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嚇唬」?恐嚇式教育,使不得

領學網 發佈 2021-08-03T08:16:13.840386+00:00

最近幾天,中教君看見這樣一則新聞:近日,遼寧葫蘆島市民報警稱一對母女欲跳海輕生。民警趕到現場發現,一女子正拉著一名10歲左右女孩往海里走。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將母女拉回岸邊。據民警了解,女子是因為女兒上網課期間的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帶她到海里「嚇唬」孩子。

最近幾天,中教君看見這樣一則新聞:近日,遼寧葫蘆島市民報警稱一對母女欲跳海輕生。

民警趕到現場發現,一女子正拉著一名10歲左右女孩往海里走。

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將母女拉回岸邊。

據民警了解,女子是因為女兒上網課期間的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帶她到海里「嚇唬」孩子。

救援的民警說:「當時,這個女孩兒比較反抗。

就一直在那兒哭,看見我們過來之後,伸手就往我們這邊夠。」

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心疼這個小女孩,擔心她以後會有心理陰影:


有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有網友表示,不要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家長應該找找自己的問題:


還有網友表示,希望這位母親能調整好自己。這樣過激的行為只能更加傷害到孩子: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常見的一種問題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恐嚇:當孩子不聽從父母要求時,父母便會做出恐嚇行為,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聽話,家長們往往欣喜地看到,被嚇住的孩子立刻停止那些不好的行為,變得乖順起來,就誤以為恐嚇很有效,很成功。

殊不知,這種恐嚇式教育,對孩子長遠發展而言,是非常不可取的!


選擇恐嚇式教育

必然付出代價

語言的恐嚇,是我們常見的,也是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鬧,我就把你送人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怎麼這個樣子?」

「爸爸媽媽不喜歡不乖的孩子。」

「再不聽話,壞人就會把你抓走。」

「再不睡覺,大灰狼要吃掉你嘍。」

「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來了!」

「你要是再這麼不懂事,大夫就來給你打針了!」

……


有沒有感覺特別熟悉呢?是不是經常說這樣的話,或者小時候老聽見爸媽這樣說?其實,類似於詞中的恐嚇語言還有很多,家長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語言來束縛孩子當下行為,但是這些語言卻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被拋棄的潛意識影響,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無法感觸安全感。


父母可能覺得這只是嚇唬嚇唬孩子而已,但年幼無知的孩子可能真的會當真,也有可能會記一輩子。


01

破壞親子關係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鬧,我就把你送人了」

……


這些雖然都是氣頭上的話,但孩子卻會當真。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只會讓原本的關愛變了味道,不但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只有好好聽話,才不會被拋棄。這種情緒會逐漸演化為習慣性焦慮,即使成年後也無法徹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心態。


而這也極易讓孩子養成討好型性格。孩子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會努力裝出一副乖巧聽話的樣子。


02

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再不聽話,壞人就會把你抓走。」

「再不睡覺,大灰狼要吃掉你嘍。」

……


這種方式,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有網友說:家裡的長輩經常這樣教育我兒子。以至於,好好一個男孩子,性格唯唯諾諾,去動物園看個動物,都嚇得往大人懷裡鑽。逢年過節回老家,聽見鞭炮聲就哭。


03

「妖魔化」部分職業

「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來了!」

「你要是再這麼不懂事,大夫就來給你打針了!」

……


長此以往,這些職業在孩子們心中就會被「妖魔化」,潛意識裡就會很討厭他們,很多孩子本該向他們求助,最後卻選擇了放棄。


所以呀,家長朋友們可別用警察醫生護士嚇唬孩子了,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的職業,要教會孩子,有困難找警察叔叔,醫生護士都是白衣天使!


04

造成孩子怯懦、自卑

除了語言的恐嚇,還有行為的恐嚇。行為恐嚇的常見表現有,行為冷暴力、忽視孩子客觀存在,還有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帶著孩子一起「輕生」等。


我們需要明白在孩子內心世界裡,父母就是天,在這個時候父母的表現會給孩子帶來或少或多的安全意識。


如果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總是採取冷暴力措施,忽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這種行為必然會給孩子內心深處帶來行為落差,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如果父母老是對孩子進行行為上的「暴力」,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怯懦、自卑、甚至是偽善,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屈服,將來也更易屈服於比自己強大的「惡人」,從而更容易受欺凌。

05

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醫學資料表明,恐懼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強烈的恐懼氣氛和突發的恐懼事件,會使人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的劣性刺激。


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各組織器官較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即使是突受驚嚇後沒有出現危急症狀,但因其抗禦恐懼的能力較弱,時常可有恐懼情緒滯留,使內分泌功能受損,導致發育減慢,語言障礙,聽、視力下降和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些招數,

甩恐嚇式教育幾條街!


我們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想讓孩子意識到行為的錯誤,走向正確的道路。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與其恫嚇、誘騙,不如正面管教,既幫家長獲得預期目標,也幫孩子培養起正確的行為。

01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正向引導

「蘇格拉底式」提問,即用啟發式提問,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不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心。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男孩晉毓非要跟弟弟擠一張床睡覺,全家四口在一張床上太擁擠了,媽媽想讓他改變做法。


但她並沒有粗暴地呵斥他:「你再跟弟弟擠,我就揍你。」而是很耐心地跟他溝通。她先問:「你為什麼喜歡跟爸爸、媽媽、弟弟睡在一起,你能告訴我原因嗎?」


孩子搖頭,不吭聲。


媽媽又問:「是因為弟弟睡著後,所以你也想跟我們一起睡嗎?」


孩子點頭。


媽媽又反問:「那你覺得弟弟可以睡小房間了嗎?」


孩子說:「可以。」


媽媽又問:「如果弟弟不願意的話,你能不能幫我?」


孩子:「嗯。」


「那我們晚上試一下可以嗎?」


孩子:「嗯。」


「然後我們就自己一個人睡了?」


孩子:「嗯。」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養育孩子有困惑、有難題,這是正常的,父母絕不能以恐嚇或哄騙的方式達到目的。循循善誘,耐心啟發,這才是正向引導的打開方式。

02

以結果為導向正向激勵

有位朋友的孩子三歲多了,特別喜歡看跟汽車有關的動畫片,經常因為想看電視,在家大哭大鬧,或者是一看電視就忘記吃飯。


因為孩子太小,朋友也無法給他講道理。有時因為其他的事情特別生氣,應對的方式很粗暴,要麼直接關掉電視,要麼嚇唬他:「要是這樣,爸爸等下回來了就要揍你了。」收效甚微,還經常把他惹哭。


後來有位認識的心理老師告訴她,不如用「正面承諾取代負面威脅」試試。畢竟孩子現在也能聽懂話了,找個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


再看到孩子因為看動畫片而大哭的時候,朋友對兒子說:「我們先去找一找你的小汽車,跟他們玩兒一會兒,我就獎勵你半小時看電視。」


有時候時間恰當的話,也這樣說:「你先是看電視呢,還是先跟爸爸媽媽一起去院子,跟其他小朋友們換小汽車玩兒呢?」


前者以獎代懲,後者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樣以結果為導向,正向激勵,孩子就不再固執了。

03

放下條件去愛孩子

有些父母竭力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並把這樣的付出,當成是對孩子的愛。殊不知,此時愛已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排在自己的期望之後了。如果不讓孩子做自己,不論是獎勵還是懲罰孩子,都只是在精神上奴役他;只能說,父母們由愛出發,但是根本沒有走到愛。


很多的父母,會希望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愛自己。如果你要是愛一個人,你會覺得他就是他,你就是你才對。兩個人都無需失去自我,這才是愛的本質。


被粗暴嚇大的孩子,會鬧、會歡笑的天性泯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表面很聽話、內心很恐懼的焦慮孩子。這樣的孩子是你們希望的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放下條件。不因他聽話而愛他,不因他調皮而責罵,不因他取得成績才欣賞,不因他不遂我們的心而恫嚇。



教育不是恐嚇,它應該是堅定中蘊含著愛的。孩子是我們願意拿生命去愛的人,切莫因為你的無知而害了孩子。


成長過程中,儘量為孩子建立安全可靠和諧溫暖的環境,相較於威脅性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更利於孩子成長。


各位家長一定要清楚:成長路上,孩子需要的是愛、掌聲、正確的導向,唯獨不需要恐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