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五糧液等酒企維持30%以上高利潤率靠的是什麼

元祖升學 發佈 2021-08-05T15:47:43.937710+00:00

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維持高利潤率的核心在於通過漲價讓營收不斷增長,而成本幾乎不增加或少量增加。白酒業提升營收最好的方式就是量價齊升,但大部分酒企很難做到量價齊升,能做到的永遠是一小搓搓,其他大部分酒企只能做到單一的要不銷量增加,要不價格提高。

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維持高利潤率的核心在於通過漲價讓營收不斷增長,而成本幾乎不增加或少量增加。

白酒業提升營收最好的方式就是量價齊升,但大部分酒企很難做到量價齊升,能做到的永遠是一小搓搓,其他大部分酒企只能做到單一的要不銷量增加,要不價格提高。

最容易做到量價齊升的當然是茅台了,茅台的漲價和出貨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產品已經做到了稀缺,只要放量消費者就會搶購,以至於茅台酒促銷會上警察為了維持秩序不得不對天鳴槍,這產品的競爭力也只有蘋果公司可以PK了。

蘋果手機曾經也是稀缺品,只要放量大家提前一天就會去排隊搶購,黃牛黨因此也賺了很多錢,和茅台簡直如出一轍,但為什麼蘋果的商業模式比起茅台等高端白酒還是差遠了呢?

蘋果要持續的實現產品的漲價,產品的稀缺性,就必須要迅速的疊代產品,每疊代一次就要耗費上萬名工程師持續數月的科研攻關,還不一定能成功,這其中投入的成本非常大,但凡步子邁的慢一拍,競爭對手就會從手中搶走市場份額搶走消費者,比如說國內現在蘋果的境遇,被劃為搶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場,蘋果手機再也不是搶手貨了,因其產品疊代能力大打折扣。

蘋果每一次漲價背後都是成本的巨大支出,且不確定性非常高,這一方面會稀釋利潤,另一方面不確定性使得資本市場的預期難以實現。

但茅台等高端白酒可不是這樣的,每一次漲價背後做好消費者預期管理、做好渠道建設、做好品牌輸出等營銷層面的工作即可,漲了的那部分價完全可以覆蓋這些成本。

在產品疊代上幾乎不用投入任何成本,不需要科研攻關,不需要技術研發,酒還是那個酒,換換包裝而已,生產工藝還是那個工藝,且確定性極高,這就和蘋果形成了巨大反差。

還有一點,蘋果是耐用消費品,你不出新的蘋果機我就一直用現在這個機型,這消費頻次太低了,但茅台不是,喝了一箱就得趕緊再買幾箱,跟茅台推不推新品沒任何關係。

在漲價多賣的同時成本可能不漲反降,即使漲也略微漲,確定性還極高,高端白酒每漲一次價,所有參與者皆大歡喜,簡直找不到因白酒漲價而發愁的一方。

比如茅台,全國所有的酒企都日夜盼望著茅台漲價,只要飛天茅台漲價,五糧液、國窖1573緊隨其後馬上跟著漲,他們漲完後,次高端白酒青花汾、洋河手工班、郎酒等等挨著漲,最後,中端白酒和低端白酒業跟著漲,這一輪漲價潮才算完成,笑容最燦爛的當然是醬香酒企了,只要茅台漲價,醬香酒企的伙食就從豬肉能換成牛羊肉、天鵝肉。

白酒企業最重要的股東各地的國資委也是重要受益者,沒發現上市酒企的股東幾乎清一色的各地國資委嘛,沒發現近期老白乾和茅台都幹了一件同樣的事嘛無償轉讓股份給當地國資公司,看到沒,在某些區域,白酒是重要的稅收支柱和財政來源,白酒漲價,這方怎會不高興。

中低端消費者多半對白酒漲價會小有情緒,但高端白酒漲價,消費者一定高興,高端白酒已經是社交貨幣,體現尊貴,體現地位,價格漲上去了他承載的價值才會更大,就怕你不漲價,我請客吃飯拿不出手呢。

這就是白酒漲價全民皆鼓掌的邏輯。

一般白酒企業會選擇23季度的6-11月份完成漲價,14季度是白酒企業的營收旺季,這個時候漲價消費者過於敏感,所以一般選擇消費淡季的23季度悄悄完成。

量價說完我們看看成本端。

總體來說成本端的漲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成本端主要由糧食、天然氣水釀造設備、儲藏、勾兌、罐裝、運輸、營銷這幾個環節構成。

1、糧食成本,釀酒糧食主糧小麥和高粱,糧袋子國家控價,你說價格能漲到哪兒去;

2、天然氣水釀造設備,水幾乎免費,白酒釀造用水大多取自當地著名的河水和泉水,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千年不變,天然氣會漲價,但也不大,機械設備一次建成,多年折舊,攤銷到每瓶酒的成本,漲幅也不會太誇張;

3、儲藏,這最有意思了,各位發現沒有,這幾年洞藏幾乎成了眾多白酒企業的共識,從郎酒的天寶洞地寶洞到古井貢酒的洞藏系列酒到廣西醬酒丹泉酒業的洞天酒海,你沒個天然的洞用來儲藏老酒,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酒的,這就是最傳統的白酒儲藏,釀酒企業幾乎都在風景秀麗偏僻遠離經濟集中發展區的位置,這天然洞穴哪需要付什麼錢呢?

當然,大多數酒企沒那麼好的運氣,還是得自建陶壇、酒海、不鏽鋼酒罐來沉酒,但白酒的倉儲和一般商品的倉儲是反著來的,一般商品是越放越不值錢,或許還要丟了,但白酒是越放越值錢,尤其最近幾年,有沒有批量的老酒幾乎成了一家白酒企業能否推出高端產品的第一決定因素,好酒的基酒必須是有一定量的老酒,否則你做不出來。

這也是大家普遍看好酒鬼酒和捨得酒業的主要原因,這兩哥們老酒儲藏量確實在業內數一數二,只要股權關係和管理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捨得肯定是一把好牌,就看天花板能到多少而已。

4、勾兌,這個環節是最需要技術人員的,所以,白酒企業花錢最多的除了營銷,就是勾兌了,新品的推出可能會提高這個環節的成本,但不見得有多大。

5、罐裝,幾乎恆定不變,在甲方爸爸酒企面前,產業鏈上的這些公司沒有話語權,能吃一碗飯已經不容易了,哪還能左右價格。

6、運輸和物流成本,幾乎被經銷商包了,酒企不需要做什麼工作,運輸到各大區各市場後,酒的所有權已經在經銷商手裡了,自然,倉儲成本也是經銷商的了,當然,經銷商也不怕,做高端酒的經銷商巴不得倉庫里存貨和老酒多點,比起高端酒的酒價上漲,那點倉儲成本毛毛雨都不算。

7、營銷,這是最花錢的地方,有的酒企能占到營收的10%以上,有的10%以下,但這花出去的銀子遲早會變成金子回來。

8、管理費用和研發支出,管理費用隨著營收增加會加大,研發支出幾乎多年不變,或者在出新產品時以及新建廠區時加一點,其他多數時間還在下降。

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是可以批量生產、所有人買買買喝喝喝、定價權掌握在少數酒企、可變成本極其小的藝術品,你理解了這句話,就能充分理解白酒的商業模式好在哪裡。

高利潤率和持續增長的利潤都在這句話中能找到答案。

我們拿茅台和洋河兩家酒企來驗證下,茅台為高端代表,洋河為次高端和中端代表。




茅台凈利潤從270億增加到350億再增加到410億的過程中,成本只從59億增加到64億再增加到73億,對比下這兩者,成本略微增加而已,就賺了更多的錢。

增加較為明顯的是管理成本和營銷費用,但兩者增加換來的是大把大把的銀子,一點都不虧。

在總盤子中,研發支出近三年無大增,研發人員近三年也比較恆定。

茅台凈利潤率對比:

19年48.2%

18年47.8%

17年46.3%

16年43%

15年47.5%

14年48.5%

13年48.8%

12年50.3%。

12年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後,茅台凈利潤率一直在下滑,16年行業復甦,凈利潤率開始回暖,預計明年能達到12年的50%,賣1200億,600億的凈利潤。

再來看看洋河

凈利潤率始終保持在33%附近。

近幾年人工和罐裝有漲幅,糧食幾乎沒變過,產能比較穩定



研發投入在總盤中占比極小,賣250億,研發才投幾千萬,最多才1.6個億。

銷售和管理成本支出較大,但一樣的換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洋河凈利潤率:

19年31.9%

18年33.5%

17年33.2%

16年33.8%

15年33.3%

還有哪個行業能比得過高端白酒行業,營收使勁的往上做,而成本和費用還能往下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