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炒畫,這些亂畫的色塊增值率95%

artpro 發佈 2021-08-05T16:10:10.974805+00:00

不管是商業大佬,還是明星,都將投資紛紛轉入藝術,並不是只是因為人毫錢多,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藝術品的增值率約是95%。就像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利用戰爭,拿走了大部分的藝術品,因為他們懂得,藝術品是無價之寶。

不管是商業大佬,還是明星,都將投資紛紛轉入藝術,並不是只是因為人毫錢多,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藝術品的增值率約是95%。就像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利用戰爭,拿走了大部分的藝術品,因為他們懂得,藝術品是無價之寶。

從短期來講,藝術品投資似乎摸不到頭腦,但從長期來看,作為資產配置的一個方向,「沉得住氣」、「買別人所不能買」才是獲得收益的秘密武器,其收益遠超過傳統的投資方式。

例如,以下這些有魄力的買家真的是獨具慧眼。

買這些畫的人是「瘋子」 但絕對不傻

這些畫,真的是與眾不同(看不懂),令人可以產生無限遐想……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體會,藝術的魅力以此發散開來。

首先我們看到這些畫後的第壹反應是什麼?震撼!

大腦絕對在迴路:這也叫作品?我都能畫了!接著就是被深深的吸引而思考,為什麼這麼貴?

對於大部人來說,欣賞抽象藝術是有難度的,抽象畫重在意,而不是像。

創做這些畫的人才是真的瘋子

活著沒有被譽為天才, 死後卻聲名鵲起, 梵谷的審美為什麼會是超前的?

很多人都覺得梵谷是個瘋子,而且有精神病,最後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當然,我也覺得他有病,但絕對是壹個非常有天賦的精神病。

梵谷成為畫家之前是壹位相當成功的畫商,這說明他非常了解繪畫行業、而且充分了解消費者,他懂得什麼樣的畫能成為經典潮流、乃至賣出高價,這也奠定了梵谷棄商從畫之後,為什麼會固執地往印象派畫。所以,梵谷的審美會是超前的,他的畫更大膽、更明媚、更癲狂,乃至於當時的人都無法理解。生前壹貧如洗、死後卻聲名鵲起。

他有時也挺自信的,他曾給妹妹寫信說到: 「妳不理解有壹種新的畫風要出現麼?」

其實,看到現在,妳可能發現了,梵谷壹點也不「瘋」。

畫家也是「精神病藝術家」

澤基教授還有壹句名言: 藝術家都是神經科學家。梵谷是這樣,草間彌生也是這樣。這位波點女王的波點,是怎麼什麼火起來的?

在草間彌生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多數次自殺失敗後,她還是決定直面恐懼,試著用重複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用繪畫來讓這個世界接受自己。

圓點是這個世界中不可替代之物,從太陽,月亮,各種星球,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原子,電子,好像所有人都生活在這種神秘而無限的世界中。但凡熟悉當代藝術的人,馬上就能想起這些標誌性圓點屬於那個身著相似圖案服裝的「日本怪婆婆」。

圓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話題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諸多標籤加在壹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間彌生複雜而多變的壹生。

離經叛道的藝術家要賺錢 還是要藝術?

2012年5月8日,在佳士得拍賣會上,馬克•羅斯科的《橙、紅、黃》以8688萬美元(約5.47億人民幣)成交。 2014年11月11日,羅斯科的作品《No.21》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成交,成交價為4500萬美元。 2015年5月13日,羅斯科的《No.10》在佳士得以8192.5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08億元。

曾經的馬克•羅斯科是孤獨的,沒有藝廊,沒有收藏家,沒有評論家,也沒有錢。但卻是壹個黃金時期,因為壹無所有,反而能更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

然而,被證明的價值總是來的太晚,生前對藝術家卻是殘酷的。

仔細觀察,其實馬克•羅斯科並不是毫無想法的運用色彩的,每幅畫作的色彩構成都是相近色或者相鄰色。他更希望觀眾直接去感受他的畫,而不是去試圖欣賞。希望通過單純的視覺引發人的心理感受。

在他的作品裡,「形」消失了。羅斯科選擇「無形」地使用純凈色彩來傳遞情感。

人人都想成為梵谷,但不是每個人都想割掉耳朵

以上這些藝術家,他們經歷傳奇、人生曲折,但無壹例外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書寫著自己的人生色彩。

而今天不同了,這是個物慾橫流、蠢蠢欲動的經濟社會,很多人身不由已地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創造,那些堅持為藝術而畫的藝術家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人人都想成為梵谷,但不是每個人都想割掉耳朵。所以,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但我們可以品鑑藝術、收藏藝術、寵溺藝術……現在瞧不上的作品,沒準就哪天就拍上天價了!藝術家雖然活在夢想中,但我們還是現實的,例如關注一下這些畫吧。

總結

當我們欣賞或者評價藝術家作品的時候,「美不美」,「好不好」,甚至「像不像」,並不說明什麼,更無關畫的價值。去探求隱藏在變化萬千的現象後面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去除蕪雜、簡化形狀、精簡顏色,專注於藝術本身或者專注於投資價值本身,才是藏家的終結目標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