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駒最大的歌迷已經90歲,他的名字叫李嘉誠

會動的木頭人 發佈 2021-08-03T09:15:17.982975+00:00

很多駒迷都知道,汕頭大學的「非正式」校歌《大學問》,是用BEYOND的經典金曲《光輝歲月》改編的,據稱是李嘉誠先生買下歌曲版權,請香港著名詞人林夕重新填詞而成。那麼問題來了,世界上歌曲那麼多,會作曲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李嘉誠要買下一首流行(搖滾)歌曲來作為大學校歌呢?

很多駒迷都知道,汕頭大學的「非正式」校歌《大學問》,是用BEYOND的經典金曲《光輝歲月》改編的,據稱是李嘉誠先生買下歌曲版權,請香港著名詞人林夕重新填詞而成。

那麼問題來了,世界上歌曲那麼多,會作曲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李嘉誠要買下一首流行(搖滾)歌曲來作為大學校歌呢?難道他老人家對BEYOND或是黃家駒也懷有某種特殊的情結?

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別不相信,這位出生於1928年的耄耋老人,這位影響世界的華人首富,竟然也是黃家駒的歌迷,是否有點不可思議?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2015年10月10日,香港民建聯黨員、電訊盈科小股東聯盟成員陳仲翔在報紙上發表一篇題為《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誠》的文章,文中說他常去和記黃埔的股東會聽李嘉誠說教,學習比賺錢更重要的回報社會的理念。另外他還在文中提到另外兩個他尊敬的人:歌手黃家駒和股神巴菲特。他說黃家駒的歌勵志動聽,曾陪伴年幼家貧的他成長。

出人意料的是,就是這麼一個素未謀面的小股東,這麼一篇普通的文章,不僅吸引了李嘉誠的注意,而且他還在三日內親自給陳仲翔寫了信,而且絕非那種官方式的回覆。用的是李氏私人信箋,結尾有親筆簽名,完全是一封讓人受寵若驚的李嘉誠私人信件。

請看這封信的內容:

從上信中看出,李嘉誠在信中開篇說完一句禮貌性的感謝後,便迅速切入關於家駒的話題

「今天我,雖八十有七,對黃家駒先生的歌和詞,也常有觸動,音樂的共鳴力,不可小覷……」

「今天我」三字斷句,李嘉誠先生你暴露了什麼?很顯然,他不僅喜歡《光輝歲月》,還中了《海闊天空》的毒有木有?當然,從他對家駒的音樂「常有觸動」看得出,他欣賞的肯定遠遠不止這兩首。

雖然信中不便對關於家駒的話題說得過多,但我們能感覺出,促使李嘉誠給這樣一個小股東回信的衝動,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家駒這一細節。正如他說的「音樂的共鳴力,不可小覷」。兩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駒迷」,輕易就產生了共鳴,才有了他們這次的交流。

那麼,我們來探究一下,李嘉誠為何會對一個比他小34歲的歌手黃家駒情有獨鍾呢?

前些天,有讀者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說他今年60多,是家駒的忠實歌迷。當時我很吃驚,但當我了解李嘉誠與家駒的淵源後,我才發現,一切並不奇怪。原來年齡什麼的並不是問題,當家駒音樂的「共鳴力」觸碰到你靈魂的那一刻,你就毫無抵抗地成為了他的歌迷。

那作為目前最大伽、最年邁、最多金的「駒迷」,李嘉誠又是如何「淪陷」的呢?

其實說來,倆人還是有不少相似之處的。一個是音樂傳奇,一個商業巨人,各自站在不同的領域,從香港影響世界。

李嘉誠年幼時隨父母流落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家。14歲喪父,被迫走入社會掙錢養家。先後當過泡茶掃地的雜工、鐘錶店員,後又到五金廠當推銷員。嘗盡了生活的艱辛與困苦,受夠了無數的冷眼與嘲笑。最後終於靠著塑料花生意創業成功,之後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而黃家駒,同樣出身貧寒,沒上過音樂學校,買不起任何一件樂器,把鄰居搬家丟掉的一把破吉它撿回來,當寶貝一樣鼓搗。曾被別的樂手嘲笑琴技太爛,從此發奮苦練,發誓一定要把吉它練到超過對方為止。組建BEYOND後,幾年間一直默默無聞,成員來來去去換了很多,但家駒從未放棄。他以歌言志,《再見理想》中的落寞、壓抑和倔強,就是彼時狀態的真實寫照。所幸蒼天不負,自1988年後,終於憑藉《大地》《真的愛你》《俾面派對》《光輝歲月》等一首接一首的佳作開始叱吒樂壇。

我想,家駒的音樂之所以打動李嘉誠,正是因為倆人有著相似的人生軌跡,而家駒歌聲里唱出的那種不屈不撓、逆流而上的精神,無形中擊中了老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除了對理想、自由的信念,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慈善和愛,應該也是引起李嘉誠共鳴的重要部分。家駒一生清貧樸素,作為地下樂隊時自不必說,成名後收入也極為有限,但他們卻心懷天下,時刻關注第三世界的生存狀況,不遺餘力地為他們呼籲和平與愛。

同樣,李嘉誠作為亞洲NO.1的慈善家,多年來在全世界累計捐款已多達數百億港幣。一次次大手筆的慈善行為,而他個人的生活卻從來與奢侈無關,甚至節儉到十分摳門的地步。前面說的汕頭大學,就是李嘉誠捐資創辦的,至今已累計注資逾50億元。

黃家駒告訴我們,音樂不是用來撈金的,而是用來影響心靈與世界的;李嘉誠告訴我們,賺錢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回報社會、改變世界的。

至此,想必我們就不難理解,資深「駒迷」李嘉誠先生,為何要把家駒的歌曲帶進汕大校園了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