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為它打賭吃翔,15天回本!大泡沫變大暴利了?

大貓財經 發佈 2021-08-05T16:11:35.121014+00:00

托昔日「亞洲首富」孫正義的福,這個號稱要顛覆各行各業的概念很受追捧,甭管是單車、汽車、辦公還是民宿,甚至連公共廁所都沒能逃脫,無物不可共享。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前幾年,共享經濟是個大風口。


托昔日「亞洲首富」孫正義的福,這個號稱要顛覆各行各業的概念很受追捧,甭管是單車、汽車、辦公還是民宿,甚至連公共廁所都沒能逃脫,無物不可共享。


所以不靠譜的項目多了去了,比如當時有個共享紙巾的項目,其實就是個掃碼出紙的機器。儘管美其名曰急人所急,可實際效果挺差,不光註冊繁瑣、機器反應還慢,碰上個腸胃不好的真挺鬧心,遠不如找保潔大爺實在。


沒折騰幾年的時間,一大票項目基本上死了個遍,暴雷的暴雷、跑路的跑路……


當時最火的共享項目,除了辦公和單車,就是充電寶。


手機用的多,電量實在不給力,所以那幾年不光某寶上充電寶脫銷,連火車站裡都多了不少兜售「一次性充電寶」的奸商,實際上就是幾節串聯的電池外面粘個塑料殼、還有往裡面放沙子湊重量的,既不好用又不安全,很坑。



假貨不能用,但正經貨又死沉,出門帶著挺不方便,所以2016年的時候,有家叫安克的公司弄了個內部創業項目,就是把裝有充電寶的機櫃,投放到長沙的各大商場供付費借用。


這波操作再加上共享概念,立刻就火了。


在當時的投資人和創業者眼裡,共享充電寶身上的光環不少:


● 1、共享充電寶構成主要是機櫃加充電寶,就算是把總成本平攤到單個充電寶上,單個充電寶的成本也遠比單車要低,折舊慢、回本快,怎麼看怎麼是一本萬利;


● 2、更關鍵的是,共享充電寶不像共享單車那樣需要重運營,押金逼著、免密付費著,這東西自己留著還真不太划算,所以大家充完電大多會乖乖歸還,利潤率比共享單車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借著這股東風,不少公司都啟動了「共享充電寶」的項目——


在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平均兩天就冒出一個,賽道項目數量一個月增加了22個,參投機構40家,40天融資12億,當時就這麼誇張。


有的創業者,手裡連產品都沒,拿著一個PPT就敢去融資。你還別不信,還真有幸運兒拿到過真金白銀。


沒業務都能唬人,那有實在成績的公司肯定就更吃香了啊。


2017年5月,做電商的聚美優品花了3億從安克手中收購了街電60%股份,街電的估值也達到了5個億。


這時候,一直懟天懟地的王思聰站出來了,說,「共享充電寶項目要是能成我吃翔,立貼為證。」


這麼賭咒發誓也是夠狠的,這得多不看好這行業啊!



深諳營銷精髓的陳歐也「虛心」得轉發了王思聰的微博——「做不成可以做公益」,後路留得足足的。



這麼多公司拿了大把的錢,那就使勁占地盤吧,怎麼打呢?


燒錢!


競爭上來就是白熱化的,渠道補貼、用戶補貼,一頓補貼下來,沒多久,整個行業的融資數量呈斷崖式下跌,陸陸續續開始有小玩家撐不住的消息傳開,完蛋的公司也出現了。



幾乎在樂電退出的同一時間,倒下的還有PP充電、河馬充電、小寶充電、創電、放電科技和泡泡充電,而曾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和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的Hi電,也被曝出資金鍊斷裂。


當時王思聰那條新聞的下面都是叫好的聲音。


但你要以為這行業從此銷聲匿跡、徹底玩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蝦兵蟹將死了,只是小組淘汰賽,剩下的幾家開始為排名賽展開新一輪的廝殺,贏家通吃這個道理大家都懂,老大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湯就喝湯,餘下的幾家只能瓜分殘餘的份額。


剩下的就都是生命力頑強的精兵悍將,大家打得更狠了:


● 小電科技的背後是騰訊、蘇寧;


● 街電的背後站著聚美優品;


● 怪獸的身後則是小米與高瓴資本;


● 來電的背景是紅點創投中國基金與九合創投。


一圈看下來基本上是秣馬列兵、枕戈待旦了。


首先發起攻擊的是來電,他們很早就申請了一大堆專利,從2016年7月到2017年年初,來電借專利共發起或參與了40多件訴訟,其中最曠日持久的莫過於同街電的互訟,不過雙方各有說法、拉鋸戰打得也很焦灼。


除此之外,對「點位」的爭搶也是十分激烈。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各大商場的旺鋪了,這地方流水多、利潤高,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隨著競爭逐漸激烈,就連土產店、五金店、菸酒店這種都被捲入其中,有店面的地方都有共享充電。


但這麼一來,資金投入就更大了,因為入場的成本遠不止機器成本,不然一個場子2-4個品牌,商家們挪來挪去或者給你放垃圾桶旁邊,豈不是只能吃灰?


為了個好位置,有些品牌在瘋狂鋪點的時候給商家90%的分成,如果再算上支付渠道千分之幾的支付通道費和業務員的提成、機器的成本和損耗,自己就只能不斷虧錢了。


就這麼「貼身搏殺」了很久,這幾個玩家都發現了這個殘酷的事實,似乎完全沒有未來,難道真被王校長言中了?



資本不甘心,創業者不甘心。


怎麼解決呢?


這中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勾兌,也可能只是大家心有靈犀,然後,奇蹟就出現了。


忽然從某一天開始,大家紛紛開始干一個事——漲價!


原本一個小時1塊,現在試了試發現1.5也沒什麼反應,漲到兩塊發現用戶數據也沒下降,但收入翻倍了,於是漲到三塊試試,發現也可以。


再之後就根本收不住了,一小時4塊的有了,在景區、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相對難進駐或維護的區域能收8元,最後有的漲到了10塊……


幾個運營公司的競爭似乎在另一個維度上展開——不同場景的漲價策略,「公司會不斷地對用戶進行價格試探,發現即使從1元/小時漲到5元/小時,消費市場情況也並沒有萎縮,營收反而成倍增長。」


反正幾乎一夜之間,行業的泡沫似乎沒有了,剩下的只是暴利。


這背後有什麼實質性的創新嗎?


一點沒有,還是網際網路屢試不爽的老套路:初期瘋狂融資、瘋狂燒錢,等把用戶教育了,競爭對手燒死了,市場份額可以控制了,那就開始漲價策略,以為可以一直薅羊毛的用戶免不了被割韭菜的命運。


到了最後這個階段,大家才發現,這玩意其實非常能掙錢。


按照市面上不成文的規矩,充電寶進店得先給老闆一筆幾千、上萬的「入場費」,還得從收益中拿出大頭跟店家分成,一般80-90%的收入都會分給渠道,有的好渠道靠給充電寶提供入場位一個月掙個幾萬是沒問題的,占地不到半平米,收的租金可比大多數房子都多。


可就算經過這麼多道「盤剝」,但這還是一門利潤不菲的好買賣——代理商們放到一般的店鋪的機櫃平均五到六個月就能回本,要是機櫃安在人流量大的酒店和旺鋪那就更快了,有多快呢?


有的代理商最快的15天就回本了,剩下的都是純賺,暴利啊。


所以最近幾年不少共享充電寶的代理商也掙了大錢。


那共享充電寶背後的運營公司活得咋樣呢?


現在的市場格局大概是這樣的:總的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次,其中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4家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28.6%、27%、25.1%和15.6%。



他們掙錢嗎?


2018年7月,小電、怪獸、來電都宣布實現盈利;


而有報告分析,聚美的街電2019年營收在30億左右,利潤超過7.2億。



所以你看到了吧,渠道賺錢、代理商掙錢、運營公司掙錢,但這背後,只苦了用戶,他們花的錢是越來越多,像這類的抱怨最近多了起來:



這還只是正常使用價格,如果碰上一點故障,呵呵,那個價格就更驚人了。像這樣的投訴也非常多:




動不動就自動扣款99元,都夠買個新的了。


黑貓投訴上,關於共享充電寶的投訴有4900多條,基本都是收費有問題。


這類事情越來越多,大家對於共享充電寶的質疑也越來越多,但短期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替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