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犯人,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阿森侃文 發佈 2021-08-03T07:40:30.474788+00:00

夏商時期,刑罰嚴酷,紂王聽任妲己危言,將比干之心掏出。而其所作制度,皆使得民不聊生,除商紂王外,史上昏庸無道者多不勝數,然人終究是進化的動物,從原始社會的血腥殺戮,到後來崇尚文明,立定規則。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演變之中,然「刑為盛世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夏商時期,刑罰嚴酷,紂王聽任妲己危言,將比干之心掏出。而其所作制度,皆使得民不聊生,除商紂王外,史上昏庸無道者多不勝數,然人終究是進化的動物,從原始社會的血腥殺戮,到後來崇尚文明,立定規則。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演變之中,然「刑為盛世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里,一個國家能夠繁榮昌盛,除了商業發達,軍力雄厚,還有就是法制的約束。而刑罰可以說是一個朝代權力震懾的象徵,透過古裝電視劇,我們經常能看見杖刑、笞刑搬上熒幕。其實,中國的嚴刑酷法不下十種,為了文明觀影,電視劇中的刑罰也就簡便化了。而流行、死刑在歷史上記載里還原得更加直觀。

原始社會之初,各種習俗和制度就不斷確立起來。大秦賦的播出,從側面為觀眾展現一個更為全面的秦國時代。而劇中的商鞅變法,再一次將秦國的嚴刑酷法搬上了熒幕。秦王的腰斬之詞,讓人僅是聯想就為之膽寒。

為了更好地鞏固秦國的統治,商鞅變法的刑罰制度也被沿用了起來。哪知,驚才絕艷的商鞅卻被自己定下的刑罰所處置,落得個車裂之刑。究其原因是觸動了權貴的利益。那問題來了,是否所有犯人都要遭受酷刑?實際上,大部分被處以極刑的犯人,都是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之人。

相對於重大刑罰的犯人,尋常百姓若是沒有犯重大的錯誤,受到的刑罰都較輕。這些刑罰大概就是兩種杖刑或者鞭撻之刑。而古代的刑罰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杖刑、笞刑、徒刑、死刑、和流行。杖刑和笞刑統稱皮肉之刑,而其他三種可以上升到精神和極致痛苦的刑罰。死刑不多解釋,徒刑也就是指定犯人在一定場所的強制性勞動,而流行嚴格上來說需要重點的說明,因為比起死刑,流行殘忍度僅僅次之。

流行含義上就是將犯人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去服役。從秦之後,流行實施大多數在於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實施的重心在於勞役,而非流放本身。在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武松,就受過流放之苦,像武松這種身帶鐐銬又能將解差殺之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的。

流行之所以僅次於死刑,是因為在押解犯人的過程中,是極其殘酷的。從精神而言,中國自古以來,人死後就有落葉歸根的說法。對於流行的犯人來說,流放就意味著會長途跋涉,更有甚者,會客死他鄉。從肉體來說,流放的地方大多都是荒涼的地方,嚴峻的氣候環境,再加上犯人都身戴沉重的枷鎖,最後的下場可想而知。最可怕的,路上還要遭受獄卒的鞭撻,長期的飢餓和寒冷的跋涉,讓犯人在不斷折磨中死去。

流行雖不會如死刑要了犯人的性命,但是沒人願意在千里的流放中,承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煎熬。但好在,若犯人是被冤枉的清白之身,尚且還有翻案的可能。相比死刑,一旦定下,再無翻身的可能。由此可見,流行可以說是一種不見血刃,但依然懲罰重大刑罰之人的刑罰。獄卒押送犯人就是一個苦力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押送女犯人反而卻讓衙役們覺得是個美差。這個結論的原因有二。

第一,衙役相較於平民百姓來說,社會地位要略高一些。但是,他們的俸祿不會太高。古代流放女犯人很少有犯重罪的,一般在流刑之地流放幾年,刑滿之後就可以回家。因此,在流行過程中女犯人的家人們害怕她們會受到折磨,會提前打點衙役,以便女犯人可以少受罪。而打點的這個過程,就是衙役大撈油水的時候,甚至會得到超過一年俸祿的額外收入。

第二,古時候的女性比對男性來說身體比較柔弱,對於押送的過程會更加容易。在古代,女性的地位都是比較低下的,三綱五常都約束著女性的行為。由此,若是犯了罪行的女犯人,更會被當地人看不起,女性對於自己的貞潔尤為地看重,而這點會使得女犯人的家人多出額外的擔憂。

為了減少在流行過程中,非必要的侵犯,女性犯人的家人會拿出比男性犯人更多的財物去收買衙役,只為了在流行的途中好過一些。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總的來講,對古時候的衙役來說,女囚犯的押送是個他們爭著領的肥差。

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