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複習方法:分析線索範圍

學習簡單有效教育 發佈 2021-08-05T15:22:16.128108+00:00

一、知識結構化。所謂知識結構,就是知識的相互聯繫。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構築知識結構,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幹分明,脈絡清晰有條理的知識網絡。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首先,歷史教材可分為世界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三塊。

一、知識結構化。所謂知識結構,就是知識的相互聯繫。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構築知識結構,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幹分明,脈絡清晰有條理的知識網絡。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首先,歷史教材可分為世界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三塊。其次,各大塊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中國古代史可以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中國奴隸社會可以分為形成、發展、強盛、瓦解四部分。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個歷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結構,比如講到資產階級革命,一般是從背景(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敘述。分析背景,往往離不開下列三方面內容: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新的生產關係出現;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三是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鬥爭直至激化,爆發革命,象英、美、法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如此。

  經過這樣的層層分解,就形成了整個歷史知識的基本框架和經緯網絡,形成了「知識之樹」,既有主幹,又有細枝和樹葉,這樣可避免各部分歷史知識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因此,指導學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是非常必要的。

  二、內容線索化。歷史知識的時空性很強,線索化就是要根據列出的線索,打破時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體系,按同一類型、同一性質、同一方面,分門別類,重新梳理,從而形成關於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

  內容線索化可分為以下兩類:

  (1)從線索的範圍大小來看,有粗線索和細線索之分。粗線索的範圍比較廣,比如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分成形成發展、民族融合、經濟繁榮、繼續發展、衰落五條線索。把中國近現代史分成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中國人民的探索史三條線索。細線索範圍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識點串組成線。比如中國近代史中,「國內階級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轉化的」這條線索,可縱串下列知識點: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三次反「圍剿」—→「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從高考試捲來看,每一道問答題實際上至少包含著一條細線索,如果我們不加強對學生理清線索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答題時就會丟三落四,史實混亂。

  (2)從線索的內容聯繫來看,有縱向線索和橫向線索之分。線索化首先要加強知識的縱向聯繫,使知識更系統,更具條理和科學。縱向線索容易削弱知識的橫向聯繫,因此,還要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繫。如中國的抗日戰爭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這可理解為抗日戰爭歷史的縱向聯繫;抗日戰爭歷史橫向關係是日本侵華、正面戰場抗戰、敵後戰場抗戰、國共關係。這樣通過縱橫串聯,就可以理清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點的座標體系,使學生形成一個「豎成線、橫成片」的立體知識網,便於把知識學活。

  無論採用何種線索複習,都要求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變教為誘,學生變學為思」。理出線索僅僅是引導學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串組成篇,則應在教師啟發指導下通過學生思考、探索、發現這樣一個師生合作、師生互動的過程來完成。

  三、理論系統化。《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歷史教學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按照年代順序,具體講述歷史,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分析和結論,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生能力要求的第8條也規定:「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近年高考試捲來看,理論性較強的問答題、材料題,甚至理論性較強的選擇題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論結合,寓論於史,既是平時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高一歷史複習中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著手。而這些基本理論往往是教材中的隱性內容,容易為教師所忽視。因此,在高考複習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系統地逐步對教材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作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強化訓練。

  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階級鬥爭、人民群眾和個人的作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