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齊姐育兒 發佈 2021-08-03T08:18:40.391440+00:00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

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

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

  • 有一類家長覺得,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應當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管。因為越抱他、哄他,他會哭的更厲害,而且養成不好的習慣。

那麼這個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科學家做出了兩個特殊的「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布料媽媽。他們挑選了兩隻剛出生的猴寶寶,並徹底斷開和母親的聯繫。

然後,他們將這兩隻猴寶寶放在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這裡,一起生活165天。這期間,鐵絲媽媽胸前掛著奶瓶,但布料媽媽並沒有。

是不是以為,最後結果肯定是猴寶寶會更親近有奶瓶的鐵絲媽媽?畢竟古話也說過:有奶便是娘嘛。

然而實驗結果卻大大出乎人的意料,猴寶寶寧願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媽媽在一起。這就說明了身體接觸對於寶寶來說,甚至超過了哺乳的作用。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呢?

1、要及時回應

嬰兒時期,孩子的每一聲哭鬧都有理由。比如:餓了、尿了等等。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回應他。回應的方式包括聲音回應加肢體回應

父母熟悉的聲音能第一時間給他安全感。再然後,父母的懷抱和氣息、安撫的動作,能快速讓他安靜下來。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儘快找出寶寶哭鬧的原因,然後解決他的需求。

2、多抱抱孩子

正如上述實驗結論所說,媽媽的接觸,甚至要比哺乳更重要。所以,多抱抱孩子,能讓他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以及對父母的依賴情緒。當他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就不會動不動就被嚇到而哭鬧了。

3、多和孩子交流

嬰兒也需要交流嗎?

需要,甚至比成年人更加需要。雖然最終結果可能是雞同鴨講,但是聲音的交流,會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喜愛和陪伴。

  • 最重要的是,父母發出的聲音會刺激他的大腦發育,促進提升他的語言能力。要知道,所有的語言,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多和孩子說說話,說什麼不重要,經常交流也能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有些父母害怕寶寶會用哭聲去威脅父母。其實他們並沒有這麼念頭。

縱然他們真的認識到哭聲能吸引到父母的注意力,也僅僅是因為他們確實需要父母罷了。如果冷眼旁觀他的哭泣,會讓他從嬰兒時期就缺乏安全感,變得膽小、敏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