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大病籌款平台的軟肋:公益行為不能嫁接在流量變現這棵大樹上

華夏時報 發佈 2021-08-03T07:34:53.466822+00:00

冉學東最近引起輿論熱議的水滴籌事件,就是一個公益和生意嫁接起來的案例。公益組織的核心是財務透明,不以營利為目的,獲得微利維持機構正常運轉;而生意是資本的意志,必須實現利潤最大化。

冉學東

最近引起輿論熱議的水滴籌事件,就是一個公益和生意嫁接起來的案例。

公益組織的核心是財務透明,不以營利為目的,獲得微利維持機構正常運轉;而生意是資本的意志,必須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兩者本來就很難區隔,但是現在的網際網路籌款平台,更是將生意和公益嫁接起來,沒有生意,就沒有公益,粗看起來是非常精妙的商業模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是這個精妙的模式,其商業邏輯蘊含極大的缺陷。

水滴籌從2016年上線以來,已經成為社會大病救助的「第一聯想」,先後為563個貧困地區7萬餘貧困患者,籌集了235億元的救命錢!這個成就不可為不輝煌,這也是許多網友在此次事件爆發後,為水滴籌叫屈的原因。

然而在操作過程中,水滴籌「志願者」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掃樓,引導病患使用水滴籌產品。「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部分地推人員與患者「合謀」,募捐金額隨意填寫,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但其實部分籌款平台在操作過程中,對客戶資料審核不嚴,信息虛假甚至作假的案例屢屢被人詬病。

這次事件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操作問題,是個別事件,但仔細考究就會發現,這是遲早也要發生的事件,是蘊含在網絡籌款平台的商業邏輯中的,商業模式不改,此類事件還會上演。

事件發生後,水滴籌危機公關應對相當棒,堪稱坦誠面對問題,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行動到位迅速,立刻停止線下的地推活動,公司創始人的道歉也非常到位。

水滴籌的確不是公益慈善組織,但是網上籌款卻是公益慈善行為,至少是慈善管理行為,必須遵守慈善公益活動的一些規律。但在大病籌款平台的模式中,作為公益慈善活動的組織方水滴籌不是通過微利維持生存,而是利用水滴籌網絡組織的巨大流量,然後通過推銷保險產品變現。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說,「用網際網路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醫」,「我們聚焦網際網路大健康保險保障領域」。水滴籌是一個非常好的網民健康保險意識的教育場景,藉助水滴籌能夠正確普及及進行保險保障的價值和必要性,將適合的產品推薦匹配給不同的消費者。

水滴籌堅持「0服務費」,籌集到的每一筆錢都分文不動地打到用戶帳戶上,連求助人的微信提現手續費都免了,3年的時間,補貼的提現費就高達1.4億。

水滴籌好像是免費做公益,但是深層次的邏輯是由於水滴籌引發的高質量、精準定位、高粘性的客戶群為水滴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流量,其商業價值相當不菲。

在網際網路紅利已經到了快要枯竭的今天,網絡商業機構獲客成本已經居高不下,比如目前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獲客成本已經到了3000元,有些甚至到了5000元,如果按照這個成本計算,水滴籌保險銷售獲客所得要遠遠高於籌款平台付出。所以要說水滴籌在籌款環節全是倒貼或者免費其實是表面現象,水滴籌在這個環節商業上的收入遠遠高於普通公益機構的微利。

而「微利」正是慈善公益組織的本質,這就是目前網絡互助機構的最大軟肋,看不到這個軟肋,即使有了專業的行業監管者,這個行業還是管不好。

最近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移動網際網路孕育了電商、網絡支付以及消費金融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在中國能夠成功,基於龐大的人口基數,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可以下沉獲客,以龐大的銷售額彌補微利的不足,從而降低成本。這在人口基數小的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當它被應用於公益行為的時候,就很容易出問題。龐大的客戶基數需要龐大的工作量,財產信息審核、目標金額設置、款項使用監督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並依靠第三方專業機構,但現實中員工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工作量大,管理難度大,風險很難控制。

在移動網際網路純粹商業模式中,在現階段,一些電商存在出售假貨、降價打折促銷、價格戰、甚至作假等等不當操作行為,這些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社會的容忍性相對較高,因為擴張獲取流量是移動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最根本的特色,只有龐大的流量才能保證收益戰勝對手。

但是水滴籌事件地推人員與患者「合謀」,募捐金額隨意填寫,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不能仔細核實用戶信息是否屬實。地推人員操作失范,誘導用戶利用不實信息騙取他人愛心,而把這種模式應用於公益行為,則很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因為人們的愛心是沒有回報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的愛心能夠實現,得到心靈的滿足和升華,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包括地推大力度擴大流量的做法跟公益慈善的本來意義背道而馳。

所以水滴籌事件最大的啟示就是,網際網路公益眾籌平台不能依靠流量變現維持平台運轉,未來可能還是要走向微利的道路。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