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腸息肉,很多人都以為不就是個良性腫物嗎?然而殊不知,90%腸癌是由腸息肉轉變而來的。從息肉到腺瘤,進而發展至腸癌,大約要走10年-15年的「必由之路」。近日,在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主辦的第十屆金陵國際微創會議上,與會專家建議,45歲以上人群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中晚期腸癌患者,應去正規大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圖源 視覺中國
案例:18歲少女便血,沒想到竟是腸癌
說起腸癌,嵇振嶺教授就想起幾年前接診的一位患者,那是一位18歲的姑娘,長得白白凈凈的。然而,她老是便血,起初還以為是痔瘡,也就沒在意,但是幾次下來出現了貧血,這才到醫院就診。經過腸鏡檢查發現,並不是痔瘡,而是有多個腸息肉,其中有的已經惡化。「腸癌」這無疑是對這如花般生命的重創。
患者雖然經過手術後,病灶切除乾淨,但是由於病灶位置低,沒能保住肛門。據了解,其實患者有家族史,但是一直沒有進行腸鏡檢查。一旦發現,已經為中晚期了。
圖源 視覺中國
數據:90%腸癌是由息肉癌變
專家介紹,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腸鏡檢查普及等原因,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是僅次於肺癌、胃癌後的第三大高發癌症,發病率大約是50/10萬,也就是說1萬人中大約有5人會患有腸癌,並且腸癌有年輕化趨勢。
腸癌不僅高發,而且還有點「兇狠」,5年生存率在50%-60%之間。但是,大腸癌發現得越早,五年生存率越高,一期大腸癌五年生存率在80%-90%。腸癌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其實早就藏在體內蓄勢而發,9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癌變而來的,切除大腸息肉可以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圖源 視覺中國
探因:吃出來的富貴病
息肉到結腸癌是富貴病,吃的越油膩,中招幾率也越大。特別是近年來人們生活偏向於「三高兩低」—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以及低運動量,這些都是導致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
近年來腸癌的患者趨於年輕化,家族性結腸多發性腺瘤病、結腸息肉、軟組織腫瘤和骨瘤的人是結腸癌的高危人群。此外,專家指出,抽菸嗜酒、缺少運動、不良情緒、精神因素、腸胃功能紊亂等均與結腸癌發病相關。再加上年輕人新陳代謝旺盛、癌細胞分裂更快,因此其惡性程度要比中老年人嚴重。
進展:精準對抗,綜合治療
據悉,金陵國際微創外科會議已經成功舉辦10屆,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專業論壇。會議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大腸癌協會前任主席等著名專家學者在會上進行主題報告,與國內外大咖切磋技藝,提升診療水平。「現在國內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比如大腸癌多科聯合綜合治療。」嵇振嶺教授指出,臨床上收治的大腸癌病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發生肝轉移,以往很多病人甚至醫生都選擇放棄治療,多採取姑息治療。如今,普外科、消化科、腫瘤科、影像科、放射科等多科聯合綜合治療晚期腸癌肝轉移的病人,大大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期。
在腸癌的手術治療上,普外科也不斷更新技術,3D高清、4K成像、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等一系列高精尖技術,讓手術更加精準。
提醒:40歲以上建議進行常規腸鏡檢查
嵇振嶺教授提醒,當有便血、黏液便和膿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交替、腹痛腹脹、貧血消瘦以上表現時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最好去做腸鏡檢查,如果發現腸息肉大於1厘米要儘快切除。專家建議4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應堅持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正常人群45歲以上做腸鏡篩查,如果沒有問題就間隔3至5年做一次腸鏡;而50歲以上人群,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建議進行腸鏡檢查。
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專家建議飲食上減少脂肪與紅肉攝入;葷素搭配,少吃油炸、醃熏、高脂肪的食物;多食用高纖維素食物,多吃新鮮蔬果;適當增加運動量,避免久坐,保持規律的生活,不熬夜、戒菸控酒;肥胖人群要多運動、少吃高熱量高脂食物,控制體重。
通訊員 劉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