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內遷探析

日航通鑑 發佈 2021-08-03T07:37:18.825217+00:00

北方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有多次侵襲內地並且內遷的行為。幾次比較大的內遷例如是:五胡亂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金滅北宋,清軍入關等。這幾次大型的內遷都伴隨著北方氣候的急劇寒冷已經中原王朝國力的比較大的衰落。

北方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有多次侵襲內地並且內遷的行為。幾次比較大的內遷例如是:五胡亂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金滅北宋,清軍入關等。

這幾次大型的內遷都伴隨著北方氣候的急劇寒冷已經中原王朝國力的比較大的衰落。遷徙的原因可能是天氣的急劇寒冷以及乾旱迫使北方少數民族不得不遷徙至比較溫和濕潤的中原地區以求生存,同時,中原王朝的小農經濟因為氣候的寒冷以及乾旱而大受打擊,國力受損,無力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將中國歷史上的氣候分為八個時期,四冷四熱,其中:

四個溫暖時期為:

1、約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代

2、公元前2世紀中葉至公元2世紀末的西漢中期至東漢末年

3、公元6世紀中葉至8世紀初的隋至盛唐時期

4、公元10世紀中葉至13世紀末的宋元時期

四個寒冷時期為

1、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戰國至西漢初年

2、公元3世紀初至6世紀中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3、公元8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的中唐至五代初期

4、公元14世紀初至19世紀末的元後期至清末

我們將從幾個寒冷時期入手,探究寒冷期的到來與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關係。

一、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和氣候的變化的關係

(1)、公元4世紀初到5世紀中期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亂華是中原地區的一場災難。匈奴、鮮卑、羯、氐、羌輪番入主中原,給了中原地區巨大的破壞。一直以來,大家把原因歸結於「八王之亂」,國力衰弱,少數民族勢力興起,趁機進攻劫掠中原。但是透過天氣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情,就是在這個時候,正處於中國的寒冷期。

根據記載: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我們可以看到,公元225年,文帝準備南伐孫權,但是因為天氣太過寒冷,當時的河道已經結冰,故無法通行。

另有記載:

「皝將乘海討仁,群下咸諫,以海道危陰,宜從陸路。皝曰:"舊海水無凌,自仁反已來,凍合者三矣。昔漢光武因滹沱之冰以濟大業,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無之乎!吾計決矣,有沮謀者斬!"乃率三軍從昌黎踐凌而進。」

從慕容皝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前海水是不結冰的,但是在公元333-336年之中,海水連續三年結冰,慕容皝藉助結冰後的海面運送兵馬物資,最後取得大勝。就現在來說,海水結冰需要溫度在-3℃到-5℃。估計當時的氣溫較現在低2度到3度。

另外在《晉書》之中,對當時的一些異常的霜雪事件也有記載:

「吳孫權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九月朔,隕霜傷谷。太康元年三月,河東、高平霜雹,傷桑麥。四月,河南、河內、河東、魏郡、弘農雨雹,傷麥豆。是月庚午,畿內縣二及東平、范陽雨雹。癸酉,畿內縣五又雨雹。五月,東平、平陽、上黨、雁門、濟南雨雹,傷禾麥三豆。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十二月,幽、冀、並三州大雪。二年(公元324年)四月庚子,京都雨雹,燕雀死。三年(公元325年)三月丁丑,雨雪。癸巳,隕霜。四月,大雨雹。」

我們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處於一個氣溫較低,比較寒冷的時期。

另外,伴隨著比較長的寒冷時期帶來的也是比較長的乾旱期,據記載: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冬,不雨。六年(公元410年)九月,不雨。八年(公元412年)十月,不雨。九年(公元413年),秋冬不雨。十年(公元414年)九月,旱。十二月又旱,井瀆多竭。是時軍役煩興。」

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正處於一個寒冷時期,此時期不僅寒冷,而且乾旱。而這個寒冷時期,正好伴隨著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帶來了中原地區的秩序混亂與動盪。

(2)、公元8世紀中葉到10世紀中葉的中唐到五代初期

中唐到五代時期,也是少數民族勢力比較興盛的時期。先是有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有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南下占領了幽雲十六州,並且扶植了傀儡政權後晉。這段時間,恰好也處於中國的一個寒冷時期。

根據記載:

「苞栗樹栗樹種經三年內並須此月穰草裹之。收冬瓜區種者此月飽霜後收之於菸灰上安【或便修藏所得】。」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關中地區的石榴以及板栗需要包裹才能過冬,而且冬瓜也需要保暖避免凍壞,都可以看到當時的氣候是非常寒冷的。另有記載: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天復三年(公元903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氣如煙,其味苦。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另外,伴隨著嚴寒的到來,還有這乾旱的侵襲。據記載:光化三年(900年)冬,京師旱,至於四年春。當時也有著比較嚴重的乾旱現象。

從這裡的記錄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天氣嚴寒,連海水都結冰了,可以看出當時又是處於一個寒冷期並且這個寒冷期也伴隨著一段時間的乾旱期。而伴隨著這個寒冷期的到來,沙陀建立的後唐、契丹國等等相繼興起,並且開始內遷中原。

(3)、10世紀中葉到13世紀末的宋元時期

10世紀中葉到13世紀末的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氣候溫暖期。但是在這段時期中,也不是一直處於溫暖時期,其中出現了幾次氣候波動,出現了幾次低溫時期。而伴隨著這些低溫時期的到來,出現了金兵南下、蒙古南下等少數民族內遷的事件。

先是1113年大寒潮肆虐中原地區,後面又有多次寒潮南下,帶來了重大災害。根據記載: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大雨雪,連十餘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馬不能行,詔百官乘轎入朝。飛鳥多死。七年(公元1117年)十二月,大雪。詔收養內外乞丐老幼。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時,陰雲中有雪絲長數寸墮地。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車駕在青城,大雪數尺,人多凍死。」

我們可以看到,寒潮帶來的大雪災,極大地影響到了中原地區的生活。相對應的,緯度更高的地方也就是金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更冷,受到寒潮的侵害也是更大的。

另外,在1126年冬到1127年也有寒潮的肆虐。而這段時間正好是金兵大舉南下,滅掉北宋,南宋建立的時候。當時的氣候根據記載:甲寅,大風自北起,俄大雨雪,連日夜不止。另有記載:二浙舊少冰雪,紹興壬子,車駕在錢塘,是冬大寒屢雪,冰厚數寸。另有: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餓死。富家遣人負載,蹈冰可行。

當時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二浙地區都如此寒冷,位於秦嶺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自然更加寒冷。靖康之變之後,金人仍然沒有延緩對於南宋的侵襲,寒冷的時期也依然在繼續。我們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雖然處於溫暖期,但是時不時還會出現寒流侵襲的現象而且寒流侵襲還是威力比較大的,對於人民的生活有著較大影響的。伴隨著短暫的冰期,迎來的是金人的南下。根據記載,在1135年冬,江漢地區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嚴寒現象

「憂今來十二月積陰,雨雪不止,自下旬,雪霰交作,間有雷電,冰凝不解,深厚及尺,州城內外飢凍僵仆不可勝數。」

在十二世紀前的三十年中,整個中國,不論南北,都陷入了一場極大的冰雪災害。在這段時間之中,金人南下的步伐也是一次比一次緊。

同時,伴隨著大型的寒潮入侵的還有極為嚴重的乾旱現象。據記載: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常州大旱。帝問致旱之由,中書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殘酷所致,尋以屬吏坐贓及殺不辜,竄嶺南。三年(公元1133年)四月,旱,至於七月,帝蔬食露禱,乃雨。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浙東、西旱五十餘日。六月,江東、湖南旱。秋,四川郡國旱甚。六年(公元1136年),夔、潼、成都郡縣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公元1137年)春,旱七十餘日,時帝將如建業,隨所在分遣從臣,有事於名山大川。」

這段時間的乾旱是十分嚴重的。在這段時間的金的南下,伴隨著寒潮與乾旱的襲來,伴隨著寒冷期的到來。

(4)、17-18世紀的明清時期

清軍入關,取代明朝。這是少數民族內遷中原的最後一個代表。同樣的,伴隨著清軍入關的,還是有著寒冷期。而根據國內外研究,1500-1900年是一次世界性氣候寒冷期,就是所謂的小冰期。

根據記載: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六月,蘇、松連雨,寒如冬,傷稼。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辛亥,陝西大雨雪,橐駝凍死二千蹄。另有: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十三年(公元1640年)四月,會寧隕霜殺稼。十六年(公元1643年)四月,鄢陵隕霜殺麥。還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九月辛丑,大雨雹。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斃人畜甚眾。六月丙申,大雨雹。」

我們從這些關於恆寒,雨雪墜霜,冰雹的記載之中可以看到,當時確實處於一個比較寒冷的時期。這個時候的明朝,因為氣候寒冷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後金也隨後入主中原。後金入主中原的時間跟這個冰期的時間也是有所重合的。

明末的時候,乾旱也是十分嚴重的。根據記載: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三年(公元1630年)三月,旱,擇日親禱。五年(公元1632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公元1633年),京師及江西旱。十年(公元1637年)夏,京師及河東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公元1638年),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旱。十二年(公元1639年),畿南、山東、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公元1640年),兩京及登、青、萊三府旱。十四年(公元1641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及宣、大邊地旱。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辛丑,祈禱雨澤,命臣工痛加修省。」

從以上的記載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清軍入關伴隨著寒冷期的到來。明末的乾旱以及寒冷加劇了明朝的滅亡。同時伴隨而來的還有清軍入侵中原的步伐。

通過以上四個時期的來看,我們會發現,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舉南遷,往往是伴隨著寒冷期的到來而來的。

二、 中原王朝的國力衰敗與氣候的變化

另外我們要看一下漢人王朝政權的狀況。此時的漢人政權,也因為過度的乾旱以及寒冷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中原王朝往往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古代的農耕經濟可以說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經濟,對於天氣的依賴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豐年豐收,災年顆粒無收」,一旦遇上災年,不僅民眾受苦,而且對於國家的財政收入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會造成國家力量的急劇衰弱。國力衰弱給了少數民族可趁之機,他們可以對抗國力衰弱的中原王朝,使他們得以擊敗他們,順利入主中原。

首先我們要看西晉末到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狀況:據記載:

「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隕霜,殺秋稼。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

另有:

「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屍滿河,白骨蔽野。劉曜之逼,朝廷議欲遷都倉垣。人多相食,飢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不僅戰亂不斷,而且爆發了規模極大的饑饉現象,加上「八王之亂」,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民生凋敝,國力急劇衰弱。

再看中唐到五代初期的狀況。據記載:

「楷擊陳州,敗死,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兗數十州。人大飢,倚死牆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

我們從這一血腥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黃巢的軍隊連略數十州,但是軍糧仍然不夠,於是靠吃人為生,從側面可以反映當時的糧食短缺的問題。

從以上這些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唐王朝面臨著極大的政治以及經濟危機,一方面是受到寒冷期的影響,農業大受打擊,另一方面是農業蒙受重大損失的農民揭竿而起,釀成了唐末的政治危機。這一政治危機也使得後來的唐王朝國力大大衰弱,以至於面對著契丹、沙陀的興起之時無能為力,最終走向滅亡。

再看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時期的狀況。根據記載:

「是歲,江、淮、荊、浙、福建旱,秦、鳳、階、成飢。另有:是歲,京西飢,淮東大旱,遣官振濟。是歲,秦鳳旱,河北、京東、淮南飢,遣官振濟。」

北宋時期,因為急劇的寒冷和乾旱,使得小農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人民糧食短缺,國家財政收入嚴重不足,這一系列事件也極大地影響到了當時的北宋的國力。

最後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莊烈帝之時,乾旱十分嚴重。當時的饑饉現象十分嚴重。根據記載: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飢。另有:山西大飢,人相食。還有: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明朝也因為氣候的變化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內憂外患之下,被後金奪去了天下。

從以上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氣候的變化,寒冷期的到來,嚴重的乾旱,使得中原王朝的經濟實力大受打擊,極大地削弱了漢人王朝的實力。農耕經濟遭受巨大損失,顆粒無收的農民面對這種情況以及國家不合理的稅收政策揭竿起義。在這樣的內憂之下,很容易給了北方少數民族趁虛而入的機會,最後導致了少數民族內遷成功的事件的發生。

三、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氣候方面原因分析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把原因歸結到漢人政權羸弱、北方少數民族勢力膨脹、北方少數民族出現了英明領袖、中原政權之中出現了叛徒加劇了中原王朝的滅亡等等。但是氣候也是潛藏在後面的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溫暖期風調雨順的時候,少數民族大規模進攻中原地區的事件比較少,但是仍有小規模的侵襲掠奪)

乾冷的氣候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它影響著北方遊牧民族的牧草生長以及水源,威脅他們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向南方遷徙尋找更加優良的土地。另一方面,乾冷的氣候也會影響漢人王朝政權,影響他們的作物生長,從而影響中原王朝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進而會影響他們的國力。國力衰弱,便會給北方少數民族以可趁之機。

我們都知道,北方少數民族大多都是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哪裡的水草豐茂,他們便去哪裡。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現在。因此來說,水與草的分布對他們來說極其重要。就如記載中的一樣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彍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

匈奴也是有著這樣的習俗「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

我們可以看到,水和草對於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研究發現:牧草的生長與氣溫以及降水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調查:假定年降水不變,年平均氣溫降低 1.0℃時,內 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氣候生產力變化百分率為-0.09%~-0. 29%,略有減少。我們可以看到,在降水量不變的條件下,隨著年平均氣溫的降低,牧草的生產力也會隨之降低,雖然降低的比例不大,但是對於馬匹較多的北方少數民族來說,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生產。

但是降水量的減少,對於牧草的生產力變化的影響則是極大的。「假定溫度不變,在降水減少20%時,內蒙古荒漠草原牧草候生產力的變化百分率為-18. 35%~22. 097 %。氣候生產力減少明顯」。而且根據研究:5000年以來氣候溫暖和寒冷交替變化與乾濕旱澇狀況的變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這段時間的寒冷期往往伴隨著乾旱期的到來。降水量的減少和溫度的降低使草場的生產力大大降低,草場退化。北方少數民族要尋找更好的草場。也因此在這個時候北方少數民族的草場向著比較溫暖潮濕的南方轉移,帶動著少數民族向南方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產生了摩擦與紛爭。就造成了少數民族內遷的現象。

同時,漢人王朝政權主要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小農經濟的薄弱性使他們面對反常氣候,例如寒冷、乾旱等缺少相應的抵禦能力。他們的農業在不斷的災害之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最後導致了漢人王朝政權的衰敗、農民起義、內部矛盾等等激化。後來少數民族內遷中原,內憂外患之下,中原王朝便會被迫南遷或者滅亡。

四、總結

少數民族主要是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隨著寒冷期的到來和乾旱的加劇,他們需要往更加偏南的濕潤溫和的南方遷移。在他們的遷移過程中,與中原王朝產生了摩擦。同時,中原王朝因為氣候的寒冷以及乾旱,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勢力衰減,無力抵禦少數民族的內遷。進而有了少數民族內遷的現象。我認為,我們在考慮少數民族內遷的時候,不應該僅僅考慮經濟、政治等問題,我認為氣候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陳壽著 裴松之注 中華書局點校本

【2】、《晉書》 唐·房玄齡等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3】、《四時纂要》 韓鄂著

【4】、《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5】、《宋史》 元·脫脫等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6】、《雞肋篇》 北宋·莊綽著

【7】、《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南宋·李心傳著

【8】、《明史》 張廷玉等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9】、《遼史》 元·脫脫等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10】、《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 中華書局點校本

【11】、《氣候變化對內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氣候生產力的影響》 韓芳、牛建明、劉鵬濤、那日蘇等著 《中國草地學報》 2010年9月25日

【12】、《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鄒逸麟著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