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做題「中外歷史人物評價」題的研究與解題技術

歷史學習之窗 發佈 2021-08-03T08:32:53.757915+00:00

高考歷史中《中外歷史人物評價》的選做題也是考試中得分率較高的一個題。應粉絲的要求,將這個題的答題也來講一講。

高考歷史中《中外歷史人物評價》的選做題也是考試中得分率較高的一個題。應粉絲的要求,將這個題的答題也來講一講。為此,特意研究了一下幾個省份2019年的歷史高考質量分析報告,赫然發現,在某些省份,這個題的得分率竟然甚至超過《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那個題,如甘肅省此題的抽樣平均分竟然達到10.81分,而改革題平均分只有8.56分。可能省份之間閱卷情況的不同,選做人數的不同以及抽樣情況不同所導致的吧。

好了,言歸正傳,開講了!

一、高考考什麼、怎麼考

先給大家看下這個題的高考考試情況細目:

首先,從這些試題中,我們可以發現,高考所考查的歷史人物主要是對時代發展與變遷具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且涵蓋古今中外,其範圍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與生活等各個層面。這些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人物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們的聰明才智與時代需要密切相關。是時代的舞台為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施展抱負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題往往將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結合命題。

其次,這些試題以新材料為依託,創設新情境,探究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係,讓考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從傑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驗,進而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試題的設問方式上,一般為兩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根據時代背景來考查歷史人物行為或思想產生的原因以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第三,試題的設計和題材的選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今後命題仍會圍繞歷史人物對社會進步、文明傳承的影響角度展開,隱性考查社會現實熱點,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貢獻,隱性考查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熱點;通過對東西方先哲命題的考查,折射出當今社會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世界)的熱點;從中外科學家貢獻命題,隱性考查當前走科學發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體現追求民主和自強的時代主題等。

二、考題怎麼答、有何規律

這個題的答題,我從一般的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不會詳細的進行解答指導,希望大家體諒。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從整體上確定評價對象的身份,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還是兼而有之,以便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

(二)人物評價的一般思路

評價歷史人物,要明白評價對象在歷史上做了什麼,這樣才能做到"史論結合"。人物事跡的描述,可採用事跡分類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方面)、階段分析法(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好壞分類法(把人物事跡按照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類歸納)等。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方面歸納其主張和措施,並逐條分析其影響。分析影響時,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思考。如對康熙帝的評價:縱向看,捍衛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橫向看,對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缺少敏感意識,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使中國錯失發展機遇,因此對近代中國的落後挨打負有一定的責任。

2.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

主要看其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3.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張、措施和行動,對反侵略、反專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對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有何作用(經濟),對西學的傳播有何作用(思想),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5.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其影響。從時間上看,有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從空間上看,有對本地區的影響和對世界的影響。

(同一類型的歷史人物存在區別,一般可以從歷史傳統、社會現實、個人素養等角度進行思考。)

(三)人物評價的常用方法

1.歷史的評價

把一定時期的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進行分析評價。任何人物的活動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我們要理清歷史人物與其所處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要避免用現代人的標準苛求古人。"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都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

2.辯證的評價

要用一分為二地觀點看待歷史人物,防止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結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他的暴政導致秦朝二世而亡。當然,在堅持"兩點論"的同時,還要堅持"重點論",一般認為秦始皇是功大於過的。

3.全面的評價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只看一時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體;不能只看其優點、貢獻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點、錯誤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動和表現,把握主流,對其功過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評價。

4.實事求是的評價

根據歷史人物的相關事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避免標籤式、臉譜化的評價。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加重了民眾負擔,但從長遠來看,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我們不能因隋煬帝功不抵過而湮滅他特定方面的貢獻。

5.階級分析法

按照馬列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歷史人物都是一定階級利益的代表,都是為本階級服務的。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歷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歷史人物是為哪個階級服務的。不能簡單地唯成分論,見到屬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就全盤否定,見到屬於農民階級的歷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評價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英雄與時勢

唯物史觀認為"時勢造英雄"。馬克思曾指出:"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就是說歷史發展有自己的必然規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現只是歷史發展的一定時期的產物。當然,我們堅持"時勢造英雄"的同時,也要承認歷史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力。當歷史處於緊要關頭時,個別英雄人物的決策和行動也可以改變歷史的航程。(關於"拿破崙奪取政權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經典的論述:"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

2.英雄與群眾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促進社會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任何誇大個人的決定作用,否定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3.歷史發展規律和個人主觀能動性關係

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要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無論是英雄還是群眾,只能在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動歷史發展。

4.客觀效果第一,主觀目的第二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用實踐的標準。有時,歷史人物的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並不一致,"好"的動機也可能會帶來"壞"的後果。列寧指出:"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動。"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把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當動機與效果不一致時,客觀效果才是評價的主要依據。當然,我們也不能"唯目的論",對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行為也應該譴責。

5.歷史評價第一,道德評價第二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動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願。不能用封建正統道德觀,更不能用現代的道德標準要求古人。鄧小平指出:"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

(五)人物評價"見仁見智"的原因

1.立場不同:評價者的政治立場、知識基礎、價值取向、生活經驗、主觀情緒等。

2.時代不同:特定時代的認識能力、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

3.占有資料不同:人物經歷的複雜性,新材料的發現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學研究方法。

5.現實政治的需要。

6.譁眾取寵,標新立異,等等。

三、真題感悟

考法一:通過歷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對正面人物的歷史功績的考查

[例1] (2019課標Ⅱ)材料 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讀書,因仰慕藺相如而自名。漢景帝時入皇宮為郎,後辭官,游於梁王封國,作《子虛賦》頌梁國之盛而含諷諫之意。漢武帝即位後,因得讀《子虛賦》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於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撫西南,使「邛、筰、冉 、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述天子音樂活動場景:「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盪波。」歌頌了國家的強盛和天子的威嚴,宣揚了大一統中央王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他的散體大賦敘事誇張,鋪陳物象,句式整齊,文辭華麗,氣勢磅礴。時人贊曰:「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

——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司馬相如的歷史貢獻。(9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司馬相如取得文學成就的原因。(6分)

[解析] 本題考查古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以《史記》中的相關記載為背景資料,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養為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1)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歸納總結,可從促進國家統一、維護朝廷權威、推動漢賦發展等方面概括。(2)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說明,可從作品適應時代的需要、文學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及司馬相如的個人因素方面進行歸納。

[答案] (1)漢國家統一的積極參與者;漢朝廷權威的維護者與歌頌者;推動漢賦發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適應時代的需要;文學形式和內容創新;個人的努力和天賦。

考法二:結合歷史人物的高尚品格,隱性考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例2] (2018·全國卷Ⅱ)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無巨細,咸聽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時代,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沿長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雙方關係頓時緊張,在三娘子的勸說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並開放十餘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後明朝賜名為"歸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後,三娘子輔佐繼任的順義王,繼續與明朝通好,明、蒙"四十餘年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皆得耕牧"。——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雙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三娘子的歷史功績。(7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中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相持已近200年"可知戰亂多年,人民渴望和平;根據蒙漢人民對雙方互通貿易的反應可以得出雙方商業互市的需求;根據三娘子的歷史活動得出其個人能力與威望。第(2)問,考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對三娘子應持基本肯定態度,從整體到局部兩個大的方面分析:整體方面可從推動蒙漢人民交流、維護明與蒙和平角度思考;局部方面可從促進草原地區社會進步的角度作答。

[答案] (1)多年戰爭,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個人能力與威望。

(2)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促進了草原地區社會進步。

考法三:與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繫,考查歷史重要轉折時期的歷史人物

[例3] (2018·全國卷Ⅰ)材料 美國在建國初,由於國力弱小,加之受華盛頓"中立政策"的影響,沒有制定任何針對拉美地區的政策。19世紀後,美國開始加強對這一地區的關注,並進行了長期滲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羅斯福上台後,正式宣布美國對鄰國奉行"睦鄰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國家的內部事務。隨後羅斯福又呼籲美洲各國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礙正常貿易發展的人為障礙。1934年,德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功地滲入拉美。對此,羅斯福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廢除與古巴的不平等條約、從海地撤軍等,只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歐戰爆發前,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雙方貿易迅速發展。——摘編自劉緒貽等主編《美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華盛頓"中立政策"和羅斯福"睦鄰政策"基本特徵的不同。(4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羅斯福"睦鄰政策"的作用及其實質。(11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信息"受華盛頓'中立政策'的影響,沒有制定任何針對拉美地區的政策"得出不參與世界其他地區事務。根據材料信息"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得出積極參與拉美事務。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呼籲美洲各國互相理解,消除……人為障礙"得出改善美國與拉美的關係;根據"1934年,德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功地滲入拉美。對此,羅斯福採取一系列措施"可知,抵製法西斯勢力在拉美的擴張;根據材料信息"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雙方貿易迅速發展"得出擴大美國對外貿易,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拉美經濟發展。第二小問,根據材料"羅斯福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廢除與古巴的不平等條約、從海地撤軍等,只以政治、經濟手段和……"可知是採用了新的形式加強對拉美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本質上是維護美國的根本利益。

[答案] (1)不同:不參與世界其他地區事務;積極參與拉美事務。

(2)作用:改善美國與拉美的關係,抵製法西斯勢力在拉美的擴張;擴大美國對外貿易,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拉美經濟發展。實質:以新的形式加強對拉美地區的控制,維護美國根本利益。

三、結語

歷史人物評價題在新課標全國卷的命題基本都是從兩個角度的命題,其一是該歷史人物有什麼貢獻(品質),其二是該歷史人物為什麼有這樣的貢獻。這是我們需要重點注意到的方面,備考的時候,我們也就可以多去鑽研一下怎麼應對這種提問方式的應對措施了。熟能生巧,練習能讓我們將題做得更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