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古代鬥雞之趣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佈 2021-08-03T07:52:04.221707+00:00

鬥雞是一項傳統的競技娛樂活動,是將兩隻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引誘它們相互攻擊,觀看者以此尋求樂趣。

鬥雞是一項傳統的競技娛樂活動,是將兩隻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引誘它們相互攻擊,觀看者以此尋求樂趣。鬥雞這種活動,可從不同的角度考察,雅俗互見。

興起後長盛不衰

鬥雞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且歷史悠久。在中國,鬥雞之風的起源很早,春秋時已大為盛行。《左傳》中記載了兩個魯國大夫間鬥雞的故事。他們為了使自己的雞能夠斗贏,各自採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一人在雞身上披上鐵甲,另一人則在雞爪上套上金屬套子。《莊子》中曾提到,培養一隻合格的鬥雞,要經過40天的調教,一直要馴得那隻雞「望之似木雞」,它才會有很強的競鬥能力。所謂「木雞」,是指它上場後就一心爭鬥,不受外界影響。

此後,鬥雞活動長久盛行不衰。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在成為太上皇住進長安後,鬱鬱寡歡。據他自己說,以前交的朋友都喜歡鬥雞、踢球,一旦沒有了這些朋友就不快活。劉邦於是就將父親的這些舊友,都遷來與他同住。在河南鄭州曾出土了一塊漢畫像磚,畫像中間有兩隻雄雞在交頸相鬥,正處在難解難分之際。兩邊各有一戴高冠、著長服的人,在指揮各自的雄雞向對方進攻。

曹魏建安年間,曹植寫過一首《鬥雞》詩,描寫了宴會中主人和賓客厭倦了歌舞表演,提議進行一場鬥雞比賽:「游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閒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長鳴入青雲,扇異獨翱翔。願蒙狸膏助,長得擅此場。」

詩中涉及一個有助於鬥雞取勝的方法,即將狸(狐狸)膏油塗在雞頭上,據說雞最怕狐狸,對方的雞聞到狸膏油味就會膽怯。此外,還可以將芥末粉塗在雞翅上,鬥雞時芥末粉散發出強烈氣味,以刺激對手。庾信《鬥雞詩》中「狸膏熏斗敵,芥粉埃春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較為特殊的是六朝陳周弘正寫的一首詩,他不是讚美鬥雞的勇猛,而是描寫了一隻盛年已逝的鬥雞——《詠老敗鬥雞詩》:「少壯摧雄敵,眄視生猜忌。一隨年歲衰,摧頹落毛駛。閒觀春光滿,東郊草色異。無復先鳴力,空餘擅場意。」詩句慨嘆昔日威猛的雄雞已今非昔比,雖然春季來臨,它卻不能再上場酣戰。在他的筆下,過去受人誇讚的鬥雞成了衰年的老敗之物,充滿了悲劇意味。

馴養方式各有門道

唐代文人韓愈和孟郊住在長安時,曾合力寫了《鬥雞聯句》:「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崢嶸顛盛氣,洗刷凝鮮彩……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詩中的「一噴一醒」,是指鬥雞者往雞身上噴水以使它振奮起來。對此,宋人樊茹霖也有佐證:「鬥雞今以水噴之,神氣始醒。」而前兩句的「大雞」「小雞」,則涉及鬥雞的個頭大小,通常做法要按照個頭大小為雞配對,以使對手大小相當,但並非絕對如此,顯然此詩所述決鬥中的兩隻雞個頭就較懸殊。明代散文家袁宏道的《山居鬥雞記》中,也談到兩隻鬥雞的大小不一,一隻是巨雞,另一隻是美雞。美雞「其體狀,較之巨雞,止可五之一」。袁宏道觀看兩雞相鬥,「見美雞或得一捷,則大生歡喜」。

關於馴養鬥雞的具體情況,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談得很清楚:要結草為墩,讓雞站在上面,把米放在高處,使雞昂起頭去啄米,這就能使雞「頭常豎而嘴利」;要剪短雞冠,「使敵雞無所施其嘴」;要「剪刷羽尾」,使鬥雞便於盤旋。至於鬥雞之法,周去非將之分為三個階段(三間):「始斗少頃,此雞失利,其主抱雞少休,去其涎水,以養其氣,是為一間。再斗而彼雞失利,彼主亦抱雞少休如前,養氣而復斗,又為一間。最後一間,兩主皆不得與,二雞之勝負生死決矣。雞始斗,奮擊用距,少倦則盤旋相啄。一啄得所,嘴牢不舍,副之以距。能多如是者必勝,其主喜見於色。」這段描寫具體而生動,說明鬥雞若要獲勝除用嘴相啄外,還須使用鐵距,甚至會出現「一揮距或至斷頭」的血腥場面。

鬥雞要選擇善斗的良種。周去非在書中談到,要選毛疏而短、頭豎而小、足直而大、目深而皮厚的雞種。這樣的雞步伐沉穩,目光凝滯,每斗必勝。六朝時,最負盛名的鬥雞品種是「壽光雞」。這種雞身軀大,個頭高,雙爪鋒利。當地人好鬥雞,壽光雞良種十分珍貴。為防止外傳,擁有這種雞的人家嫁女兒時,要把雞蛋煮熟後才能帶走,以防女兒把雞種帶到夫家。清代的「九斤黃」也是著名的鬥雞良種,它體力足、兇猛、耐斗。清人李聲振有《鬥雞》詩讚美道:「紅冠空解斗千場,金距誰堪斗五坊?怪道木雞都不識,近人只愛九斤黃。」

朝野上下蔚然成風

古代帝王中,也有一些是以鬥雞聞名的。其中,最熱衷鬥雞的皇帝要數唐玄宗李隆基。在他還未即位前就愛上了鬥雞,當上皇帝後則建立了皇家雞坊,從全國各地搜尋到上千隻雄雞,只只利嘴健距,羽毛美麗,養於雞坊之中。他還選出六軍小兒500人,專門負責馴雞。在這500小兒中,領頭的是年僅13歲的賈昌。賈昌本是個貧苦孩子,因善於鬥雞,被封為「五百小兒長」。

每到節慶盛典,唐玄宗都要向人展示皇家的鬥雞。到時,樂隊高奏樂曲,皇后、嬪妃跟隨玄宗一起到場。賈昌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衣繡褲,指揮群雞相鬥於廣場上,場面十分壯觀。斗到一定時候,場上勝負已定,賈昌又指揮這些鬥雞強者在前,弱者在後,按順序退回雞坊。賈昌因擅長鬥雞被「天下號為神雞童」,他的父親也因此而受封。

唐代的鬥雞之風還影響到當時的日本遣唐使,並由他們傳入日本,在日本朝野流行開來。在日本的傳統繪畫浮世繪中,就有鬥雞的場景。此外,其他國家也有鬥雞的習俗,相傳古希臘的雅典人每年要舉行一次鬥雞比賽,在古羅馬龐貝古城遺址的壁畫上,鬥雞的鑲嵌畫至今猶存。柬埔寨吳哥古窟的浮雕中也有鬥雞的場面:兩邊的鬥雞者各自抱著羽毛光亮的鬥雞,他們身後有人在下賭注。鬥雞還是歷史上英國貴族喜愛的娛樂活動。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就將鬥雞場設在宮殿里,後來的詹姆士一世還任命官員,專門管理皇家鬥雞事務。英國有一種名為「威爾斯競賽」的鬥雞方式,不像中國的讓雞捉對打鬥,而是在場內放進多隻鬥雞,讓它們混戰一場。

至今,國內一些地方還保留著與鬥雞有關的遺址或地名,如山東曲阜城西北有鬥雞台,相傳是春秋時魯昭公鬥雞處;河南開封有鬥雞坑,因鬥雞場地低於四周地面而得名,位於城北里城東門外的廣場上;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有鬥雞閘的地名,是六朝時京城內有名的鬥雞舊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日

作者:陳仲丹(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