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所有的文化都發源於這裡

弘正堂 發佈 2021-08-03T08:27:23.513766+00:00

城頭山最早的部落首領形象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中國社科院搞了一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其目的是「溯源至炎黃時代(其上限大致距今5000年前),以落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慣常提法。」。此事關係重大,不只是學術界,很多普通百姓也非常關注。





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中國社科院搞了一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其目的是「溯源至炎黃時代(其上限大致距今5000年前),



以落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慣常提法。」。此事關係重大,不只是學術界,很多普通百姓也非常關注。



那麼,夏朝建立之前的中國大地,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能和這些古代文化



遺址聯繫在一起嗎?來了解一下吧。




三皇五帝都是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句話。

那麼,我們的古代文明真有五千年歷史嗎?三皇五帝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呢?這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皇,一般指的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一般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三皇五帝之後,則是夏朝。大禹一般被認為是夏朝開國之祖。關於三皇五帝是否真的存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經說不清楚了。

中國最早的上古文獻彙編《尚書》開篇即為《堯典》,沒有堯之前的歷史文獻。所有關於黃帝和顓頊,帝嚳的記載,零零散散的見於周代文獻之中。

「黃帝作井,始作灶,亨谷為粥,蒸谷為飯,燔肉為炙。」《逸周書.佚文》



「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國語魯語上》



「帝(嚳)使重帥師滅有鄶。」《今本竹書紀年》




到了西漢司馬遷寫《史記 五帝本紀》的時候,堯舜史他基本上借用了《尚書》中的文獻,

而更早的帝嚳、顓頊、黃帝時期的歷史,則主要是從《春秋》、《國語》、《孔子家語 五帝德》中得來。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史記 五帝本紀》

司馬遷寫《五帝本紀》,親身考察了傳說中五帝所在,在當地人民口中得到這些傳說,故而認為五帝是真實存在的。




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五帝是一脈相傳的關係。後來夏禹接受帝舜的禪讓為帝,他的祖先本為顓頊。

所以夏朝的建立,在中國古代是華夏文明建立的標誌。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史記 夏本紀》


搞清楚了五帝,再說三皇。三皇是誰,有幾種說法。早期的說法,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後來,有人把」伏羲、女媧、神農「並稱為三皇。三皇中,除了炎帝神農氏和黃帝同時期外,伏羲、女媧都很早。神農氏也不是僅有一位。

所以學術界一般把三皇時期視為傳說時期,把黃帝時代視為信史的開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解決的就是5000年前到4000年前(炎黃二帝到堯舜禹時期)這段遺失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考古學上的中國人,似乎最早出現在湖南。這批人被叫做彭頭山人。

大約公元前7500年前,彭頭山文化出現了,一直延續到前6100年左右。後來(前6500年)這批人的影響範圍到達了湖北,被稱為城背溪文化。

隨後,在河南新鄭,屈家嶺人出現了,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000年左右。

最早的中國人,應該就是湖南、湖北和河南人。




山東的後李文化出現在公元前6500年,內蒙古的興隆窪文化出現在公元前6200年,河北磁山文化出現在公元前6000年,

浙江跨湖橋文化出現於公元前6000年,甘肅大地灣和山西白家村文化出現在公元前5800年。

中國古代民族的第一梯隊形成了。




按照最新的人類學學說,大約一萬年前,來自非洲的古人類經過印度,從喜馬拉雅山以南到代了中國雲南,這批古人已經是第三批走出非洲的古人類了。

我們大致可以這麼猜測,進入中國內地的古人,從雲貴高原先到了湖南,然後達到湖北,再往北走到了河南。

一部分人留在了河南,繼續北上的古人到達了山東半島,然後到達了河北。此時,留在河南的那部分人西進,到達了陝西和甘肅。

內蒙古人是否也是這批古人里的一部分呢?這個可能存在一定問題。河北磁山的地理位置靠近山東,文化興起卻晚於離山東更遠的內蒙古。

這是存疑的原因。瀋陽新樂文化,則大約是內蒙古興隆窪人東進後形成的。



新石器時代中期和後期文化遺址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梯隊。經過第一波遷徙之後,

河南和陝西、甘肅: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出現了,後來發展出廟底溝文化。大河村文化、下王崗文化則是河南本地裴李崗文化發展而成的。

浙江和上海: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安徽:凌家灘文化。重慶和湖北:大溪文化。



河北和河南北部:後崗文化。山東:北辛文化,後來發展出大汶口文化。

內蒙古和遼寧:新樂文化。趙寶溝文化。後來發展出紅山文化。



也就是說:

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內蒙古興隆窪文化發展出了新樂文化,趙寶溝文化。前4000年發展出紅山文化。

公元前5300年,山東半島的後李文化發展出了北辛文化。前4300年發展出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大地灣文化發展出了仰韶文化,後來演變為半坡類型。前3800年發展出廟底溝類型。

公元前5000年,城背溪人進入四川盆地,發展出大溪文化。



公元前4400年,磁山文化(受山東龍山文化影響)發展出了後崗一期文化。

公元前4500年,裴里崗文化發展出了下王崗文化,前4000年發展出了大河村文化。


公元前5000年,在跨湖橋文化發展出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後來發展出上海的崧澤文化。

公元前4000年,安徽凌家灘文化的來歷,目前情況不明。

至此,我們熟悉的新石器時代後期的著名選手的前身全部登場。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4900年前),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類型強勢崛起。

後來發展出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山西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古華夏族的基礎。

同時期的著名文化有湖北屈家嶺文化,後來發展出石家河文化。四川發展出營盤山文化和寶墩文化。

甘肅的仰韶文化發展出馬家窯文化,後來發展出齊家文化。



河姆渡文化發展出良渚文化。這一時期的中國,浙江、安徽、山東、湖北、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中華大地上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群的人們卯足了幹勁,爭先恐後發展生產力。

此時期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發明農業到《尚書》失去記載的黃帝、顓頊和帝嚳時期。鹿死誰手?不得而知。




但到了大約4300-4200年前,山東龍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突然衰敗,退出了競爭。此時,山西陶寺和陝西石茆文化興起了。

河南地區則是位於嵩山地區的王灣三期文化。主戰場搬到了河南,湖北,山西地區。這一時期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五帝之堯舜禹時期。

而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衰微,極有可能和史料中記載的堯舜時期大洪水有重大關係。

「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尚書 堯典》


陶寺文化部分直接來源於仰韶文化,似乎和石茆文化也有某種聯繫。石茆文化的來源目前尚不清楚。這一階段,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全面取代。

大約4000年前,湖北石家河文化被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三期類型全面取代。



好了,再往後走就進入夏朝。我們大致可以歸納總結一下傳說中三皇五帝時期的這些古文化類型。



上古文明的九縱隊

最早的文化人出現在8500年前的湖南澧縣城頭山,然後一部分東進到了浙江,形成了跨湖橋文化,

後來又發展成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其中一支形成崧澤文化。

5200年前,浙江地區的良渚古國建立,大約4200年前不知什麼原因消亡。只剩下少數人變成了百越民族。東進一支完敗。




第二縱隊進入湖北,發展出城背溪文化,後來沿著長江往西進入四川盆地,發展出大溪文化,繼續深入形成營盤山文化和寶墩文化。

這一支後來在夏商之際繼續發展形成了三星堆文化。屬於偏安一脈。



第三縱隊從湖北繼續北上,進入河南,發展出裴里崗文化,此時一部分人沿著黃河北上,到了山東發展出後李文化。後來發展出北辛文化,再發展為大汶口文化。

最後被山東龍山文化取代。山東龍山文化在4200年前遭遇重大挫折,蕭條了近200多年後,岳石文化重新興起。這部分遺民變成了夏商之際所謂的東夷。



第四縱隊進入河南本地後,越過黃河北上,到達河北磁山地區,形成磁山文化,

後來這一支形成後崗一期文化,再往後形成了夏代的後崗二期文化。這一支可能和傳說中五帝有關。



第五縱隊留在湖北的那部分人,發展出屈家嶺文化,後來形成了石家河文化,大約4000年前被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三期全面取代。

剩餘的人逃入湖北,湖南山區,形成了苗蠻民族。這一支完敗。



第六縱隊留在河南那部分人,在廟底溝文化和裴里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和王油坊類型。

後崗二期文化,有學者認為不完全是河南龍山文化,而是河北磁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融合的一個類型。


第七縱隊是從河南西進,到達陝西、甘肅、山西一帶的那部分人,後來形成了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直接作用下,廟底溝類型孕育出了廟底溝二期文化,最終誕生了龍山文化。



第八縱隊是內蒙古、遼寧這部分人。當然這部分人很有可能並不是從湖南人這一脈發展出來的,但也有這種可能性。

不管怎麼說,北方遊牧民族裡絕大多數人可能來自這一脈。

第九縱隊是安徽凌家灘人。這部分人的來歷目前不清楚,可能是大汶口文化南下或崧澤文化西進形成的,不能排除是湖北人東進的可能性。這一脈消亡。




到此,中國古代的文明發展脈絡基本上就搞清楚了。紅山、良渚、石家河、凌家灘這四大以玉器著名的古文明,後來都相繼消亡,沒有發展成華夏主流。




進入河南之後的古人,前往山東的那一脈最後也變成了所謂東夷,只有河南、陝西、山西(包括山東、河北、甘肅部分地區)這幾個省的古人,最後形成了所謂華夏正統的五帝文明。




那麼,黃帝到底是興起於何處呢?後來的顓頊,帝嚳又主要活動在哪裡呢?打好這篇文章的基礎後,歷史的畫卷將慢慢展開,真相即將揭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