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談「找男人的標準」,馬伊琍,你可真敢聊

醬醋配茶 發佈 2021-08-03T07:38:44.658499+00:00

12月29號有網友曬出了馬伊琍帶3個孩子去海南度假的視頻。由於工作原因,她比女兒稍後到達酒店。當她抵達酒店門口時,兩個女兒已經在酒店門口等她。大女兒衝進懷抱接她的時候差點把她撞個踉蹌。母女之間的互動十分甜蜜。馬伊琍在綜藝訪談中也談及過她生活中和女兒們的相處。


12月29號有網友曬出了馬伊琍帶3個孩子去海南度假的視頻。

由於工作原因,她比女兒稍後到達酒店。

當她抵達酒店門口時,兩個女兒已經在酒店門口等她。

大女兒衝進懷抱接她的時候差點把她撞個踉蹌。

母女之間的互動十分甜蜜。

馬伊琍在綜藝訪談中也談及過她生活中和女兒們的相處。

她和女兒之間會經常聊天。

她們甚至還會一起討論媽媽再婚要再找個什麼樣的男性。

小女兒希望找個寵她的

而大女兒則希望她找個帥一點的。

馬伊琍和孩子的互動真是令很多家長羨慕。

曾經聽朋友說,她的孩子根本就不想跟她相處,別說是一起度假,連最基礎的溝通和交流都成了問題。

央視紀錄片《鏡子》講述了對「問題」少年進行特殊「改造」的故事。

其中有這樣一個家庭。

男孩兒叫張釗,17歲,高中學生。

父親是國企職工,母親也有自己的工作。

張釗因為早戀,把父母趕出家門,和女朋友兩個人單獨住在一起。

母親只敢在她不在的時候回家看看。

當看到輔導老師來到他的房間,他開始嘶吼,掙扎,甚至和拍攝的工作人員扭打在一起,揚言如果要帶他走,他就要磕死自己。

輔導老師試著和張釗的父親溝通:

「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走到今天,是什麼原因導致張釗現在的這種狀態?」

父親說:

「我就不理解在這兒,從生活方面、上學方面,各方面(原先)都挺好的。」

「自從我們兩個發現他搞對象這件事以後,(我們的之間的)距離就一下子拉開了。

到了「改造」學校以後。

張釗告訴輔導員,他不想上學不是因為談戀愛,而是因為學校壓力太大,環境壓抑到讓自己窒息。

而每當他告訴父母這些,父母就會說,

:「學校這麼多孩子,別人都可以,怎麼就你受不了……」

時間久了,他也就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即便是後來輔導員也告訴張釗的父母,說張釗不是因為早戀而不想上學,他們依舊還是不相信。

覺得他是在撒謊,騙人。

故事的最後。

張釗的父母在「父母課堂」學習到了一些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通過耐心和真誠慢慢的讓親子關係得以修復。

其實,當我們放下父母的架子,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去物化他們,和孩子做朋友。

那些溝通和交流的問題或許在某個不經意間的瞬間就得到了改善。

那麼,我們該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呢?


1. 平等是和孩子做朋友的開端

鋼琴演奏家孔祥東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小事情。

雖然他是享譽世界的鋼琴演奏家,有過不少的榮譽和稱號。

但身為父親的他卻有一個他最最喜歡的稱呼,「玀豬」

他講述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觀眾都笑了。

很顯然,大部分的家庭不是這樣的。

尤其是在中國這種傳統的家庭里,我們甚至都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會被視為對父母極大的不尊重,更別說是給父母取一個暱稱。

面對孩子,我們好像自然而然就就成為了一個有權威的人,不自覺的發號施令,控制他們,剝奪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由。

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又如何會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試想一下你會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嗎?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多傾聽,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可以試著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允許他們探索,試錯。把錯誤看成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我們把犯錯當做一個學習的機會時,於孩子而言,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

「這一次我又能從中學到點什麼呢?」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位置,不在高高在上。

承認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思想和靈魂的個體。

我們自然就可以走進他們的內心,開始成為他們的朋友。


  1. 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的基礎

說起陪伴,很多父母都會說,我太忙了,根本就沒有時間陪孩子。

我們總會把陪著當做是陪伴。

陪伴或許不一定是我每天就在你身邊。

它可能是以前每月一次的書信,後來每天往來的郵件,現在隨時可見的視頻。

它甚至都有可能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

孔祥東年少時隻身在美國讀書,而他的母親遠在日本。

他們之間的陪伴就是母親寫給他厚厚的書信。

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孩子。

他在中國,而孩子在美國讀書。

他們之間的陪伴就是他每天寫給女兒的email

高質量的陪伴從來都不是,我一直陪在你身邊,而是,無論何時你都知道,我一直都在。


  1. 共同進步是和孩子做朋友的延伸

有了良好的基礎,那我們怎樣做可以持續做孩子的朋友呢?

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視頻。

42歲父親與18歲女兒考入同一所高校。

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一直在學校里從事保衛工作。

女兒考上大學以後

父親想著也要提升一下自己,和女兒共同學習和進步。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和女兒成了真正的校友。

其實,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滋養的。

我們和孩子擁有共同話題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

孔祥東講述了他為了能和女兒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自學了女兒的醫學課程。

如果不是因為女兒,他這個做音樂藝術的人怎麼也不會去了解晦澀難懂的醫療知識。

但正是這個過程中,給了他新的啟發。

原來音樂不止可以演奏,還可以用來治癒心靈。

後來他就在上海兒童醫院開了孔祥東樂療工作室。

和孩子同頻,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孩子。

這樣和孩子之間就可以有更多深層次的交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我們深深的愛著他們。

我們希望自己更了解他們,可以和他們無話不談。

我們干涉甚至控制他們,或許都源於我們深深的愛。

但殊不知這份愛可能會灼傷他們,讓他們離我們更遠。

愛,「如其所願」,而非「如我所想」。

願我們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