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米股價暴漲的黑科技
小米又發布了一項令人意外的黑科技。
10月12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正式官宣了一項小米全新的技術:一指連小米UWB技術。
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這項技術,小米還專門拍攝了一則視頻,通過魔改小米10和一系列小米智能家居設備,對一指連技術進行實物演示。
在視頻中,搭載著一指連技術的小米智能設備都具備了空間感知能力,只要手機指向設備就會自動彈出操控介面,實現定向操縱。
乍一看這個功能似乎並不強,這些操作下載一個米家APP也可以完成,那現在小米大費周章的推出這項技術是不是很雞肋呢?
事實絕非如此,對於起米家操縱和小愛語音助手操縱,一指連技術要更加智能,二者在交互邏輯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使用米家和小愛勾連智能家居設備,更像是一種「人機互動」,只有在聽到人的指令後設備才會有所動作。
這個過程並不複雜,可真的操作起來還是會有些繁瑣,當家裡的智能設備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體現出來。米家APP內的設備列表要找上好一陣子,小愛同學也需要通過指令來反覆喚醒,長此以往耗費的時間可並不算少。
一指連技術的交互邏輯,則更偏向於「機機交互」,手機自動與智能家居實現連接,人只需要簡單的確認就完成了整套流程。
並且隨著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用戶在未來甚至連指一下都可以省略,做到真正的無感聯動,比如無感開鎖、自動刷卡過閘等使用場景。
作為主體的人不需要開口和掏出手機,智能設備就能夠自主滿足人的需求,簡直不要太享受。
如果真的實現商用,小米在萬物互聯方面領先華為一個身位應該不成問題。所以在這項技術公布後,小米的股價應聲大漲8.35%,市值相較前一日提升了422億港元。
由此可見,小米一指連UWB技術的想像空間是多麼巨大,往大了可以將它視為小米的「鴻蒙系統」。至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這其實就是華為和小米探索萬物互聯的不同模式。
華為和小米的「理解偏差」
在對比鴻蒙與一指連技術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做萬物互聯。所謂的萬物互聯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與我們此前熟知的物聯網是不一樣的。
根據字面理解,前者指的是物與物之間的聯網,而後者指的則是一切事物之間的聯網,不只是物與物,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物。
同為網際網路的下一步發展形態,實現萬物互聯的難度顯然要比物聯網大得多,想像空間也要更加廣闊。試想一下,如果你身邊能想像到的一切事物都會聯網的場景:
比如家裡的冰箱能夠自動感知食物的多寡,提醒你該在何時進行添置;比如剛剛下班回家踏進家門,家裡的電燈、空調、加濕器感應到了你的存在全部自動開啟;
所有的智能設備都能與你實現無感交互,不用你動手操作也不需要你多BB,這樣的神仙享受僅靠現在的手機是無法實現的。
於是就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完成,而華為和小米選擇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式。
華為是打算以鴻蒙系統為核心,通過對其他智能設備不斷進行賦能,將所有設備納入到一個框架中,當底層邏輯變得統一萬物互聯也就不難實現了。
小米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給所有的智能設備加上一款「U晶片」,通過UWB技術連接所有的智能設備,用每台設備的空間感知能力實現萬物互聯。
這兩種方式並無高下之分,本質上是一種結果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在實際應用上顯然是小米要更為輕鬆一些。
一來是新系統開發難度巨大,想要適配到不同智能設備上也不輕鬆。
二來UWB技術本身就是一項成熟的技術,自1960年發明以後就被廣泛運用在雷達等特殊領域,這次只不過是被引入到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罷了。
更何況與華為純粹的自己開道不同,小米所走的這條路並不孤單,現在的蘋果和三星用的也都是這個方式。
而從目前的情形看,小米在UWB技術的動作上雖然要比蘋果和三星慢一些,但很有可能會做到後發先至。
小米終於要領先一步了!
依託於原有的物聯網基礎,小米的萬物互聯也許要領先於所有手機廠商。
早在2019年初,雷軍便確立了「手機+Alot」的發展戰略,以智慧型手機為支點實現與小米智能家居的互聯,首次加碼是100億元,此後升級成了500億元。
之後雷軍又分別從5G和Alot設備兩個方面入手,對小米不斷的進行升級改造,用一系列的智能終端設備架構起一個完整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
小米的布局已然初見成效,如今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消費及物聯網平台之一。
據小米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米IoT平台已連接的IoT設備數(不包括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達到2.35億 ;智能語音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用戶數在2019年12月超過6000萬!
這麼好的底子,再加上一指連UWB技術的開發,小米實現初步的萬物互聯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並且經過米家和小愛這麼長時間的薰陶,小米在智能設備領域已經擁有了數量可觀的忠實用戶,大多數用戶也養成了使用習慣,過渡到更加智能的萬物互聯生態完全不成問題。
更何況隨著5G技術的逐漸普及,萬物互聯的發展速度只會越來越快,誰先拔得頭籌誰就能在後續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縱觀目前全球的手機廠商,在真正的普及速度上,哪怕是蘋果和三星都未必比得上小米。時隔這麼多年後,小米可能又要飛到那風口的最高處了!
作者 |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