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平定豪族叛亂的人,得不到皇帝信任,最終憂鬱而死

歷史控 發佈 2021-08-05T15:18:37.269212+00:00

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中華大地陷入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的狀態。直到司馬氏篡魏,建立晉國並統一南北後,天下才迎來和平。可和平只是曇花一現。由於晉武帝司馬衷對後事安排失誤,導致他死後,朝廷內部立即爆發了爭奪權力的「八王之亂」。

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中華大地陷入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的狀態。直到司馬氏篡魏,建立晉國並統一南北後,天下才迎來和平。可和平只是曇花一現。由於晉武帝司馬衷對後事安排失誤,導致他死後,朝廷內部立即爆發了爭奪權力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遺毒無窮,造成晉國人口銳減、國力空虛、百姓流離失所,周邊少數民族趁機作亂,屠殺漢族軍民,成立割據政權。北方士族紛紛南下避難。也有一部分士族百姓前往西涼和遼東避難。中國由此進入長達百餘年的十六國混戰時期。然而十六國時期並非整個中國都處在混亂狀態。占據半壁江山,偏安東南的東晉小朝廷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使有禍事,東晉地方武裝也能迅速平定。這與江南特殊的門閥政治有很大關係。今天要說的,就是頗具代表性的江東大族周氏,三次平定江東叛亂的始末。

江南自漢末以來,就逐漸形成了地方豪族掌握一方實權的政治格局。這些地方豪族以家族為單位,形成門閥,他們占據大片土地良田,身邊聚集了眾多農民,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這些門閥有自己的家族武裝,也有自己的行政體系,儼然是國中國。當初孫策割據江東,便得到了江東門閥的大力協助。作為回報,江東門閥張昭等人皆位居東吳政權的高位。即便是身為人主的孫策、孫權,做決策時也必須看門閥們的臉色。後來晉國發動平吳戰爭,歷時近一年,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歸晉國管轄,但實際上東吳基層特殊的門閥政治並沒有大的改變。對江南門閥來說,東晉朝廷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管理者。後來晉國爆發「八王之亂」。司馬睿到建鄴避禍。照理說司馬睿作為皇室成員,理應受到禮遇。可是江南豪族並不把司馬睿放在眼裡。過了半年,司馬睿用計謀,才讓大族們相信他是將來南方的皇權代理人。司馬睿才漸漸被擁上高位。

司馬睿是公元307年抵達建鄴。初到建鄴時,司馬睿聽說過這麼兩件事,第一件事發生在四年前,303年,江漢之間的晉國將領張昌起義,企圖趁著中央一團混亂,割據江東自立為王。起義軍元帥石冰率部東攻,占據江、揚二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世族大地主周玘糾合地主武裝配合本地晉軍攻滅了石冰。第二件事發生在兩年前,305年,又是晉朝將領企圖割據江東,獨霸一方。這次作亂的是右將軍陳敏,他迅速出兵占據了吳越之地。西晉朝廷雖然出兵討伐,但是司馬氏諸王忙於混戰,討伐陳敏只是個形式。這次又是世家大族周玘出面,其他門閥武裝共同出兵出力,迅速攻滅了陳敏。滅了陳敏之後,各門閥各自撤兵,既不邀功,也不互相爭功,好像根本沒把陳敏叛亂當回事,可見門閥實力之強。如果說這兩件事還不能讓司馬睿體會到江東門閥的能量,那麼他到江東三年後發生的又一件事,則使司馬睿深深感到不安。

公元310年,晉建武將軍錢璯奉命北援洛陽,行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懼敵不敢前進,於是乾脆殺掉晉朝派遣的官吏,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率兵南攻義興,打算割據江南。這回又是周玘,他糾合地主武裝,與晉將軍郭逸討平錢璯。至此,周氏家族接連三次平定江南。司馬睿這下親眼見識了門閥的實力,因而感到疑慮和害怕,所以不敢重用周玘等本地豪族。

另一邊,周玘意識到自己得不到司馬睿的信任,他明明治吳功勞很大卻不被委以重任,很氣憤,於是打算聯合另一個大族王恢發動兵變。結果消息泄露,周玘臨陣退縮,為求自保,殺了王恢。若是周玘孤注一擲起兵,也許真能使司馬睿害怕。但周玘殺了王恢就讓司馬睿看透了他的心理底線。司馬睿料定了周玘不敢公然叛亂,於是大膽地戲弄起周玘。

司馬睿假裝不知道周玘殺王恢,下令徵調周玘入建康(愍帝稱帝後為避諱由建鄴改名),任鎮東司馬,行至中途,又改授建武將軍、南郡太守。當周玘到達蕪湖,司馬睿復又命他返回建康,改任軍諮祭酒。周玘終於明白司馬睿是在故意戲弄他,憂憤而死。臨死前,他對兒子周勰說,殺死他的是掌權的北方人,並要求周勰為他報仇。就這樣,曾三次平定半個中國叛亂的家族族長因被司馬睿戲弄,竟被氣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