件無肩帶的試穿,

結果根本雪崩,全部滑到腳... 

店員眼見我無法「支撐」笑著說可以再挑別的呀(我當然趕快飄走)

 

為了不被「看扁」我開始喝【免動刀無痛魔D】超有感!

第一月不到,真心看出進步,過三個月完全不用再墊東墊西了!!!

每天洗澡看鏡子都覺得「可以這樣真好」😳 

 

 

現任也說我根本詐騙他!但已經成功洗白彌補他了 😂 

現在反而擔心我身邊蒼蠅飛飛飛,像上禮拜去健身房,就有人跑過來想教我用器材、IG發照片也變多讚(就知道效果多明顯,以前哪有人理我...)

 

很多女生都和我一樣怕貴怕痛怕太假,

但這個是靠「補給養分的方式」自己身體長出來的一定最自然 😳

 

 

吃什麼青木瓜那些,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啦,但我喝這個就像做醫美一樣升級滿滿!

➡️https://www.cashin.tw/product/000000000034393

 

 

商品資訊

魔滴魅惑V-plus+


♢上胸無肉 ♢下垂 ♢外擴 ♢不對稱

🏆 發乃草之冠王不留行 超有料成長UPUP!

雌激素含量60% 刺激乳腺成長 堅挺飽滿

幫助滑嫩肌膚 散發滿滿女人味 桃花不間斷

活血通經 調理月事不適 改善手腳冰冷

https://www.cashin.tw/product/00000000003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