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毛衫與小鎮文學出名的浙江桐鄉,有一群人在尋找普通人的「江南往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1-08-05T16:04:05.565181+00:00

「以前我們做慣了大型紀錄片,甚至還是國家級的。但是,今年讓我們反思了。從現在開始,我們更應該去關注、關心一個個普通的生命。」

「以前我們做慣了大型紀錄片,甚至還是國家級的。但是,今年讓我們反思了。從現在開始,我們更應該去關注、關心一個個普通的生命。」今年以來,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總策劃、出品人時間把目光放到了江南水鄉,他帶領團隊在一個個小城中尋找有故事的普通人,「要在某些局部或角落裡,尋找記憶中改變這裡命運的細節。」

這支紀錄片隊伍來到桐鄉,一座以羊毛衫與小鎮文學而知名的江南小城。「桐鄉有一種很不同的感覺。它包羅萬象,一個沒有羊毛的地方,卻有中國最大的羊毛衫市場;同時我們也關注這裡的小鎮文學。」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首席顧問、《江南往事》總導演王韌形容。

桐鄉人夏雲翔

日前,《桐鄉往事》研討會暨多學科共同承擔參與製作的《江南往事》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作為系列紀錄片的第一季,已拍攝完成的《桐鄉往事》共30集,涉及14個生活在桐鄉的普通人。

小鎮的文學人都和羊毛衫有關

桐鄉是座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市的江南小城,小鎮文學與羊毛衫是水鄉的一體兩面。

桐鄉的濮院是中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城市經濟的發展軌跡與羊毛衫密不可分。而在濕漉漉的水鄉氣候中,趙汝愚、張履祥、呂留良、茅盾、豐子愷、金仲華、錢君陶等文化名人皆出於此,故而也薰陶出桐鄉的小鎮文學。據不完全統計,光桐鄉本土的文學刊物就有《桐鄉文藝》《訪廬》《語溪》《梅涇文學》數種。

桐鄉人王立

打開每集10分鐘的紀錄片,普通桐鄉人的命運軌跡在片中延展開來。

73歲的夏雲翔,生於大戶人家,一生跨羊毛衫、小鎮文學兩界。他戲稱父親1949年「夾著尾巴逃跑了」,改革開放後「拎著皮包回來了」。瘦弱的夏雲翔自小受欺負,但竟培養了他要強的性格。他創辦個體毛衫廠,拿到了嘉興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是桐鄉改革開放後較早去香港的人。1988年他還造了濮院第一幢高樓。而在商人身份外,夏雲翔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兒時喜歡聽書,長大後,去農村插隊也喜歡在田頭村口說書。67歲後,他放下了所有羊毛衫生意。沒有再說書,而是開始寫書了,六年寫成了《毛衫航母》《夏家牆門》《梅涇老翁話梅涇》《共望明月各自淚》等七本大部頭的書。

不僅是夏雲翔,56歲的浙江雀屏紡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立,也在紀錄片中回顧了自身的經歷。兒時,王立因病靠父親背送上學,讀完了小學五年級後輟學了。16歲參加工作後,他靠自學在工作之餘從事寫作。如今,他接辦的文學刊物《梅涇文學》和公眾號「聚桂文會」,為濮院的文學愛好者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僅如此,王立組編出版「聚桂文會」叢書20多部,並著有《邂逅——曾經的悅讀》《蝴蝶夢——重述與追尋梁祝經典愛情》《最後一個道士——王立短篇小說集》《我的江南我的愛》十多本書,而他自己也成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桐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拍攝時,我們定的主題就是羊毛衫和小鎮文學這兩塊。」王韌感慨,拍完30個人物後,才發現小鎮里的文學人,都和羊毛衫有關,「你全部看完了,就會思考,為什麼跟羊毛衫有關?為什麼跟文學有關?小鎮的空氣就滋潤了,濕漉漉了。」

時間解釋,包括《桐鄉往事》在內的《江南往事》,均是口述體紀錄片。「個人的、個性化的個體敘述,在中國向來少見,但它恰恰屬於真正的歷史記錄。口述,是紀錄片的一種體裁;口述體紀錄片,應該成為口述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個體出發鋪陳江南文化的全貌

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創意策劃,聯合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和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共同製作。「目前已列入規劃的有500多集,每集長度為10分鐘。」時間介紹,由桐鄉起步,紀錄片旨在以個體口述的方式,大規模地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從而呈現整體的江南文化的面貌。「條件容許的話,我將不斷地做下去,1000集也不是不可能,是可行的。我個人希望它能做到2000到3000集這樣的規模,真正為江南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做一點紮實而有價值的工作。」

桐鄉人王士傑

研討會上,在觀摩首季《桐鄉往事》後,攝影師爾冬強認為,紀錄片為觀眾、學者提供了一個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範本。「這個片子很溫暖,江南這片區域有『衣被天下』這一說,片子給人以這種感覺。」爾冬強回憶,30年前自己做記者時,曾採訪過江南的大多數地方,當時有句話影響他一生,「說的是『月亮當太陽點』,意思就是日夜加班,沒有休息的時間。所以江南自古富庶,有這麼好的經濟環境,和江南人的勤奮是分不開的。」他同時提及紀錄片里的吳語方言,「吳地文化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上提供了大量營養,很多的『活化石』現象,都在方言裡面保存。《桐鄉往事》里有多個方言的採訪,非常打動人。」

「團隊保存了一些非常寶貴的時代的影像、故事,包括語言等,這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很有意義。」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樂天說,「我同時希望這個資料,能成為國內外今後理解中國的學術資料;就像當年芝加哥學派一樣,為學者理解那個時代提供了非常好的學術養料。」

作為紀錄片的參與者之一,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趙為學認為,深度參與這樣一個大規模而且是非常深入的社會實踐項目,將有力推動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我們已將此列入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的教學計劃,並為此成立了名師工作室。」東方衛視中心黨委書記兼總編輯李逸表示,東方衛視也願意為江南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承擔更多的責任。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來源:作者:張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