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倒,錯押川普!遊說跨國公司挖中國牆角!打壓中國企業一年,印度贏了嗎?

手機和訊網 發佈 2021-08-03T08:33:22.052310+00:00

印度政府2020年一系列打壓中國企業的舉措絕非僅是經濟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行為,而是折射出更深層次含義,那就是印度經濟已經走上「去中國化」道路,可謂印度版「脫鉤」圖/Pixabay近日,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與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

印度政府2020年一系列打壓中國企業的舉措絕非僅是經濟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行為,而是折射出更深層次含義,那就是印度經濟已經走上「去中國化」道路,可謂印度版「脫鉤」

圖/Pixabay

近日,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與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進行視頻連線時表示,中印關係可能處於過去30年-40年來最困難的階段,如何讓兩國的關係重回正軌是個大問題。


蘇傑生所言的「中印關係最困難的階段」很大程度是因為印度政府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對中國企業的一系列打壓舉措,加上兩國在邊境上的衝突和對峙,這讓中印關係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本運轉良好的經貿往來也遭遇嚴重打擊。自從4月開始,印度政府陸續在多個領域出台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性政策,幾乎堵死了從直接投資到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等中印主要經貿渠道。


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政府時至今日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11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以日益加劇的數據安全擔憂為由封殺43款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應用程式,這是新德里在網際網路行業向中國施壓的最新舉措,試圖全面限制中國進入印度的網際網路市場。印度是全球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在線市場之一。


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表示,採取封殺行動是因為這些應用程式從事損害印度主權和領土完整、印度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活動。這一行動使得在印度被禁止的中國應用程式總數超過170款,一些印度政客將這些禁令稱之為對中國的「數字打壓」。


「印度繼續封殺中國App,就是想展示一下對華戰略不受美國大選影響,但這已經是強弩之末,印度已經無法再在打壓中國的政策上加碼。」 中國工商銀行孟買分行副總經理楊緒紅對《財經》記者表示。


一邊倒,錯押川普


欲蓋彌彰,莫迪政府對中國企業的一系列打壓措施就是瞄準川普政府的對華戰略伺機而行,採取系統性多點爆發,致命打擊中國企業。印度各界在2020年初普遍認為川普會勝選,因此想藉助印太戰略倒向美國,甚至不惜作為美國馬前卒,連美國媒體都認為,印度對中國的態度比川普政府還嚴厲。


「印度打壓中國走在美國前面,例如封禁TikTok等中國企業App給美國人帶節奏,影響很惡劣。」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對《財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即便如此,但印度過去一年打壓中國並未有收效,因為印度全年對華政策基於錯誤的判斷和認知,印度認為中美關係接近冷戰對印度來說是一個機會,印度將中國想像為上世紀的蘇聯,認為美印聯合起來對付中國,這樣美歐日本等西方陣營國家會向其提供資金和技術,印度會再造全球的價值鏈、產業鏈。


莫迪政府似乎認為穩操勝券,甚至在美國大選前選擇全部下注(All-in)助攻川普選情,不僅試圖促成印美簡版貿易協定(類似於特惠貿易協定,兩國計劃將削減50到100種商品關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埃斯珀還在10月底訪問印度時簽署《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這是美國與其合作夥伴簽署的為數不多協議之一,允許印度訪問美國敏感地理空間和航空數據。


隨著川普敗選的事實基本得到認定,這種All-in式下注已成為莫迪政府的戰略誤判,反對黨激烈抨擊莫迪政府在美國大選時一邊倒支持川普,希望美印關係不會因為莫迪在大選時選邊站隊受影響。但很多南亞事務觀察員認為,與對穆斯林心存偏見的川普相比,拜登將可能在南亞拋棄川普偏向印度的做法,對印度、巴基斯坦採取更為平衡政策。


對於美國大選結果可能帶給中印關係的變化,劉宗義認為,川普的對華強硬政策有利於印度,印度過去一年一直在中美之間製造事端,希望中美陷入冷戰甚至是熱戰。無論川普還是拜登,印度是印太戰略的關鍵環節,美國會用印度制衡中國,但因為拜登政府熟悉外交運作,且比較了解中國,這會壓縮印度的戰略運作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印關係緩和存在可能性。


「中國暫時沒把印度作為首要戰略目標,儘量穩定中印關係,沒有在邊境採取更激進手段,對於印度打壓中國企業也沒採取更強硬反制。如果中國採取強硬反制措施,印度很多產業將遭受重創,印度依賴中國原料藥,如果中國不出口,印度製藥業難以為繼。中國沒採取這些措施,給印度留餘地,但印度自以為是,把自己逼入牆角。」劉宗義對《財經》記者分析稱。


存在緩和關係可能的同時,也要預見只要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不變,印度仍會向美國靠攏,以謀求軍事和經濟利益,因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美印三邊關係問題專家坦維·馬丹(Tanvi Madan)指出,中國經濟體量現在是印度五倍之大,今後拜登政府的中美互動將影響到美印關係發展。


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政府處理中美印三邊關係的基礎將是美印關係共同利益的交叉點,即對待中國在亞洲崛起的現實。這一思路符合印度政府外交路數,因為向美國靠攏是印度長期籌謀的戰略,印度從辛格政府時期就意圖通過再造價值鏈和產業鏈想法取代中國,如今莫迪政府想把這種構想變成事實,因為新冠疫情一度讓他們看到希望。2020年年初中國被新冠疫情困擾,印度各界普遍認為這會讓中國一蹶不振,從政府到民間都幸災樂禍,甚至有印度政客賦詩讚頌新冠,認為印度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遊說跨國公司挖中國牆角


印度政府更是企圖利用中美貿易戰和中國深陷新冠疫情之機挖中國牆角,遊說在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和價值鏈轉移到印度,甚至願意劃撥出相當於兩個盧森堡面積大小的土地供外企使用。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政府高層曾與蘋果公司製造商的高管進行會談,遊說其擴大在印度本土的製造規模,目標是將其現有位於中國的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


一邊遊說跨國公司轉移產業鏈,一邊緊鑼密鼓打壓中國企業,印度採取兩手抓的策略。疫情期間暴露出印度經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程度使印度中右翼勢力十分震驚,再加之中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並復工復產,印度卻被捲入疫情並日益惡化,甚至陷入經濟衰退,這讓印度經濟民族主義不斷高漲,兩國邊境衝突事件最終激化矛盾,印度政府開始出台全方位打壓中國企業政策。2020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後,印度政府宣布取消與中企合作的兩個火力發電廠項目,叫停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對中國產品採取消極清關策略。很多中國企業遭受波及,一些甚至遭到多項限制措施的打擊,特別是在工程建設等服務貿易領域。


「我們有個客戶受到外商直接投資(FDI)新規和政府公共採購限制雙重打擊,這個客戶參加印度政府智能電錶採購項目,因為印度政府要進行電網改造。該企業已經中標,新規出台後,一開始說採購不行要本土化生產,但又被FDI新規限制,不可能立即本地建廠生產,因此到最後成為死局。」 印度大恆竺成(Linklegal)律師事務所顧問李欽對《財經》記者表示。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印度企業藉助政府行政限制,趁機倒打一耙起訴中國企業。下半年來,印度政府取消與中國企業已經實施的合同,但印度企業卻以中國企業沒有完成相關施工,反而利用通過銀行開出的履約保函做文章,這個保函價值不菲,至少有項目合同額的70%-80%,印度兩大國企國網公司和鐵路公司藉機將中國企業拖入泥沼。


印度政府一系列打壓中國企業的舉措絕非僅是經濟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行為,而是折射出更深層次含義,那就是印度經濟已經走上「去中國化」道路,可謂印度版「脫鉤」。在過去幾個月中,印度政府宣布了與電子產品、醫療設備和醫藥產品生產相關的生產激勵措施,同時限制對中國產品進口以及中國企業參與印度的經濟項目。


2020年6月,印度政府推出價值約5000億盧比(約合66億美元)財政激勵和配套設施——生產關聯激勵計劃,這項計劃旨在吸引全球智慧型手機和相關零部件廠商到印度投資,將印度變成全球智慧型手機製造中心,並支持莫迪政府推動的印度製造自力更生願景。


三星、富士康、緯創、和碩聯合科技以及印度智慧型手機廠商 Micromax 和 Lava 等都已申請該激勵計劃,名單中卻唯獨缺少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公司。根據研究公司 Canalys 的數據,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占據印度手機市場約 80%份額。對於中國公司缺席,印度IT部長拉維·尚卡爾 ·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堅稱,印度政府並沒有阻止任何國家公司參與到該計劃中來。


這種缺席並非偶然,在熟悉印度政商環境的楊緒紅看來,中國企業都沒進入這個計劃凸顯出莫迪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替代中國製造,一方面遊說外資將產業鏈轉移至印度,另一方面卻限制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這就是將歐美國家引進來,將中國洗出去,藉此向歐美日韓等國家示好,協助美國打壓中國,這是莫迪下的一盤大棋。


經濟民族主義下的自力更生


莫迪要下的大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印度自力更生運動」(Atmanirbhar Bharat Abhiyaan),在他看來自力更生是確保21世紀屬於印度的唯一途徑。2020年5月,為了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帶來的衝擊,莫迪政府推出總計達20萬億盧比的特別經濟計劃和綜合配套方案,這幾乎相當於印度GDP總值的10%,意圖通過強化自身軟硬實力,吸引全球製造業在印度布局。


莫迪政府對於新冠疫情之後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將發生重組深信不疑,也對印度所擁有的市場優勢充滿信心,認為美國和西方將會向印度大規模投資。現在,印度正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紐西蘭等「QUAD 」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國家商討重新組建價值鏈和產業鏈。莫迪曾向全球企業發出投資邀請,聲稱印度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


為了打消外界疑慮,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桑吉夫·桑亞爾(Sanjeev Sanyal)10月出席印度PHD工商協會115屆年會時特別對「印度自力更生運動」做出解釋,強調其與1991年以前推動的進口替代政策不同,自給自足代表的是更高的經濟成長、更簡化的法規、更強健的供應鏈、更先進的技術以及更充沛的創業能量,使印度較其他經濟體更能掌握全球政經情勢變遷、消費者行為改變及後疫情時代所帶來的發展契機。


說辭很美麗,現實很荒謬。莫迪政府用經濟民族主義理念打造的「印度自力更生運動」與其所宣稱的「最開放經濟體之一」本身就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難怪連印度學者也看不下去了,印度南亞大學教授普拉巴什·拉詹(Prabhash Ranjan)近日撰文直指莫迪政府最近一系列舉動讓其摘下經濟自由主義的假面具,露出意識形態真面目,而莫迪政府希望吸引全球資本的期許只是空想(Pipe Dream),因為沒有資本會青睞一個採取貿易保護政策的國家。


該文章指出,在中國與亞太地區其他14個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印度外長蘇傑生髮表一番反經濟全球化言論,諸如認為經濟全球化使國外產品在印度市場占優勢以及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讓印度去工業化,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曾經高舉貿易保護主義理念大旗的印度國大黨大佬們。


蘇傑生的言論代表了很多印度教精英階層的經濟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這些人都深信本地生產(swadeshi)勝過產品進口(videshi)。在這種理念作祟下,雖然近年來印度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很封閉落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橫行。根據世貿組織數據,印度最惠國進口關稅稅率仍高達13.8%,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同時,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印度在進口限制指數上被歸為限制級別高等級。截至 2020 年 9 月,印度政府已經對 3600多種商品加征進口關稅,並且有越來越多的產品被列入限制進口清單。在此背景下,預計貿易對印度經濟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削弱。更有甚者,1995年至2019年,印度以保護國內工業為由,總共發起972次反傾銷調查,排名全球第一。


在這種背景下,可以預見莫迪政府雖然可以用行政手段將中國企業洗出印度市場,卻嚴重損害印度國際商業形象,因為印度打壓中國企業也會讓其他國家外資對印度營商環境有所顧慮。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惠及印度民眾,例如,手機和家用電器迅速降低成本。不僅如此,印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幾乎全靠中國,華為等企業幫助印度建立4G設施,中資銀行還給其貸款。如果沒有物美價廉的中國代工,印度本土電信企業根本不可能推出讓很多印度民眾輕鬆享用智慧型手機的廉價網絡套餐。


儘管中國企業讓印度受益,但如今印度政府卻希望能夠騰籠換鳥讓歐美企業替代中國企業,莫迪政府的如意算盤能實現嗎?在楊緒紅看來,印度雖然有意吸引外資,但外資願不願意去要另當別論,很多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產業鏈並沒去印度而是去東南亞。因為印度營商環境並不好,歐美日韓企業雖然在印度深耕多年,一些站穩腳跟,但大多數沒發展起來。「我們與很多外企打交道,很清楚他們在印度的處境。印度只想引入這些企業,卻不能讓這些企業賺錢,連沃達豐這樣的電信巨頭都迅速回縮。」楊緒紅說。


不僅遭遇政府打壓,印度本土大企業也對中國企業虎視眈眈,對於他們來說,中國企業是競爭對手,清除中國企業對這些印度本土大企業有利,這也決定了莫迪政府打壓中國企業的戰略不會改變。2020年,安巴尼家族掌控的印度信實集團旗下公司Jio Platforms就從去中國化政策中獲益,Jio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從臉書和谷歌等網際網路公司獲得200億美元左右投資,這也讓莫迪政府有了鼓吹資本,即清洗中國資本並未減少外商投資。


雖然可以暫時搶占中國企業退場留下的空白,但歐美企業也不一定能笑到最後,因為印度政商界對中國企業態度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對其他國家企業也不過如此,這本質上反映出印度對外國資本不歡迎。「雖然莫迪鼓吹印度是最開放的市場,但西方投資者也不願意進去,而且進去的西方資本都是去搶奪中國資本退出來的市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印度開闢的市場原本不存在,這讓印度本土企業眼紅,因此通過行政手段搶奪市場,雖然西方資本現在藉此進入印度市場,但將來也會被清洗出來。」劉宗義說。


拒絕RCEP,錯失最後上車良機


用封閉和短視去中國化只會讓印度受傷更多,這其中印度最大的戰略失誤恐怕就是選擇不加入RCEP。11月15日, RCEP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簽署。經過8年談判,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RCEP的簽署將帶來包括貨物貿易最終零關稅等多重利好,這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重大里程碑,為推動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固守經濟民種族主義老黃曆的莫迪政府就這樣與這個機會擦肩而過,因為不想加入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價值鏈和產業鏈。如此決策失誤在普拉巴什·拉詹教授看來,意味著印度已被逼到區域和全球經濟的邊緣,因為由於世貿組織等貿易多邊主義進程已經陷入停滯,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國際貿易的敲門磚。然而,印度不參加任何區域主要自貿協定,這使其難以融入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環。與此同時,印度競爭對手們則深度融入大型自貿合作協議,並藉此在全球價值鏈和外資吸引力等方面獲得巨大優勢。


莫迪政府試圖通過與歐美國家簽署雙邊自貿協定對沖RCEP給印度經濟帶來的影響,外長蘇傑生表示期望能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但這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印度和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於2007年開始,但由於雙方分歧巨大於2013年擱置。


「印度不加入RCEP將錯失融入全球化的最後一次機會,印度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也沒戲,與美歐的自貿協議分歧也很大更沒戲。這是莫迪政府重大戰略失誤,既有國內經濟民族主義民意基礎,也有對戰略誤判。」劉宗義說。


不僅是來自RCEP的打擊,莫迪政府去中國化的願景恐怕還會因新冠疫情而雪上加霜。自9月份以來,印度每日新增確診新冠病例屢創新高,9 月 11 日 新增確診病例更是逼近 10 萬人。目前印度官方機構數據是新冠病例總數達977萬,然而外界普遍認為很多病例根本沒有被統計,真實病例可能遠超這個數字。


深陷疫情泥潭讓印度經濟恢復前景並不樂觀,印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經濟增長萎縮7.5%,印度經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萎縮,經濟增長進入技術性萎縮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印度2020年經濟將萎縮10.3%,在所有主要新興經濟體中下滑最嚴重。牛津經濟研究所報告顯示,即使新冠疫情得到緩解,印度仍將是全球受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2025年印度經濟生產總值將比新冠疫情前低12%左右。


如此局面再加上中印關係存在的不確定性,印度政府即便不去中國化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提振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市場的熱情。儘管莫迪政府正考慮在一些領域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允許包括中國在內的外資進行比例為26%及以下的投資,無需經過印度政府審查,但也難挽回大局。


對於未來印度市場前景,楊緒紅指出,目前中國國企基本上沒有對印度的新投資,大型民營企業原本打算擴產的也收縮生產線。但政策一旦回暖,風投和貿易會回來,中小型民營企業也會趨利進入印度市場。他因此提醒中國企業要保持審慎,「未來四五年,我不太看好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市場前景,因為印度政界和思想界已經產生對中國讎視和靠向美國的戰略認知共識。」

來源:《財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