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自然探究,這所幼兒園從一顆「爛」木瓜開始

幼師口袋 發佈 2021-08-03T08:11:24.170864+00:00

在一次戶外活動結束回班級的時候,孩子們經過了班級菜地。這時,一個發霉的、軟塌塌的木瓜剛好從樹上掉落下來,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湘楠:「這個木瓜怎麼跟別的木瓜顏色不一樣?它是壞了嗎?」果兒:「這個木瓜都變黑了,怎麼木瓜也像變色龍一樣會變色嗎?


在一次戶外活動結束回班級的時候,孩子們經過了班級菜地。這時,一個發霉的、軟塌塌的木瓜剛好從樹上掉落下來,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


湘楠:「這個木瓜怎麼跟別的木瓜顏色不一樣?它是壞了嗎?」果兒:「這個木瓜都變黑了,怎麼木瓜也像變色龍一樣會變色嗎?」啟悅:「老師,木瓜為什麼會掉下來?還能粘回去嗎?」石頭:「這個木瓜是壞了的,你看它汁都流出來了。」「有小蟲子把木瓜吃掉了,要噴藥把蟲子殺死。」熙悅一邊點頭一邊大聲說。穩穩:「老師,咕咚來了,咕咚來了,我和媽媽講過咕咚來了的故事,這是瓜熟蒂落。」

根據「文溪雅荷」課程理念,幼兒園活動要基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在遇見掉落的爛木瓜時,我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支持他們開啟了關於木瓜的探究學習。


發現掉落的腐爛木瓜後,孩子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猜想和意見:



乙峰:「因為新冠病毒吃掉了木瓜,所以就壞了。」希玥:「太多木瓜擠在一起打架,沒有和睦相處,就壞了。」灝灝:「颱風來了,將木瓜吹感冒了,所以就壞了。」佑佑:「因為下太多雨啦,細菌就悄悄跑來吃掉了木瓜。」點點:「放假太久,小動物找不到吃的,然後就將木瓜吃掉了。」芮淳:「那我們摘木瓜的時候不要摘完,留一點給小蚊子、小蟲子、小鳥一起吃吧。」


帶著疑惑與猜想,孩子們分別在家裡、幼兒園查找答案,有了以下的發現:


1.木瓜樹喜光,但不耐濕,怕澇。連續的陰雨天氣使木瓜容易腐爛。

2.木瓜樹的葉子較大,需要定期修剪,通風透光,才能調節木瓜的營養配給。

3.木瓜像人一樣也會生病,我們需要定期噴藥進行滅蟲,預防疾病。

4.木瓜成熟後要及時採摘,成熟過度的木瓜容易吸引蚊蟲、也會自然脫落。





天氣、生活的變化與幼兒息息相關,也因此推動了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在活動中,幼兒有意識地在大自然中與萬事萬物和諧共處,保護自然、尊重自然。


為了保護樹上的其它木瓜,孩子們決定一起把木瓜摘下來。可是,什麼樣的木瓜才是可以摘的呢?


澤宇:深綠色的、黃色的、還有一點像橙色的木瓜都可以摘。佑佑:我喝過木瓜牛奶,我記得是黃色的。柚子:我們可以爬到樹上看看哪些壞了,就把它摘下來。瑾瑄:我們把全部都摘下來再看一看。佳祺:上網查一查就知道啦。乙峰:軟的就是熟的,可以摘下來當水果吃。


師生一同上網查閱,發現了幾種方法:
1.黃色、橙色的木瓜或者是一半黃色一半綠色的木瓜都可以採摘;2.有小斑點的黃色木瓜可以採摘;3.成熟的木瓜味道會更香更濃;4.可以用手按一下,軟的木瓜就是可以採摘的木瓜。


木瓜長在高高的樹上,怎麼摘呢?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觀點,並嘗試摘木瓜。


伊辰:「搬椅子放在木瓜樹下,然後站在椅子上摘。」澤宇:「我知道了,用梯子最簡單,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的地方了。」映瑤:「站在台階上就行啦,我那麼高,一伸手就摘到了。」啟悅:「用繩子吊起來,然後我拉著繩子爬上去」豆豆:「老師抱著我,我伸手去摘。」柚子:「我可以像孫悟空一樣,爬到樹上。」湘楠:「老師,我可以跳起來摘。」



幼兒通過猜測——嘗試——調整——嘗試不斷尋找適合的採摘方式,學會了利用現有的工具,幫助探索多種採摘木瓜的方法,也體驗到了合作分享都是相互的、快樂的。


採摘完木瓜後,孩子們開始辨別木瓜的好壞。咦,這個木瓜身上有黑黑的,是壞了吧?沒有壞,那是髒了而已。
此時,教師提到:那有什麼辦法能夠證明誰說的是對的呢?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區分木瓜的好壞嗎?師生通過木瓜外形觀察以及內部結構對比,進一步了解木瓜的構造;同時,利用實物——現摘的好壞木瓜對比驗證,了解了幾種區分木瓜好壞的方法。



朗朗:「我發現每個木瓜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全部木瓜都會有像「親嘴魚」一樣的底部。」伊辰:「木瓜摸起來的感覺涼涼的,黃色的木瓜摸起來就是軟軟的,青色的木瓜摸起來就是硬硬的,這個只能做木瓜酸。」(有做各種酸的經驗)岳淇:「我發現黑黑的木瓜籽有一層「保鮮膜」在保護著它。」石頭:「老師,你看,木瓜切開後會有像牛奶一樣的水珠,很多很多,小船淹水啦,哈哈哈」圈圈:「老師,這個壞了的木瓜顏色更深一點,聞起來好臭,它的皮就像皺紋一樣……」小雨:「我發現壞了的木瓜比黃色的更軟,裡面是有細菌的,戴上手套細菌就不會黏在手上了。」圈圈:「木瓜橫切、縱切的形狀都不一樣,一個像小水滴,一個像五角星。」……


孩子們在發現爛木瓜時,基於興趣能夠主動觀察探究,從表皮的觸感、嗅覺對比、視覺顏色對比等方面了解了爛木瓜的樣子,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也有了屬於他們的「發現」。


一段時間後,孩子們發現掉落的木瓜神奇地不見了?它去哪裡了呢?孩子們十分好奇,於是開始了一段暢想。


啟悅:「它應該是變成肥料了吧。」芮淳:「它是去旅行了吧,重新變成木瓜樹……」乙峰:「我覺得它變成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了,像空氣一樣,但是又看不見、摸不著。」圈圈:「應該是像枯葉蝶還有北極兔一樣,把自己藏起來了。」希玥:「難道是清潔阿姨將它清理掉了?」……

他們回家後,和家人一起查找了關於腐爛木瓜的旅行記。他們知道了時間是魔法師,會將腐爛的木瓜分解、發酵成營養豐富的的肥料。腐爛的木瓜還可以用來做什麼呢?爛木瓜在垃圾處理機器中洗洗澡,可以變成小動物的飼料,還能夠進行沼氣發電呢。


幼兒有化作春泥更護「瓜」的自然學習經驗,也有延伸至關於枯葉蝶、北極兔自我保護的科學知識學習經驗,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無需成人教授,他們對待直覺體驗式的經驗類學習比成人更有激情,思路也更寬廣、敏銳,教師也需要和幼兒共成長。
教師總結


回顧第一階段的學習,我能夠順利追隨幼兒的興趣進行了一系列有關爛木瓜的活動,深刻地感受到了課程意識的重要性。我認為,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通識知識,更確切的說是學科領域教學知識,才能支持幼兒的奇思妙想轉化為學習經驗,轉化為課程。


基於幼兒的興趣、需要生成活動,也需要教師心中有「大綱」,這樣才能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調整。最後,記錄也是讓我更了解幼兒、更貼近幼兒生活的一種方式。錄音、視頻等都可以幫助我捕捉幼兒活動中的想法與思考過程,從而抓住幼兒的「興趣經驗生長點」,進一步加深、拓寬學習的範圍。


幼兒園豐富的戶外環境充滿著各種未知的事物,會引發幼兒各種各樣的科學探究活動。然而,戶外自然探究活動中,環境是開放的,幼兒之間會相互影響,因此,幼兒的探究興趣可能會隨時轉移,很難持續和深入。
案例中的老師能夠注意觀察幼兒的興趣,並及時解讀幼兒的行為,引領幼兒進行持續的、深入的探究,讓幼兒的科學探究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沒有一片葉子的形狀是相同的,就像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樣的。


大家好,我是編輯 雙,今天分享給你的是「一千零一葉」計劃里的「第51葉」,來自廣州實驗教育集團番禺實驗幼兒園和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感謝今天你與這一葉的相遇,衷心祝願未來,我們的每一個幼兒園都能枝繁葉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