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怒無常,比學會控制情緒更重要的,是調節「心理彈性」

做個優秀好媽媽 發佈 2021-08-03T08:05:41.882125+00:00

文|C位媽媽一列飛快疾馳的火車上,傳來一陣孩子的哭鬧聲。仔細一看,一個五六歲大的小男孩,手裡拿著一個破碎了的玩具不依不饒,奶奶在一旁勸著。「等奶奶再給你買個新的,別哭了啊!」沒想到,小男孩使勁甩開奶奶的手,蠻橫的說「我不要!」。

文|C位媽媽

一列飛快疾馳的火車上,傳來一陣孩子的哭鬧聲。仔細一看,一個五六歲大的小男孩,手裡拿著一個破碎了的玩具不依不饒,奶奶在一旁勸著。

「等奶奶再給你買個新的,別哭了啊!」

沒想到,小男孩使勁甩開奶奶的手,蠻橫的說「我不要!」。

周圍的人小聲的說道:這孩子真是喜怒無常,剛才還高高興興的呢,玩具摔壞了就氣的不行!

如你所見,很多孩子正在和這個小男孩一樣,每天扮演喜怒無常的小丑,他們帶著不同情緒的面具,卻總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有甚者,毀滅人生。

孩子無法控制情緒,必食惡果

李玫瑾教授曾說:6歲前是孩子情緒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個良好的性情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攀登人生,反之,如果孩子總是喜怒無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人生可悲的開始。

叛逆與執拗的性格

情緒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所以當孩子被情緒所牽扯時,他會更加自然的認為自己是對的,以此來對抗外界和堅持自我。叛逆,執拗會順從情緒的發展,也就自然成為了孩子對待外界的一種性格和態度。

自卑或傲慢的性格

不良情緒的延伸和惡化,結果就是自卑。你無法想像每天處於灰暗的情緒中,孩子還有多少陽光雨露,還有多少自信和努力的方向。

相反,過於高漲的情緒如果無法得到很好的調節,孩子會產生傲慢的性格,比如對自己的成績總是沾沾自喜,終日享受在自我滿足的情緒中,視他人為敗者。

任何一種過於低估和高漲的情緒,都無法使人平和,而叛逆、執拗、自卑和傲慢正是因為缺少了高低情緒的彈性,讓孩子能夠接受情緒的高低差,能夠在面對快樂和悲傷之間平和切換,我相信,這比教會孩子控制情緒更加重要。

幫助孩子調節心理彈性更重要

什麼是孩子的心理彈性?

比如當你試圖去擠壓一個海綿和一塊石頭的時候,你會發現,海綿的壓縮和膨脹之間是可以自由切換的,它能夠快速被擠壓也能快速彈起,隨著外力而變化,可石頭並不具備這項功能,它堅硬無比,而且有可能因外力粉身碎骨。

受到外界事件和人物的刺激時,能夠擁有足夠的伸縮空間去裝載,並且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心理彈性。而強大的心理彈性,能夠幫助孩子在面對人生諸多境遇的切換間,更具應變能力。

自信樂觀

能夠做到,這是助長孩子自信樂觀的基礎。但其實在能夠做到的背後,是心態和情緒的推動。好比我們看到王菲的女兒李嫣,即便擁有一張先天兔唇,卻依然自信樂觀,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暴自棄。我相信她也曾因看到網絡對她的緋疑而悲傷過,但她也看得到那些安慰她鼓勵她的人,這個世間的殘酷和溫暖都能夠被這個小姑娘一一化解,這種心理彈性,是很多孩子需要的。

勇於突破

勇敢來源於自信,而突破更加來源於孩子對未知境遇的感受力,這種感受力更多的是心裡承受能力。

倘若孩子的心理彈性強,他將無所畏懼前路荊棘,他相信自己會有十足的把握去體驗和調節情緒,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隨著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孩子,他們更願意去嘗試更多的不堪,一次次突破自己,挑戰自己。

良好社交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在學校是一名活潑可愛的高中女生,其社交關係也是最值得敬佩的。

但我們更容易發現的是,妙妙的心理彈性極高,她從不會對已發生和未發生的事情焦慮,她樂觀開朗,成績不好也會難過,直播賺了錢也會開心大跳,但她從來不自暴自棄,不雷霆大怒。

因為在她的世界裡,能夠隨著外界的環境變化而變化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這也促使很多同學喜歡她。

能夠讓孩子在人生的開端,做好心理彈性的設置,是能夠幫助孩子面對困境和順境作出及時應對的一張能力,同樣,家長有著很重要的職責。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調節「心理彈性」

家長言傳身教,心態平和

七七是個溫柔可人的女孩子,7歲,卻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沉穩。比如,你假裝去說「七七你是壞孩子」,七七不會哭鬧,只會歪著小腦袋和你說「嘿嘿,我不是壞孩子,我可好了呢!」

七七在學校里,每個老師都認識她,原因是七七喜歡去接觸不同的人,也很願意幫助其他人,一來二去的,小女孩也就成了我們學校的「小明星」。

而這樣一個平和的孩子,自然是少不了家長的影響。七七的父親在她三歲時出意外去世了,而後母親獨自撫養。見過七七的母親的人都會說,這孩子性格隨媽媽,溫柔平和,即便遭受如此打擊,卻也未曾見得母親臉上一絲愁容。

我們總在說教育,教育,一方面是教,一方面是育。但二者卻始終脫離不了監護人的影響,言傳身教,更多的意味著你要告訴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的情緒平和,你的心理彈性大,孩子也會如此。所以,與其說每天念經般的告訴孩子,你要調節好心理彈性,不如在她面前的時候,父母去儘可能做一個平和之人,做平和之事。

為孩子的心理設置「最高彈性」

如果問你,你能夠承受的悲傷的最高限是什麼?你可能無法回答,因為我們從不清楚心理彈性的最高限度在哪裡。所以,最高彈性,對孩子意味著,他的情緒天花板。

為什麼要設置最高彈性?

比如你現在和孩子談論一件事情,孩子的情緒很激動,輕則不開心,重則撒潑打滾,更有可能輕生。但是最高的彈性,你要和孩子表明,也就是你能接受孩子「作」的最大限度,比如你告訴孩子,媽媽能最多容忍你在地上打滾,但是不要傷害自己。

最高彈性,就是孩子接收到外界刺激時,作出的最高彈跳高度,如果超過這個最高標準,那就有可能毀滅,比如氣球吹爆。

用最高標準,慢慢去為孩子降低這個彈跳度,是能夠達到孩子心理彈性最優化的目的。

但現實情況中,很多家庭教育受限於家庭氛圍的包裹,無法使孩子感受到心理彈性的存在,所以,將孩子置身於社交環境中更有利。

讓孩子學會在社交中尋找「彈度」

社交環境對孩子最大的意義在於,免除不必要的保護感

所以,在社交環境下,孩子的心理彈性能夠得到外界的刺激,也能夠得到自身反作用力之後的外界回應,對孩子而言,這種反作用力能夠第一時間更具象的明白自己的心理彈度是否合理。

8歲的明明,是一個「散養」孩子,周圍的鄰居家是明明常去的地方。不同的鄰居,不同的家庭,給與明明不同的社交環境。然後也就成就了一個心態平和的明明,為什麼?說的大一些是「過盡千帆」,說的小一點就是「自我成長」。

處於保護狀態下,孩子永遠處於保護狀態,情緒成本很低,而只有在社交環境中,才會學習收斂、調節自己的心理彈性。而心理彈性從尺度,也是孩子通過社交的廣泛性而自行去體會和總結出的。

我相信大多數家長,更加願意聽到的是孩子告訴你,他學會了什麼。

情緒是世界上每一個物種所不可或缺的標籤,能夠從童年起,就為孩子立一個優質的情緒標籤,一個富有彈性的情緒標籤,對孩子而言意義很大。

家長不僅要明白良好的心理彈性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及社交能力,還要明白在養育過程中,我們本身要做到言傳身教,為孩子設置最高心理彈性,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投身去外界社交中自行感受和調節心理彈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