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意外的發生,讓三國東吳徹底失去了完成一統的機會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1-08-03T07:39:33.283571+00:00

由於名著小說《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偏於江東的孫吳政權,完全是歷史進程中的「配角」。在小說中,有關孫吳政權,不但筆墨少,亮點就更少。

由於名著小說《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偏於江東的孫吳政權,完全是歷史進程中的「配角」。在小說中,有關孫吳政權,不但筆墨少,亮點就更少。除了一些沒有辦法「掩飾」的經典戰役,如赤壁之戰(在小說中,這場戰役的主角成了諸葛亮)、夷陵之戰等,再就是幾次乏善可陳的北伐曹魏,都以失敗告終而草草收場。然則,這個坐擁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政權,在真實的歷史中,真的是如此沒有存在感嗎?

實際上,這個被小說邊緣化的政權,在東漢末年亂世之中,不僅地位舉足輕重,甚至更是極有可能完成大一統。只可惜,兩個突如其來的大變故,極大程度影響了孫吳政權的發展,導致最終在歷史進程中掉了隊。


上圖_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突如其來的大變故之一:孫策之死。


講孫策,得先說其父孫堅。孫堅可以說是討伐董卓最賣力的軍閥,沒有之一。與其他討董聯盟的大多數地方軍閥,出工不出力,坐壁上觀的態度不同。孫堅真的是身先士卒,大有憑一己之力而匡扶漢室之態勢,這樣孫堅一時聲名大噪。但屈居袁術之下的孫堅,在為袁術攻打荊州劉表之時,不幸被劉表部下黃祖暗箭所傷而不幸身亡,時年三十有八。

這一年,孫策年十七。

作為長子,承擔父親遺志乃至發揚光大之重任責無旁貸。承襲父親的基礎,孫策得到了袁術的賞識,這給了孫策發展的基礎平台,但也僅限於基礎而已。袁術不可靠,孫策早已察覺。之後,孫策借著江東劉繇與袁術對峙之機,以請命平定劉繇為由,從袁術手中賺得幾千兵馬,再加之父親生前的門客和出生入死的將領,完成了脫離袁術而初步進入江東。


​上圖_ 袁術(?-199年),字公路

一個小年輕,還是個外來戶,領著兩三千兵馬,能在亂世之中有何作為?這也是袁術之所以肯借兵孫策的原因之一。孫策來到江東之後,先是完成了一件,決定之後孫吳政權命運的大事。他多次拜訪揚州名仕張紘,就是後來孫吳肱股文臣「二張」之一(另一人為張昭)。也就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之前,孫策就「三顧」過張紘。張紘本不願意為孫策出謀獻策,但是孫策堅定的意志與為父報仇的赤誠之心,深深打動了張紘。於是張紘為孫策提供了一條以江東為根據地,進而一統天下的江東戰略大計。

這條大計有以下幾點核心內容:

1. 以長江天險為依靠,穩紮穩打先圖揚州(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全部以及部分粵北地區);

2. 順江而上直圖荊州,報仇雪恨之同時,更是取得北進中原與西圖巴蜀的中轉要塞;

3. 西進益州(巴蜀地區),取官二代劉璋而代之,進而北上圖取漢中;

4. 最後聯合西北涼州一帶軍閥,如韓遂、馬騰等,圖取關中地區,進而東進一統中原;

5. 政治口號:匡扶漢室。

這份江東戰略的過人之處在於,第一次將南方(長江以南)作為徐圖霸業的根據地。提出了一條極具超前意義的南方統一戰略。在此之前,無論是秦統一六國,還是兩漢完成一統,都是北方為主導,南方則順便賺取的戰略路線。


​上圖_ 孫策開拓江東圖

光靠一份戰略方針,倘若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一切都是紙上談兵。而恰好孫策是一位執行力極強的軍事天才。孫策在舅舅吳景以及好友周瑜的幫助下,迅速擊潰揚州刺史劉繇,完成了紮根今南京一帶的第一個戰略目標。緊接著,孫策馬不停蹄,揮師南下,迅速占領了固陵地區(今浙江蕭山一帶),將吳郡(今蘇州)與會稽(今紹興)分割開,切斷了二郡呼應之可能。隨後,兩地被孫策逐一擊破,長江中下游地區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孫策領地。

在稍作休整之後,孫策領兵順江而上,兵峰直指豫章(今南昌)與夏口(今武漢)。經過鏖戰,孫策拿下豫章。這意味著,孫策已經將之後影響中國封建王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據為己有。此時,有了後勤保障的糧食基地,孫策已經具備了徐圖霸業與匡扶漢室的條件。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然而,就在孫策大展鴻圖之際,一個意外發生了。孫策在打獵時被暗箭所傷,最後竟死於刺客之手,一代新星就此隕落。孫策之弟孫權,接過了振興江東的大任。正如孫策彌留之際予孫權之語:「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段話既是孫策對孫權的勉勵之語,更是對兄弟二人能力差異的客觀分析。孫策的早亡,確實讓江東的天下爭衡之力,驟然降低了一個檔次。不過慶幸的是,孫權舉賢任能,且進取之心並不亞於其兄孫策差。因此,雖說孫策的英年早逝,的確是江東霸業進程中的一大打擊,但並非不可彌補,江東集團還有機會。

但是,另一個突如其來的大變故,在筆者看來,是徹底讓孫吳政權真正失去了完成一統,改變命運的機會。


​上圖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突如其來的大變故之二:周瑜身亡。


周公瑾(周瑜表字公瑾)絕對是被小說黑得最狠之人。周瑜出身世家,但與眾多世家子弟自命不凡,高高在上不同,周瑜很喜歡主動結交一些名仕,如孫策、魯肅等人,都是周瑜早年的結交好友。

孫策隻身來到江東創業,倘若沒有缺少當地士族之家的資助,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更別提什麼遠大抱負。所以,孫策一方面要依靠舅舅吳景,另外一方面就是周瑜的鼎力相助。而丹楊(今丹陽)郡,就是二人給孫策安身立命的創業基地。

在孫策順江而下進取豫章之時,周瑜並沒有隨著孫策南下,而是駐守在荊州一帶。這次駐守,名義上是經營新占領土,防止荊州劉表趁虛而入,實則是為圖謀荊州而做準備。後來的赤壁之戰,周瑜之所以能夠精準卡位,讓時間與地點都在周瑜掌控之中,就是這一時期準備工作的成果之一。


​上圖_ 三國荊州版圖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拜周瑜為中護軍,也就是孫策麾下的大將軍,目的就是授予周瑜絕對軍事指揮權而奪取荊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在周瑜準備進攻荊州之時,孫策意外被暗箭射中,含恨而死。孫策的意外去世,再加之孫權年輕且尚無任何建樹,讓這個初有成就的政權,變得十分動盪。兩次內部的叛亂,差點讓江東基業毀於一旦。

為了維穩,周瑜不得不推遲奪取荊州的計劃。要知道,此時北方軍閥各勢力,犬牙交錯而互相牽制,根本無暇顧及長江周邊「那點事兒」。至於此時劉備,更是浪跡於各方勢力之間,連個依靠都沒有。

倘若在建安五年,周瑜真的能夠奇襲荊州成功,將荊州據為己有,亦或是占據長江兩岸及以南的全部州郡,那對於孫吳政權的作用,絕對是空前的。可惜,歷史的走向,往往被意外所決定,正所謂「成事在人,謀事在天」。

當然,儘管周瑜失去了奇襲荊州的機會,但是接下來的赤壁之戰還是給了周瑜以及孫吳政權實現江東戰略的機會。

上圖_ 赤壁之戰示意圖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之後,又在周瑜的一番鏖戰之下,終於將曹仁趕到北方的襄陽郡,將控制長江兩岸的南郡據為己有,但周瑜卻在戰鬥中不幸被曹軍射傷。周瑜之所以奮力博取南郡,就是因為這裡是溯長江而上,攻取益州巴蜀的水路咽喉。

而且此時劉備,也因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以及劉琦(劉表長子)去世後,已經占據據荊州大部分地區並且領了荊州牧。劉備集團下一步計劃也是以荊州為依託而圖取巴蜀,因此劉備、諸葛亮等人已經重點防範與阻止周瑜的伐蜀計劃的實施。而且,劉備更是利用最東邊的江夏郡(與孫吳地域連接),從孫權那換取了南郡南部,控制了長江南岸,這樣周瑜伐蜀成功的可能性又大打折扣。

但即便如此,周瑜依舊積極地準備伐蜀,爭取奪取益州。因為在江東戰略計劃中,益州是重要的中轉場和補給根據地。只有占據益州,才有可能圖取漢中,進而才可能占據關中。也只有這樣,才有了以南圖北的戰略縱深。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戰略計劃是完全一致的。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然而,就在周瑜準備大舉進攻益州的時候,歷史再一次來了個「意外」,周瑜因為箭傷而導致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最終病卒於巴邱(今湖南嶽陽),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的英年早逝,不但使孫吳伐蜀計劃被迫中止,而且讓南郡長江北岸這塊地域的歸屬權,也更變得岌岌可危。可以說,周瑜的去世,讓孫吳集團錯過了最後的壯大機會,甚至是最後的生存希望。

而就在周瑜去世的次年,劉備輕鬆賺得益州。這讓周瑜接替者魯肅意識到,孫吳集團已經錯失了圖取益州的最佳時期,南郡江北地區對於孫吳集團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但對劉備集團卻意義非凡。因此,只有放棄南郡這塊「燙手山芋」,而取得荊州東部地區以鞏固西側防線更為必要。同時堅持走孫劉聯合,唇齒相依的和平路線,才是當下務實之策。


​上圖_ 三國地圖

之後,孫劉兩家就荊州地區的勢力劃分,做了最後一次和平談判,最終以湘江為界,東側歸屬孫吳,西側則歸屬蜀漢。再之後,儘管孫吳集團憑呂蒙奇計,奇襲荊州西側三郡得手,但這個時候,以荊州為跳板,圖取益州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

至於北上,由於孫吳集團,向北的戰略縱深嚴重不足,就更沒有什麼機會了。這也就決定了孫吳集團只能偏安一隅,甚至只能是坐以待斃的命運了。


作者:王金百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郭建龍/著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