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潘毅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一篇我們說了燥邪中的外燥。(點擊閱讀入秋說燥)那麼,與外燥對應,有沒有內燥?也是有的!
要知道,外感六淫中的風、寒、濕、火,都有對應的內風、內寒、內濕與內火。
內燥其實是陰虛的一種表現形式。既然如此,是否意味著陰虛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陰虛,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種,陰虛內熱。表現通常是:低熱,潮熱,五心煩熱。治療:一般在滋陰基礎上加清虛熱的藥物,比如地骨皮、牡丹皮、胡黃連、鱉甲。
第二種,陰虛火旺。火一般表現在局部,比如牙痛,咽痛,青春痘;或者是陰虛火旺迫精妄行,導致遺精。治療:一般在滋陰基礎上,加上清虛火或者降火的藥物,比如龜板、知母、黃柏、玄參等。
第三種,陰虛陽亢。在陰虛基礎上,見到頭暈頭脹,面紅目赤,煩躁易怒這類陽亢表現。陰虛陽亢基本發生在肝系統,因肝氣、肝陽常有餘。它常被稱為肝陽上亢。治療:在滋陰基礎上,加上平肝潛陽的藥物,比如龜板、鱉甲、龍骨、牡蠣、代赭石、天麻、鉤藤、珍珠母等,也可以用引火下行的牛膝。
第四種,陰虛陰液不足,不能濡養臟腑組織官竅。這個就是內燥。
■■■
內燥最容易導致哪些臟腑的陰虛表現呢?
第一,肺陰虛。在陰虛基礎上,見到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皮膚乾燥,毛髮不榮的表現。
那麼,肺陰虛和秋天外感燥邪傷到肺的津液,兩者表現又有什麼不同?首先,燥邪犯肺有時間性,多出現在秋天氣候乾燥的環境下,而肺陰虛,則沒有時間限定,不一定在秋天。另外,肺陰虛可能伴有低熱,潮熱,五心煩熱這類陰虛表現。不過,燥邪在秋天可能加重肺陰虛。
燥邪犯肺,一般用上一篇講到的潤燥藥物;而肺陰虛一般用滋陰藥物。因燥邪犯肺可能傷陰,所以,有時也兼用滋陰藥。
肺陰虛用方: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
■■■
第二,胃陰虛。胃為什麼容易陰虛?因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因此胃對乾燥環境非常敏感。
胃陰虛表現:首先是陰虛的一般表現,比如口乾,舌紅少津;接著會有胃系統的一些表現,比如乾嘔,噯氣,胃脘部不舒服,這個不舒服常帶有輕度燒心感。陰虛則火旺,熱灼胃腑,就可能出現輕度燒心感。教材常表達為飢不欲食,意思是人有飢餓感,但又不想吃東西。飢餓感,是因為胃陰虛火旺,容易有輕度燒心感,飢餓感有點像輕度燒心感。為什麼餓卻不想吃?因為胃喜潤惡躁,胃喜歡在濕潤的環境下工作,現在胃陰虛了,環境乾燥,胃就不大想工作了,工作效率也不行,於是就不想吃或者吃不下東西。
另外,更容易判斷胃陰虛的表現是:需要湯泡飯、水泡飯、茶泡飯,飯中必須帶有水分才吃得下,這是典型的胃陰虛,陰虛就是缺少水分。
常用的養胃陰的方:沙參麥冬湯,益胃湯。
■■■
第三,大腸陰虛。教材一般表達為大腸液虧。主要表現是:大便乾結,而且是習慣性便秘,舌紅少津。治法:潤腸通便,用增液湯加味。
增液湯的組成較簡單,玄參、麥冬、生地,這幾個藥都有較明顯的滋陰作用。腸道水分足了,就好像河裡有水,船就能行。用滋陰的方式通便,中醫叫做「增液行舟」。治療這種便秘,通常還加上像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這些仁類的藥物;或者蘇子、枸杞子、牛蒡子這些子類的潤腸通便藥,最好再加上枳實、厚朴這些行氣藥。
■■■
第四,肝陰虛。肝開竅於目,肝陰虛不能濡養眼目,可導致兩目乾澀,視物模糊,也可屬於內燥範疇,常用的代表方是杞菊地黃丸。
■■■
對於內燥的判定,大家還是要多個心眼,因為內燥的定義是,體內陰液不足,對臟腑組織,形體官竅的滋潤不足,而表現出以乾燥為主的症狀。
但臨床出現乾燥的表現,不一定陰液不足,不少是因體內有邪氣,比如水濕、痰飲、瘀血阻礙了津液的正常輸布,津液運不到某個局部,導致看上去像某個局部缺水,實際上體內並不缺水,只是運輸受阻。
這種情況用滋陰藥,效果並不好。因為滋陰藥會增加體內水濕,反而更容易導致正常津液運不到局部。不少人皮膚乾燥,或者大便秘結,或者兩目乾澀,看舌象,卻常看見舌淡白,邊有齒印,苔膩。真正的陰虛,表現應該是舌紅少津或者少苔。
這種情況應該是體內有水濕,妨礙了正常津液的輸布,導致局部缺乏水的滋潤。治療起來有點複雜,如何處理,則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了。
【來源:中醫老師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