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專題|蘆山深度助學:一個社會化協同的公益樣本

藍光發展 發佈 2021-08-03T08:20:24.636954+00:00

蘆山深度助學的背後,是一個生動活潑、社會化協同、高質量運行的公益生態正在成型,藍光公益從情感出發,走向理性持續發展模式。


文 | 白未可


蘆山深度助學的背後,是一個生動活潑、社會化協同、高質量運行的公益生態正在成型,藍光公益從情感出發,走向理性持續發展模式。


在「快餐式」公益行動屢見不鮮的今天,慢下來的公益因稀少而顯得愈加珍貴。



48歲的陳永至今忘不了七年前的那個早晨。


「地震了!快跑啊!」8時2分46秒,還在睡夢中的人被搖醒,一個箭步衝到屋外。過了一會兒,緩過神來的陳永才意識到:在2013年4月20日這天,在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不到五年的時間裡,他腳下的四川大地再次發生劇烈的震顫。


位於震中的蘆山,房屋大量倒塌,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不同程度的受損。7.0級強烈地震讓這片剛恢復平靜不久的縣城又撕開了一道「傷口」。


▲學校在地震中受損


時任校長的陳永有點慶幸這天是周六,100多個孩子沒有在學校,不然情況可能更糟糕。當時陳永所執教的思延中學距離縣城僅3.5公里,學校只有一個操場,下邊就是附近村民的農田,唯一能通向外面道路的只有一條泥巴路。


校舍在震中受損,陳永回校後便忙於停課、搭建臨時板房、做師生思想工作。這些工作之外,他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與外界溝通上。


地震發生後,蘆山教育受到重創,教學一度停滯。無數企業、公益機構、個人紛紛在第一時間內緊急馳援,或為災區捐款籌款,或親自深入災區,或提供後勤支持。陳永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又一股「溫暖」和「關切」的力量湧進學校。


「陳校長,你們學校需要什麼?我們明天就捐過來。」

「我是XX明星基金會的,可以叫上一批志願者過來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

……


一時間,兩張床、一台印表機、一台電腦寄到了學校,衝鋒衣、球鞋被一箱箱送了過來,一批批志願者也走進了學校。有個公交公司甚至拉了一東風車的體育器材過來,「多得都沒地方放」。


陳永有時感動於公益的幫扶,有時又會顯出疲態,表露出疑惑的一面。


孩子們不缺書包,卻有幾個公司同時捐贈書包;從北京遠道而來上心理課的志願者們,上了兩天課就走了;捐贈方要求校方配合的宣傳工作繁重……這樣的情形在蘆山的學校很常見,公益力量聚集在此,物資一放,橫幅一拉,照片一拍,熱熱鬧鬧,不久便四處散去。


七年過去,這片土地上的「傷痕」被慢慢撫平。昔日「站立的廢墟」獲得重生,蛻變成美麗家園。而當年大多數馳援的力量也隨著熱度的消散而「撤退」,陳永和當年很多愛心人士也失去了聯繫。


這些年,唯獨與他一直保持聯繫的是藍光助學基金會。


「我們學校在地震後本來是不會再存在的,但現在你看,和城裡的學校沒差。這是七年來,我們和藍光一起打造出來的鄉村精品學校。」陳永提到現在的學校,眼睛裡閃著光。


如今,思延中學已經改名並升級為「藍光蘆山第三中學」,昔日沒有圍牆的學校現已經成為三棟教學樓的寄宿式學校,學生規模也從100餘人增長到370人。由於藍光的引入,這所鄉鎮學校得以與泡桐樹中學等成都名校銜接教育資源。


▲重建後的藍光蘆山三中


受益的不只是蘆山第三中學,10分鐘車程之外的藍光鳳禾中心校也在其中。被青山綠樹包圍的這所鄉村小學接納了周邊村莊126名學童,幾位50歲以上的老教師堅守於此。


藍光意欲將這兩所學校打造成全國地震重災縣教育扶貧示範基地和援助樣本。事實上,地震後,藍光便啟動了「蘆山深度助學項目」,試圖圍繞學校硬體、人文打造、教師關懷、學生關愛等四大領域,探索建立起一種「政府+企業+城市名校+被幫扶學校」四方聯動的「授漁助學模式」。


在公司層面,這項公益行動被提到了一個高度。「蘆山兩校的深度助學,將作為藍光集團第一公益工程持續打造。」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


七年了,這場教育公益行動走到了哪兒?



陳永幾乎見證了整個七年。這段不長不短的時間裡,學校煥然一新,他的生活也發生改變。


陳永從2009年起便在思延中學,直到2019年他才辭去校長一職,來到蘆山中學,當回一名化學老師。2020年9月10日教師節這天,他穿著白襯衫,從蘆山中學的一間教室走出來,撣了撣手上的白色粉筆灰。與年齡不太相符的一頭白髮,在陽光底下「白」得晃眼。


當校長近十年,「頭髮都是當校長期間花白的」。他直言壓力太大,思延中學處在鄉鎮,距離蘆山縣車程僅有5分鐘。學校的硬體軟體不足以留住學生,鎮上的家長都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縣城中的蘆山中學和蘆山二中。


「壓力」在地震後又陡然提升,貧困兒童與留守兒童輟學率持續上升、優秀教師流失率高,出現教育發展乏力等現象讓他更加頭疼。


然而,陸陸續續捐來的物資並不能平復這份焦慮。


直到地震後不久,他在學校的藍色臨時板房內見到藍光助學基金會的理事長。和其他「熱熱鬧鬧」過來的人不一樣,理事長告訴他,「並不想只做短暫的一次性捐贈」。理事長傳遞出的想法和陳永不謀而合——「從硬體和軟體上長期持續地為學校教育發展助力」。


2013年4月,藍光集團第一時間向蘆山災區捐款捐物3500萬元,其中2000萬元專門用於專項重建藍光蘆山第三初級中學(原名藍光思延中學)、藍光鳳禾中心校。


▲藍光蘆山第三中學


▲藍光鳳禾中心校


深度助學的第一步,便是提升硬體設施,重建兩所學校。


藍光蘆山第三初級中學有了1500萬資金的注入,以前苦於沒有經費而不能做成的事終於得以往前推了一把。籌劃已久的宿舍得以建成,每間寢室裝上了熱水系統,6人一間,「規格比得上大學」。宿舍管理員和食堂員工的工資,這些都由藍光集團支付。


在以前,沒錢修宿舍,學生不能住校,下午四點就放學回了家。相比之下,縣城裡的中學幾乎都已經成為寄宿式學校。好在,陳永看見差距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縮小。


經過將近兩年的建設,2015年9月,兩校正式投入使用。重建後的兩所學校擁有標準的綜合教學樓、教師周轉房、學校食堂、學生宿舍、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音樂美術教室等教學設施設備,教學環境得到大幅提升。


▲藍光援助校園設施建設升級


在蘆山兩校投入使用2年後,2017年藍光再次發起了「藍光助學升級行動」。2018年1月,為進一步保障蘆山貧困兒童接受教育權利,藍光控股集團以基金會為執行主體,與四川省蘆山縣人民政府簽訂幫扶戰略協議,追捐1000萬元,計劃三年(2018年-2021年)分批次用於兩校升級工程。


兩次資金注入後,兩所學校的硬體設施有了質的提升。藍光鳳禾中心校校長高勇站在一座從遠處看像一個「眾」字的校門口前,頗為自豪地說:「很美吧,挺像一個公園的。」


這是2018年暑假,藍光施工團隊前來建造的全新校門。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到處積水的破損運動場地也連著一同被修復。孩子們在刷著彩色畫的校園裡開心嬉戲,「很美好」,高勇笑著說。


▲藍光鳳禾中心校別致的校門


在對學校景觀和設施改造的過程中,陳永也被藍光的專業與用心所感動。「以為就來幾個人,沒想到來了一大巴車將近40名員工來支持學校建設。」


經過建設,從外觀和硬體條件來看,這兩所鄉村學校和城市學校並無差別。但藍光並不想止步於資金援助階段,「深度助學」要往前一步。


11歲的五年級學生宋柯欣(化名)每年都獲得了藍光獎學金,家裡一面牆貼滿了42張獎狀,顯示出她這是憑實力獲獎。令她更開心的是,她還幸運地和其他23名同學參加了一次藍光夏令營。


那次去樂山的遊學活動是她第一次出遠門,坐了兩個多小時的大巴車,她興奮地看著眼前的風景,「覺得很壯觀很美麗」。而在以前,這樣的風景只出現在課本上,或者電視里。


▲牆上貼滿了獎狀


陳永很高興看到兩所學校的學生們能有這樣的機會,參加假期遊學體驗活動,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知道在未來,這樣面向學生的機會將越來越多——隨著硬軟體條件的改善完成,藍光在兩校師生關懷、師資提升、素質教育等方面重點著力。


老師的機會也多了起來。作為助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師資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教育能走多遠。藍光通過能力培訓、教師獎勵等方式從精神和物資上給予老師關懷。


「優秀的老師能看到發展的空間,很多都留下來了。」兩位校長都笑著說道。



作為鄉村校長,陳永和高勇都參加過一些鄉村教師培訓。他們曾遠遠地在最後一排座位聆聽成都名校專家的講座。但如果想有更深入的交流,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他們沒有想到,不久之後,這些名校教育名師將會組成「專家組」,聚在一起為自己所在的學校「把脈」。


這樣的契機緣於藍光的一次深入調研。藍光在助學升級行動逐步開展的過程中發現,僅從以上措施著手,不足以解決學校生源少,將學校打造成一流名校的應對核心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專業技能、辦學、管理等各方面給學校更大的提升,藍光邀請了四川大學錦城學校、泡桐樹中學、泡桐樹小學四方共同組建教育質量專家組。


「我們是教育外行,專業的事情還是專業的人來做。對學校教育發展的深度介入,我們還是請教育專家來。」藍光助學基金會秘書長羅太學解釋道。


這樣的外部教育資源,在很長的時間裡,對蘆山的鄉鎮學校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蘆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聰也直言:「名校專家資源很可貴,我們有時都不一定能邀請到。」通過官方渠道建立聯繫過程冗長,而大多數的交流淺顯而短暫。2018年德國萊比錫孔子學院的德國教育專家們的到來,更是蘆山縣教育史少鮮有的國際交流機會。


藍光引入的教育資源都來頭不小。其中泡桐樹小學便是作為老牌重點學校,憑藉著良好的口碑和優質的辦學實力,被成都坊間稱為「五朵金花」之一。


陳永記得,2017年12月1日,泡桐樹小學校長陳冠夫、泡桐樹中學校長高仁輝來到兩所學校,他們並沒有簡單參觀一下就走了,而是和蘆山縣政府、縣教育局、藍光助學基金會的代表一起坐下來,進行了一場交流座談會議。


這次座談中,政府、企業、專家一起為兩所捐建學校提供頂層設計方案、思路和建議。在會議之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院長左仁淑、副院長楊志國等專家也曾赴蘆山調研,為兩所學校的發展突破尋找出路。


在這一次次討論中,陳永和高勇感受到前路似乎更明亮了。在專家組提出的核心解決方案中,明確學校的定位和特色是第一步。


最終規劃目標指向——打造農村精品學校。藍光第三中學以籃球、武術為學校特色發展格局,藍光蘆山鳳禾中心校以足球為學校特色發展格局,完善學校軟文化,建成縣域內鄉村特色示範校。


▲藍光蘆山三中的學生正在上武術課


學校的發展路徑漸漸清晰。和專家組多次深度交流後,2018年10月深秋的一天,陳永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把學校的五年發展綱要完善好,寫完後他有些激動,直言「這是一個很好的藍圖」。


時隔兩年,再想起當時的一幕,他仍不禁熱淚盈眶。「每個字都是自己摳出來的」,那一刻他充滿成就感,似乎自己寫的每一個字都是希望。


要想藍圖照進現實,眼前難得的教育資源得充分利用起來。


蘆山兩校與名校的互動不只停留在指點和交流層面。在2018年的秋季,兩校開始實施通識性培訓,讓優秀老師輪流前往泡桐樹學校進行培訓。每次去5位老師,培訓一次至少在一周以上。


「近距離接觸四川的優質學校,讓我們的老師了解到差距在哪,看看有哪些上課模式和理念是可以學習的。只有向好學校看齊,我們蘆山的教育才能進步。」蘆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聰如此說道。


在她看來,通過藍光所引進的名校教育資源,不僅可以直接連結到兩所捐建學校,也可以擴散至其他學校,形成引領效果,進而帶動整個蘆山教育的發展。


▲孩子們的課程更加豐富了



在長達七年對蘆山兩校的持續援助和幫扶過程中,藍光蘆山深度助學項目已逐步探索建立起「授漁助學模式」,走出了一條留教育資源、內生性造血、災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常態化聯合辦學之路。


▲藍光集團成都總部


在這七年里,藍光集團累計投入2450餘萬元,覆蓋師生454名,捐贈教學用書5000餘冊,教學主任管理能力、教學理念等主體培訓200餘人次。直接幫助20戶社會精英家庭結對幫扶兩校20名貧困學子,師生獎助學金累計頒發逾15萬元。兩所受援學校獲省市縣級榮譽逾5項。


硬體改善和軟體提升,是這場長達七年的公益行動為學校帶來改變的概括總結。如果要問更為具體的感知,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五年級學生宋柯欣歪著頭想了想,體會最深的變化是——再不用踩著積水在操場上打羽毛球了,可以在音樂教室里唱歌,學校更美了。


家長感覺到孩子在學校發生的變化,在更優質的教學之下,規矩意識、公德意識和感恩意識在生活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陳永看來,改變最大的是辦學效益,而效益最直觀的體現無疑是成績。「我們統計過,每年畢業班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不斷增加。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同比增長28.57%。以前我們學校幾乎沒有學生能考上雅安中學,現在每年能考三四個。」


他眼中另一大變化是學生的整體素養得到提升。已經畢業的學生經常會回來學校,他們會跟陳永說:「老師,我們挺懷念這裡的生活學習環境。」


陳永認為深度助學不僅僅是對學校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陳永算了一筆帳,如果沒有藍光的持續資助,思延中學將被合併不復存在,而附近的學生只能前往縣城就讀,這就意味著,平均每位學生大概要多花6000塊錢一個學期。


蘆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聰則總結,在這七年里,藍光深度助學項目改變了蘆山教育布局,加快蘆山優質辦學。


蘆山深度助學的背後,是一個生動活潑、社會化協同、高質量運行的公益生態正在成型,藍光公益從情感出發,走向理性持續發展模式。


▲藍光控股集團執行董事

藍光助學基金會理事長唐珺


「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這不是一場作秀。做公益一定要生根,我們希望通過多年的努力,去改變一批孩子,讓他們形成內在的自信和動力,可以更好地往前進。」藍光助學基金會理事長唐珺誠懇地說。


在「快餐式」公益行動屢見不鮮的今天,慢下來的公益因稀少而顯得愈加珍貴。


「這七年,我們覺得藍光難得可貴的,一個是持續幫扶,另一個是深度助力。他們給我們後續的力量很足。」張聰接觸過很多的教育幫扶,而這樣的公益模式在蘆山僅此一個,「希望未來越來越多」。


當回化學老師的陳永,把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任校長樂平海手裡,他們都相信,那份「教育藍圖」有了藍光的加持,將描繪得更加出彩。


▲孩子們與外界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


後記


從雅安沿210省道北上,不到一小時車程,就可到達蘆山縣城。在這段路程中,省道210與青衣江蜿蜒並行,兩側有著不高的山脈,雨水時節,路邊不時可看到有滾落的山石。採訪時正值九月,水稻豐收的季節,金黃色的稻田,就斜鋪在山腳下。稻田和公路中間,坐落著川西特色的鄉村民居。


藍光鳳禾中心校就在這條路上,縣道兩側不時連片出現的民居,在該校就讀的小學生幾乎都住這附近。


藍光鳳禾中心校和相距不遠的藍光蘆山第三中學,用七年時間成功打造了一場社會化協同的公益樣本,這是社會公益力量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發揮。


近距離觀察這場助學運動,學校、政府職能部門、企業、名校之間的高頻次溝通和密切協作,是這個項目得以持續已久的維繫紐帶;被援助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潛心辦學、提高辦學質量,是項目的內部驅動力;企業不斷回頭看,打破傳統助學模式,運用「藍光助學基金會」為學校和當地教育所需特事特辦,是企業提供基本保障之外的創新。


在走訪中,不只一位校長說過,「當我們向藍光提出辦學所需的要求時,人家很快就會給我們批覆,不拖沓,落實快。」


這樣四方聯動的深度助學樣本可以在更多地方推廣嗎?可以讓更多的企業來複製嗎?受訪人的答案幾乎是一樣的——都很希望,但是感覺很難。七年後,往回看,在地震中接觸了很多淺嘗輒止、浮於表面的慈善行動後,他們越來越發覺「這樣長時間用心深耕重災縣教育的公益是多麼難得」。


在我們國家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也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環境,需要企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於企業履責的細胞之中,落在企業的每一個行為之上。蘆山助學的成功就是踐行了這樣的理念。


助學公益多走一步,就能讓未來的鄉村教育往前一大步。讓不只一道「藍光」照進「教育藍圖」,這是他們共同的期待。



來源: 南方周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