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仙華街道:「紅青」科普觀光帶受追捧 網紅番茄築夢鄉村振興

浙報融媒體 發佈 2021-08-03T08:09:21.722185+00:00

「紅青」科普觀光帶是以「黨建+」為抓手,十里亭村將安排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定期分批在科普園進行科普授課,「紅」既代表成熟番茄顏色,更寓意黨建紅色旗幟,老帶青、傳幫帶的意義;

走進番茄基地,一股熱浪迎面撲來,一株株青翠欲滴的苗上掛滿了紅的綠的小番茄,色澤鮮亮、晶瑩剔透。手提大籃小籃的顧客興高采烈地走出基地,筆者看到正在地頭打包裝籃的潘超偉忙得不可開交。「今年的小番茄品質比去年好的多了,產量也提高了,特別是皮薄,採摘的時候要特別的仔細,稍一用力就要裂開了……」。

「番茄科普角是我近期和學校、社會組織一起聯合打造的「紅青」科普觀光帶,也已經陸續收到了多方的預約上課單。」浦江仙華街道十里亭無土栽培番茄園負責人之一的潘超偉說道。「紅青」科普觀光帶是以「黨建+」為抓手,十里亭村將安排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定期分批在科普園進行科普授課,「紅」既代表成熟番茄顏色,更寓意黨建紅色旗幟,老帶青、傳幫帶的意義;而「青」是初熟的番茄色更是老帶青的青少年,未成年科普知識教育讓希望的種子從根基上紮實發展。

據了解,浦江仙華街道十里亭無土沙子栽培番茄基地建立於2018年5月份,共有土地15畝,大棚10畝。前期投入150餘萬元。三年前,紅炸網絡的「金沙番茄」新聞故事說得就是這裡。無農藥、無激素、有機無土栽培、純自然熟綠色水果番茄成為了顧客追捧的香饃饃。潘超偉、楊彪、俞福衛,浦江五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非農業科班出身,卻變「沙」成金,無土養育搖錢樹,開啟了新科技時代的新農業篇章。潘超偉說作為80後大學生,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兒子,回村致富,振興鄉村成為了自己農業創業的初衷。要讓自己成為時髦的新農業人,讓農業成為受人羨慕的時尚職業。那麼,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成為了首先要改變的第一關。那麼,怎麼樣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挖掘出無限的能量呢?經過多時探訪學習、多番研判學習,潘超偉在東陽租了6.6畝土地適種「另類番茄」。無土栽培的要點就是無土,改換成河沙。河沙相對衛生,也不用每季翻耕,只需在河沙中加入基介層、礦物質。經過四年的辛苦反覆攻克,潘超偉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成功了。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頓時,自己小小的農業試驗地成為遠近馳名的「風水寶地」。市政府、農業部門、學者等爭先邀請他分享經驗。2018年,他與同有夢想的楊彪、俞福衛在仙華街道十里亭選址干起了新農業。

走進大棚,浦江版「昆明」一年四季如春,特別適合植物生長。農業技術員介紹說這裡冬天的溫度恆溫控制在15攝影度以上,紫外線燈加溫,底部從第一層防滲膜、第二層接水管、第三層小石子、一直到表層河沙,微噴灌,循環用水,像呵護孩子一樣栽培番茄。通常,一年兩季,上半年1至5月,下半年8至12月,採摘季節較長,每畝可達2萬公斤。大番茄批發價一般4元每斤,小番茄目前採摘價15元每斤。品種有櫻桃小番茄、紅果、愛德拉等。每季採摘後,技術員都要摘葉、修整、和沙中加入礦物質、磷礦粉、鉀石這樣就可以循環連種。

以番茄種植產業為基礎,番茄基地正在努力發揮帶動作用,以模式創新破題鄉村振興。發展「1+N」模式,圍繞無土番茄,樹立品牌意識,走高端果蔬銷售路線,縱向延伸「摘番茄、品番茄、讀番茄」,將採摘游、番茄科普、衍生產品、農技培訓等連珠成串,打造集休閒度假、科普教育、康體養生、產業示範為一體的生態文化休閒旅遊體驗區。「紅青」科普觀光帶正吸引更多人前來採摘體驗和休閒觀光,盡享田園樂趣。

「家裡到番茄基地就十分鐘的路程,忙完了基地的農活,我還可以回家給兒女們幫忙,兩邊的事情都不會耽誤,真的是太方便了」正在番茄種植基地除草的徐阿姨高興地說道。今年69歲的徐阿姨,主要負責基地的採摘、修剪工作。據了解,番茄基地產業的發展解決了周邊一大批閒職勞動力,並成為了十里亭村有名的「地標」。接下來,街道辦事處將進行品牌包裝、項目建設,為番茄基地「錦上添花」擴大規模。邀請設計團隊,引進流行元素,讓農業與現代碰撞出不一樣的火化,打造「網紅打卡基地」,讓番茄元素輻射鄉村多文化,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前來,比如開展「番茄田塊認領」,顧客可在固定季節認領田塊進行番茄種植;開展番茄醬製作比賽;番茄烹飪多樣化試學等。

值班主編:杜羽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