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當做弱雞的北宋,為何卻在吐蕃開疆拓土?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1-08-03T07:42:41.485236+00:00

文/王凱迪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宋朝的戰爭水平常常被今人視作戰五渣。宋朝在北方戰線上屢遭敗績也最終導致了其北方領土的全面淪陷。不過,就是這樣的宋朝,卻也曾經在今天青海一帶的吐蕃地區大展宏圖,取得了巨大的疆土突進。01 關鍵的吐蕃之地北宋時期,西北吐蕃居地位於國防的前沿地帶。

文/王凱迪

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宋朝的戰爭水平常常被今人視作戰五渣。宋朝在北方戰線上屢遭敗績也最終導致了其北方領土的全面淪陷。不過,就是這樣的宋朝,卻也曾經在今天青海一帶的吐蕃地區大展宏圖,取得了巨大的疆土突進。


01 關鍵的吐蕃之地

北宋時期,西北吐蕃居地位於國防的前沿地帶。特別是在仁宗朝西夏崛起後,西北吐蕃居地的戰略地位凸顯,加之該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大片的閒荒地,遂成為北宋政府著力經制的重點地區,而當時隴右之地在安史之亂後已經淪沒異族之手兩百年之久。因此,北宋王朝想要收復隴右並向吐蕃深處擴展並非易事。


02 渭水蠶食戰略

地處渭河上游谷地的秦州(甘肅天水)是宋王朝的西北邊陲重鎮,該州附近分布有為數甚多的吐蕃族 ,而位於吐蕃部落居地內的巨木良材向被宋人視為利藪。

宋朝出於經濟利益考慮,首先設置「采造務」,從當時樹木繁多的隴右伐木以供給京師,緊接著「闢地數百里,築堡要地,至太宗淳化年間(990-994),北宋從天水推進到大洛門(今甘肅武山縣鴛鴦鎮)、小洛門(今武山縣洛門鎮)一帶採伐,並採取相對懷柔的政策,「取路采木,所經族帳,齎以緡帛」,在拉攏當地吐蕃部族的同時不斷依託采木所設置的碉堡,逐步拓展了實際控制範圍。

03 弓箭手屯田進駐

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大夏國,史稱「西夏」,成為宋王朝西北一大勁敵。北宋與西夏進行的幾場大規模戰役,均以宋方失利告終。

巨大的邊境壓力迫使宋朝必須在西北維持數十萬常備兵力,軍糧供給成為了巨大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北方政府開始在西北邊民中徵募弓箭手,這些邊民應募為弓箭手後,每人授田兩頃,出戰馬者三頃,並且蠲免租稅,糧食收成歸己所有,不僅生產積極性踴躍,更可以實現當地兵民合一,自給自足。宋政府通過在吐蕃部落居地建立堡寨,招募弓箭手屯墾戍邊的方式逐步向西推進,最終在距渭河河源不遠的古渭寨建立立足點(今日甘肅隴西市)。


04 熙河開邊

因為有了前期的弓箭手儲備與軍事地理優勢,宋朝內部開始謀劃新一輪動向。當時的文官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為宋神宗所納。當時的吐蕃各部分崩離析,互不統屬,因而給北宋軍隊留下了可乘之機。

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軍事進展順利,用不到兩年的時間(1072-1073),就取得「收復熙州、洮、岷、疊、宕等州,幅員兩千餘里,斬獲不順蕃部萬九千餘,招撫小大蕃族三十餘萬帳」的戰績。此役即為著名的「熙河之役」,經此一戰後,宋朝基本控制了黃河以東的全部隴右之地。

隨後,北宋主要通過強占、市買、蕃部獻田等方式,從吐蕃部落手中獲取大量土地, 以發展弓箭手屯田,並將招募的蕃弓箭手作為監視和控制吐蕃部落的一種方式,進而到達不耗費軍馬便可以維持當地秩序的作用,並將弓箭手屯田進一步推向黃河岸邊的蘭州。直至崇寧四年(1105)四月, 北宋終將湟水谷地納入版圖,在湟州(治今青海樂都縣)修葺漢唐故渠,招募弓箭手,僅半年時間就「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

北宋之所以能夠夠在西北吐蕃之地取得驚人的戰績,一方面得益於當地吐蕃部落的零散分布與互不統屬。但更為重要的,則是因為宋朝的「弓箭手屯田」政策,這在保障軍糧與提供軍力層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因而保障了宋朝在當地戰略優勢的延續。


參考文獻:

1.西夏史

2.河西通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