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安全研究所發布《數字鴻溝?跨大西洋人工智慧防禦合作》報告

全球技術地圖 發佈 2021-08-03T08:22:12.086942+00:00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大數據、5G、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正在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國防現代化鋪平道路,尤其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2020年3月5日,歐盟安全研究所(ISS)發布《數字鴻溝?跨大西洋人工智慧防禦合作》(Digital Divide?Transatlantic Defence Cooperation on AI)報告。報告指出,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大數據、5G、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正在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國防現代化鋪平道路,尤其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雖然歐洲各國政府主要關注人工智慧技術及其影響,但是缺少對美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歐洲防務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研究。對歐洲而言,加強與美國在國防數字現代化方面的合作是一種戰略需要,然而目前美歐的戰略合作可能會導致跨大西洋數字鴻溝的出現。報告圍繞國防部人工智慧戰略:關鍵原則,人工智慧應用帶來的挑戰,以及國防部人工智慧戰略對歐洲安全的影響三個部分進行了詳細分析。

一、國防部人工智慧戰略:關鍵原則

2019年國防部人工智慧戰略承諾,將推動美國軍事力量進行人工智慧的數字化轉型,這是為與中國和俄羅斯展開大國競爭做準備,因為中俄都對軍事領域的人工智慧進行了大量投資,中俄的做法有可能侵蝕美國在人工智慧技術和軍事領域的優勢。該戰略基於五大支柱:第一,發展人工智慧能力;第二,有效的人工智慧治理;第三,培養熟練的人工智慧勞動力;第四,領導軍事倫理和人工智慧安全;第五,與私營合作者和同盟國開展合作。該戰略以倫理方法為基礎,提出了一種人工智慧解決廣泛安全問題的框架,如災難管理等。

正如2014年的「第三次抵消戰略」(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一樣,2019人工智慧戰略旨在通過抵消中國和俄羅斯先進的能力(如遠程武器)和戰略(如反介入和區域阻絕武器),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並恢復主導地位。在這種戰略條件下,美國軍方被迫在物理、虛擬和信息的「競爭連續體」(competition continuum)中運作,並與合作夥伴和對手展開合作與競爭。

在網絡中心戰(Network-centric warfare,NCW)的基礎上,人工智慧是一種完全集成的數字和信息軍事生態系統的戰略推動技術,集網絡、雲計算、邊緣計算,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Command,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C3)於一體,其目標是優化管理和作戰能力,開發一種全面的「戰爭網絡神經系統」(networked nervous system for warfare),使人工智慧支持多領域作戰。多領域作戰通過同時在所有戰區迅速聚集和集中作戰力量,並通過展示多種形式的威懾,暴露對手的弱點,從而形成對敵人的競爭優勢。國防部評估人工智慧將在四個主要領域最大化作戰影響力,分別是信息優勢、戰鬥準備、更快的作戰速度,以及在整個戰爭範圍內的競爭優勢。特定的人工智慧用例與這些需求緊密關聯。

國防部正在試驗數據融合,其中包括快速分析衛星圖像產生的洪流,以增強態勢感知能力。空軍正在推進三個項目,用以推進位定替代方案的機率算法,從而支持政府決策。

二、人工智慧應用帶來的挑戰

國防部希望儘可能實現機器與機器的交互,從而使人類能夠採取各種不同的決策,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障礙仍然存在,包括技術的脆弱性、偏見、不透明性、有限的人類技能、缺乏對技術的信任,以及缺少對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威懾、升級和戰略穩定的了解。儘管國防部描繪了一種國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但是戰略的重點一直集中於最大化人工智慧在後勤和預防性維護等低效領域(low-consequence areas)的收益。本節重點介紹國防部在實施人工戰略時面臨的三個挑戰,這些挑戰同樣與與歐洲緊密相關。

1、建立可靠的公私合作人工智慧夥伴關係

在技術進步方面,私營部門是最大的顛覆者,它在新興技術方面的支出超過了政府。因此,國防部的人工智慧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與私營部門的問題關係。這種關係受到諸多問題的影響,比如缺乏互信、不同的組織文化、政府準備不足、收購過程冗長、數據丟失或不可靠數據,以及採用針對商業用途優化的人工智慧帶來的技術和安全挑戰,等等。除了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和出口限制之外,私營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創新周期錯位,大型科技公司對政府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懷疑,以及商業機會成本,都將損害這種關係。在部署軍事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尤其是雲和邊緣基礎設施)和數據戰略方面,政府缺乏協調,這進一步破壞了與私營部門的關係。最近,美國國防部推遲了建立聯合共同基金會(Joint Common Foundation, JCF)的計劃,也印證了這一點。這項計劃旨在為所有機構和服務建立一個基於雲算法、模型和共享數據的公共儲存庫,這將是一個漫長而有爭議的過程,原因在於受到對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Joint Enterprise Defence Infrastructure,JEDI)漫長且有爭議的撥款進程的影響。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是國防部耗資100億美元的通用雲基礎設施計劃,原計劃託管通用人工智慧的存儲庫。這些例子證明,與私營部門的緊張關係是國防部推進人工智慧計劃的一個關鍵障礙,並凸顯出將經濟和技術能力轉化為軍事力量的局限性。

2、通過人工智慧敏捷測試

五角大樓利用人工智慧往往基於基於特定部門的經驗,這些經驗包括從小規模開始,創建模型並快速試點,規模化、升級和重複。儘管國防部的採購過程改革遠未完成,也很難在3個月到2年內採用軟體解決方案,但是也比目前平均7.5年的時間短的多。

然而,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開發時間表往往令人誤解。首先,人工智慧的開發集中於模型和實驗,這導致了人工智慧的部署通常限於試點單位。其次,將人工智慧技術部署和整合到像F-35這樣的開放架構平台上,比部署在F-16上更容易、更快。第三,人工智慧項目的迅速增長並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人工智慧從開發到廣泛的部署,並使之適應組織的運作是一項更加困難的挑戰。

3、在準備就緒和現代化之間的艱難選擇

圍繞人工智慧的國防投資的困境,與它是否應該推動準備就緒或現代化關係較小,而是與如何在準備就緒和現代化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更加相關。準備就緒是指軍事單位和武器裝備按照預定任務進行戰鬥的能力,國防現代化意味著現有能力和技術的升級,包括發展新的理論和作戰概念。簡而言之,現代化意味著準備就緒,兩者都依賴於研發投資。

圖1 人工智慧投資差距(美國、中國和歐盟人工智慧支出的比較,不包括單個歐盟成員國的支出)

從圖1可以看出:(1)在民用人工智慧研發領域,美國投資為9.74億美元,歐盟為6.77億美元,中國投資約為17到57億美元;(2)在公共防禦領域,美國為40億美元,歐盟為1.06億美元,中國約為3億到27億美元;(3)在公共領域方面,美國約為49億到57.7億美元,歐盟為7.83億美元,中國約為20億到84億美元;(4)在2017年至2018年國防支出總額的公共領域占比方面,美國為30%,歐盟為19.9%,中國為33.3%;(5)在2017年全球私募股權投資的私營人工智慧投資占比方面,美國占49%,歐盟占8%,中國占36%。

川普政府因將戰備和軍力規模擴大置於現代化的目標之上而飽受批評,這表明華盛頓方面尚未在準備就緒和現代化之間找到平衡點。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提出了一項積極的國防部改革計劃,以削減遺留項目並淘汰老化的平台,以便將資金用於現代化建設。人工智慧在節省國防部成本方面的效果十分驚人。如果將人工智慧擴展到整個空軍,僅預測維修方面每年就可以節省約30 - 50億美元。然而,這項改革計劃能否成功還不能確定。拋開預期的軍事服務和立法推延不談,由於11月的總統選舉,2021年的預算可能會有所改變。中東和歐洲的運營需求也可能使天平傾向於採購,如果不將其用於人工智慧的研發,那麼未來的資金投入可能不足以支撐與中俄的競爭。

三、對歐洲安全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影響

國防部的人工智慧戰略承認美國盟友和合作夥伴所能發揮的獨特戰略作用,但是即便如此,該戰略卻根本沒有提到北約或歐洲的盟國,也鮮有提及戰略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國防部計劃如何維護跨大西洋的互用性。此外,美國指責歐洲自由支配國防開支、「技術戴高樂主義」(techno-Gaullism)以及國防市場保護主義,歐洲則對美國給予北約的長期承諾表示擔憂,不滿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也對其失去數字經濟競爭力表示擔憂,所有的擔憂都在當前的「Twitter政治」推動下,使人工智慧領域的跨大西洋防務合作陷入困境。

1、跨大西洋軍事互用性和威懾力受到侵蝕嗎?

儘管歐洲一直圍繞戰略和技術主權進行辯論,但歐洲仍然對與美國在國防現代化方面的合作抱有濃厚的興趣。跨大西洋武裝部隊之間的軍事互用性水平是美國繼續對歐洲防務作出戰略承諾的前提之一。

跨大西洋合作夥伴已經通過北約為互用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北約也積極調整互用性標準和指標,應對人工智慧的發展。這為跨大西洋人工智慧投資提供了戰略空間,並引發了人們對技術和能力差距以及跨大西洋軍事互用性受到侵蝕的擔憂。它還向歐洲國家施加壓力,要求歐洲通過技術和操作模仿,或者是利用國防採購效仿美國的國防現代化。跨大西洋的數字鴻溝(包括人工智慧領域)日益擴大,這引發了人們對跨大西洋軍事互用性的廣泛關注。

歐洲在人工智慧的全球技術競爭中已經落後,包括在研發和技術應用領域。雖然歐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僅吸引了全球私募股權人工智慧投資的8%,其中大部分流向了英國,而英國已經不是歐盟成員國了。歐洲國家也在增加國防開支,這意味著更多的資金將重新分配給研發、新興和顛覆性技術。然而,歐洲在國防人工智慧研發方面遠遠落後於美國和中國。歐洲國家不僅承受著保持對可能敵人的技術優勢的壓力,而且也需要緊跟美國人工智慧的發展。

近年來,歐洲在縮小數位技術和能力差距的成本正在上升。據估計,在未來10年里,成本每年高達300 - 500億美元。換句話說,歐洲軍隊的數字化現代化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北約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不僅要求保持跨大西洋軍事互用性,並要確保人工智慧在政治層面作出切實的貢獻,這是因為跨大西洋聯盟是多種新系統和舊系統的混合體,產生的數據是分散的。跨大西洋夥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能會阻礙盟國之間的快速決策。這種態勢助長了美國的單邊主義,也加劇了跨大西洋夥伴之間的長期緊張關係。因此,歐洲將不得不重點考慮倫理、法律和戰略方面的挑戰,並不得不做好應對意外捲入美國衝突的風險準備。

2、歐盟—北約框架:在堅如磐石和數字鴻溝之間

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在北約(NATO)成員國和合作夥伴之間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大(如圖2所示),這對北約和歐盟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34%的北約成員國和48%的北約夥伴國正在使用中國的人工智慧監視技術,並且出現了同時部署美國和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新趨勢。在人工智慧、數據和數字治理方面,以及對中國構成的「威脅」的方面,大西洋兩岸出現了明顯的分歧,而歐盟-北約框架有望應對這類問題。

圖2 人工智慧監控技術(北約成員國和合作夥伴國部署的智慧城市、面部識別和智慧警務技術及其起源)

如圖2所示,在29個北約成員國中,共有10個國家使用中國的人工智慧監控技術,占比為34%。另外在北約的合作夥伴中,使用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國家占比達到了48%。

首先,人工智慧技術的多樣性可能意味著歐洲國家可以在國防數字化方面迅速效仿。由於人工智慧的使用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因此人工智慧治理並不是跨大西洋聯盟的唯一責任。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盟-北約框架及其在制定行業標準、道德準則以及建立數據治理結構方面的持續努力。

其次,美歐夥伴關係正在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轉變。歐洲的數字脆弱性正在成為一種地緣政治安全問題,而歐洲的依賴性尤其是國防方面的依賴性正在加劇這種脆弱性。歐洲認為,美國應幫助其在新數字時代的大國競爭舞台上保持戰略地位。

最後,存在評估人工智慧防禦技術威脅的問題。美歐在此問題上的立場也有分歧。美國的人工智慧戰略顯然是由中國「威脅」驅動的,也較小程度地受俄羅斯影響。中國宣布了到2030年成為全球新興技術領導者的計劃,並承諾向人工智慧領域投資1500億美元。數字現代化不僅是美國保持軍事優勢和國際秩序的戰略必須,而且與歐洲不同,美國認為在中國達到與美國的戰略均勢之前,實現數字現代化的機會正在迅速關閉。

美國已經與陷入中國的戰略競爭中,並希望利用強大的歐盟和合作夥伴為其提供有利條件。在商務部和白宮堅持加大技術出口限制,以及中國最近決定在三年內替換掉所有的設計用計算機設備和軟體的共同推動下,有關美中技術脫口的辯論讓歐洲十分不安。這並不是說歐洲不關心中國在歐洲的行動和存在。歐洲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地緣經濟領域,但歐洲向印度-太平洋地區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有限,這使得歐洲在該地區只能扮演邊緣角色。最近,北約也反思了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所帶來的安全挑戰。然而,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約都不準備將中國稱為「威脅」。正如此前關於5G的辯論,歐洲盟國和合作夥伴越來越擔心陷入中美之間的零和博弈,或者受到負面影響。

未來幾年,歐盟與北約之間的合作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壓力是雙重的:一方面,歐洲需要一種以政治意願為基礎的軍事創新戰略,同樣也包含人工智慧戰略。跨大西洋合作夥伴關係需要設計一種通用的人工智慧治理方法,並具備明確的互用性指標、標準和道德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美國、歐盟、英國之間架起數字橋樑,避免日益加深的跨大西洋數字鴻溝。

轉自丨賽博研究院

作者丨李書峰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