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之風在清朝為什麼異常盛行?功夫高的人在清朝往往前途無量

指點江山 發佈 2021-08-03T07:51:36.008177+00:00

武則天時代的科舉制度,首先是從文舉考試開始的,而通過選拔的都是治國理朝的文人能士,因此,文舉成為了科舉制度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唐朝,文舉的科目比較多,明經、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種,經過演變,明經和進士兩科,變得最受重視。最開始,這兩科的試策跟現在的申論、作文類似。

武則天時代的科舉制度,首先是從文舉考試開始的,而通過選拔的都是治國理朝的文人能士,因此,文舉成為了科舉制度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唐朝,文舉的科目比較多,明經、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種,經過演變,明經和進士兩科,變得最受重視。最開始,這兩科的試策跟現在的申論、作文類似。後來,慢慢的變成了進士科注重詩賦,明經科注重「帖經」和「墨義」。

帖經主要是指:將經書隨意打開一頁,然後,左右兩邊遮住,只露出中間一行,再蓋住其中的三個字,讓應試者填空。

而墨義則指的是:針對經文的詩句進行簡單的默寫。

帖經和墨義,只要是認真誦讀詩經的考生,基本上都可以考中。但是,到了寫作環節,就是展示其真正技能的時候,也是進士科舉及第很難的主要原因。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武舉制度,從她執政的時候就開始了。武舉人與文舉人相比,重要性較低,地位也不如文舉人高。公元702年,武舉人考試由兵部主持,科目分為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

到了宋代時期,對於武舉考試,不僅要求考生要習武,還要懂軍事策略,精通兵法。而到了明朝,改為以謀略為主,武藝次之的選拔政策,但是,如果在答策筆試中不合格的考生,則不可以參加武試。

然而,這種情況在清朝有了不同。

從制度上看,清朝雖然延續了明末時期的考試製度,在程序和方法等方面改變不大,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是遊牧民族,能騎善射,所以,其對武舉的重視程度比前朝都要大。清代的武官雖然還是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但參加武舉,並由此進入仕途的人卻不在少數。

而且,當時對武舉考試較為重視,相關的流程和錄取也相對公正,也給了很多有背景的習武之人一個走向仕途的途徑,因此,在民間習武之風一時興盛了起來。

此外,唐朝時期,武舉考試的科目主要有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當時,對考生的外貌要求比較高,要求身材挺拔,儀表堂堂的人才能作為帥才委以重用。到了宋代時期,武舉不只看武力水平,還要看「副之策略」,要對孫吳兵法等知識了解,熟悉。

可見,當時武舉人,不僅要有武略,還要有文韜。到了清朝時期,遊牧民族的特性凸顯,考試也改為了先試馬步騎射,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等。而且,考試合格之後,才能參加筆試。

在宋代之前,並沒有設立「武狀元」的名額。

第一個武狀元出現在宋神宗時期,是福建人薛奕,後來,在與西夏的戰鬥中犧牲。此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將也是武舉人出身,比如:唐朝時期的郭子儀,北宋時期的徐徽言等等。

在中國歷史上,武舉人考試始於唐朝。每年,在兵部的主持之下,為天下的武士們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考試,從中選拔出武藝超凡,策略過人的優秀武將人才。對於考試合格的人,朝廷會授予武將的職位。並且,自唐朝以後,武舉人考試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歷代王朝都沿襲了這一制度,並在其中加以改革,將其逐漸演變成了封建帝國選拔優質習武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制度。

此外,在唐朝時期,對武舉人的選拔中,非常重視其在馬上的槍法能力。但是,由於是始創製度,其中,很多流程和方法還不是非常健全,只能說它是武舉人考試的基礎時期。從宋代開始,武舉人的考試被正式納入了到了整體的科舉考試之中,不僅設立了三組考試程序,以及外場考武藝、內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而且,還在不斷革新,越來越正規。

到了元朝時期,武舉考試被廢止。明、清兩代王朝,對武舉考試最為重視,且民間也非常盛行習武。特別是到了清代,武舉人的地位不僅得到顯著提升,連朝廷對武舉人的任用都更加重視。

當時,清廷將文試稱作「內試」,武試稱作「外試」。第一場先考「外試」中的馬射,第二場再考步射和技勇,技勇包括拉硬弓,耍大刀和舉重,最後第三場再考策論。但是,在策論時,卷子上要標明考生前兩場的武試成績以備參考。而且,策論考試的內容也在不斷削減,由《武經七書》減為《孫子》、《吳子》、《司馬法》。最後,甚至連策論都取消了,只要默寫出兵書百餘字不出錯即可通過文試。

此外,在清代時期,武舉人考試中中榜的武狀元,將被授予在正三品的參將職位,武榜眼則被授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則是正四品的都司。雖然,在當時武狀元還是不如文狀元那麼受人矚目,但是,中武狀元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特別是對民間沒有升遷渠道的普通人才說,通過習武,利用較為公正的武舉制度,成為可以為朝廷效力的人,自然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這也是習武之風在清朝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唐代武舉考論》、《明代武舉制度論述》、《中國歷代武舉制度論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