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2020年蒙上了陰影,新冠病毒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兵器領域也無法倖免。這一年,因為疫情影響,世界各國有些兵器列裝放緩,有些兵器研發中斷,有些兵器長期「宅家」,有些兵器推遲退役,有些兵器則現身於抗疫一線。
作為智慧與科技凝結而成的頂級工業產品,兵器一直是人們國防視野中的焦點。所以,從軍事競爭的視角觀察,兵器依然是「霸屏」的常客。年終歲尾,讓我們通過六個關鍵詞,共同回望兵器非同尋常的2020年。
俄羅斯「獵戶座」無人機
成長
無人裝備加速演進
很難想像,外高加索地區爆發的一場局部衝突會引發世界如此強烈的關注。
這場衝突中,亞塞拜然軍隊與亞美尼亞軍隊作戰,運用了大量無人機。從結構簡單的「哈比」、Obiter 1K,到技術先進的「赫爾墨斯」900,再到察打一體的TB-2,無人機擔負了阿軍絕大多數空中偵察和打擊任務,甚至同裝甲部隊展開密切協同,無人機作戰理論和實踐得到進一步豐富。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衝突中的無人機大多數進口自以色列和土耳其等國。這表明,作戰無人機技術正加速「成長」並擴散。
歐洲中空長航時無人機
傳統軍事強國顯然不會坐視自身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衝擊。今年,美國放鬆了對MQ-1「捕食者」、MQ-9「死神」等武裝無人機的出口限制。美空軍完成XQ-58A「女武神」隱身無人機同F-22、F-35戰鬥機的首次半自主伴飛和通信中繼試驗,意在搶奪市場同時繼續保持技術優勢。俄羅斯公開展示了改進型「獵戶座」無人機,實現了該級別察打一體無人機「零的突破」。在無人機領域,歐洲今年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德、法、西、意參與的「歐洲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項目研製合同獲批。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國際軍貿市場將迎來一批高水平無人機,客觀上進一步拉低武裝無人機應用的門檻。
德國「任務大師」無人戰車
快速成長的還有無人戰車。今年,美國陸軍接收了「下一代作戰車輛」概念下的首台輕型無人作戰車輛RCV-L。從敘利亞歸來的俄軍「天王星-9」無人戰車完成升級改造並通過國家驗收試驗。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一口氣推出7款無人戰車概念,這個被稱作「任務大師」的裝備家族,幾乎覆蓋了當今地面作戰和保障力量的所有類型。
無人裝備加速演進,預示著21世紀的第3個十年十分關鍵,智能化戰爭已經不遠、清晰可見。
共識
高超聲速武器迅速發展
今年1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約翰·海頓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們現在正與其他國家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展開激烈競爭。10年前,我們曾站在前沿。」此番言辭折射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發展高超聲速武器已成為各國拼搶激烈的新競技場。
今年,俄軍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加鞏固。傳聞已久的「先鋒」高超聲速洲際飛彈揭開面紗。這枚陳列於彼得大帝戰略火箭軍學院教學樓內的訓練彈,部分證實了該型飛彈在去年底已進入戰鬥部署的消息並非謠言,超過20馬赫的最高速度足以刺破對手精心構築的防空反導網。同樣,「鋯石」高超聲速反艦飛彈也於今年初露崢嶸。俄軍對其進行了密集的多平台試射,海戰規則或將因此而面臨新的改變。
相比之下,世界上最早投入高超聲速技術研究、最早進行高超聲速武器實驗的美國無疑有點「心急」。該國2021財年國防預算申請中,關於高超聲速武器的預算,比前兩個財年明顯增加。在美空軍砍掉「高超聲速常規打擊武器」項目後,美國防部和其三軍目前正在發展的高超聲速武器計劃還剩7個,比高峰時期少了一大半,儘管集中財力突擊,現實情況仍不樂觀。今年,美空軍與DARPA聯合推進的「吸氣式高超聲速武器概念」試驗彈飛行試驗失敗。儘管其陸海軍共用的「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項目成功進行了技術驗證試射,但距離列裝時間尚遠。
在發展高超聲速武器的賽道上,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入。2019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次試射高超聲速技術演示飛行器。印度宣布本國已進入世界上少數掌握高超聲速武器相關技術的國家行列。日韓兩國也首次公開宣布了本國的高超聲速武器發展計劃。
一些國家領跑,一些國家跟進,更多高超聲速武器的出現也許只差時間來證明。
俄羅斯A-235「努多利河」反導系統
對抗
新的領域硝煙漸濃
自上世紀80年代「星球大戰」計劃出台以來,美國的太空軍事化戰略企圖引發外界普遍擔憂。如今,美國的太空軍事化舉動,正使世人這種擔憂日增。
據報導,美太空軍已列裝了可用於阻止對手衛星傳輸的新型地面通信干擾器,並計劃在未來採購更多該型系統,以便隨時攻擊對手的衛星。同時,空軍的太空資產也在陸續移交太空軍。今年,X-37B太空梭和軍事衛星發射均已由後者接手,美國謀求太空霸權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作為回應,今年俄羅斯利用新型反導系統A-235「努多利河」進行了反衛星試驗,充分展示了維護本國太空利益的決心與實力。
日本也在今年成立了太空部隊——「宇宙作戰隊」。儘管日本堅稱此舉屬於防禦性質,但不久後美日太空部隊簽署的空間情報共享協議暴露了其部分意圖。
極地也是當今大國軍事競爭的「戰略新高地」。今年,俄羅斯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首船「北極」號服役,這型破冰船能應對厚達3米的冰層,將進一步提升俄在北極地區的行動能力。火力打擊方面,「匕首」高超聲速飛彈將進入俄北方艦隊擔任戰鬥值班任務,改進型「鎧甲」-SA防空系統完成在北極試射,顯示出俄在該地區的軍事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這方面,美國不甘示弱。今年,美國政府發布了《維護美國在北極和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備忘錄》,要求對核動力破冰船相關問題進行論證。或許是為了「應景」,還派遣美海岸警衛隊唯一的現役破冰船「希利」號前往北極。結果,該船途中發生火災被迫取消部署。
目前,美國第二艘重型破冰船的建造經費已經列入預算。加拿大海岸警衛隊的新型極地破冰船也在今年簽署建造合同。但上述規劃和計劃,並不能抵消俄羅斯當前在極地的現實力量優勢。
義大利「的里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
多元
航母形象悄然改變
每當提起航母,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10萬噸級的航母率領龐大艦隊縱橫四海的畫面。從今年開始,這一畫面開始悄然改變。
美國國防部拋出「作戰力量2045」計劃,用6萬噸級中型航母替代部分10萬噸級重型航母的構想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因燒傷而退役的事件讓該計劃顯得迫在眉睫。雖然美國會的態度依然不明朗,但這已經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尼米茲級和福特級航母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當然,不只美國這麼想。今年,日韓兩國基於各自兩棲艦艇改造的航母均已進入施工階段。義大利海軍「的里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進行了F-35B戰機起降試驗,「航母俱樂部」的門檻已降至3萬噸級。日本新型萬噸級驅逐艦摩耶級首艦「摩耶」號已於年初服役,二號艦「羽黑」號和新型潛艇大鯨級首艇先後下水。日本海上自衛隊正越來越表現出對更強航母編隊的覬覦。
老牌軍事強國也在創新航母設計。今年,法國宣布開工建造新一代航母,排水量約7萬噸,有傳言將採取雙艦島、平甲板設計;雙艦島設計的「版權方」英國皇家海軍,列裝了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新航母繼承了「姐姐」服役即漏水的毛病,這多少讓其體驗到了船舶製造領域「物是人非」的感覺。儘管如此,美、英兩國今年還是決定進行航母互換性驗證,美海軍的F-35B戰機在「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上完成了起降試驗。
對航母情有獨鐘的印度,依然「鍾情」於傳統航母的設計。今年,已經建造了21年的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通過系泊試驗驗收。可是,一張試驗現場照卻讓這次系泊試驗「減色」不少——「維克蘭特」號的上層建築和艦載設備腳手架尚未拆除。按說,這不該是系泊試驗的應有場景。
俄羅斯「亞爾斯」洲際飛彈
分歧
下代戰機定義不一
下一代空戰平台是什麼樣?今年,不同國家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不同回答。
美空軍宣布「下一代空中主宰」全尺寸演示驗證機開始試飛,其外形仍是一個謎。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突襲者」原型機製造已近尾聲,相關方還展示了效果圖,它與「前任」B-2轟炸機在細節上有著諸多差異。美海軍也開始制訂下一代戰鬥機路線圖。
在五代機時代落後的歐洲,選擇了跨越式發展。法、德、西空軍簽署了「未來作戰航空系統」協議,聯手打造六代機。歐洲六代機的定義更傾向於體系概念,即以五代半戰機為核心,建立一套涵蓋情報預警分析、戰場態勢感知、目標自主篩選、毀傷效能評估等支援平台的高度智能化的空中打擊體系。
不同於美歐,俄羅斯對下一代戰機核心指標的理解可能是無人化。傳聞已久的下一代轟炸機PAK-DA原型機開工。同時,俄還在研發蘇-57戰鬥機的新發動機,穩紮穩打增強現役五代機的作戰能力。
當然,絕大多數國家沒法像上述軍事強國那樣「任性」,五代半戰機、五代機或者准五代機是他們下一代作戰平台的選擇。
韓國下一代戰鬥機KF-X即將完工,雖然隱身性能有缺陷,但也可藉此躋身世界上少數實現五代機國產化的國家之列;土耳其宣布與俄羅斯合作研製國產五代機TF-X;印度也宣布開始研發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和中型五代機,只是其走下圖紙成為現實,尚需時日。
下一代空戰平台不能缺少旋翼機。今年,美海軍用V-22「魚鷹」側轉旋翼機代替C-2「灰狗」擔任艦載運輸任務。美陸軍下一代空中作戰平台的兩款候選機型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V-280「英勇」傾轉旋翼機進入軍方試飛環節,競爭對手SB-1「挑戰者」共軸複合推進直升機創造了新的速度記錄,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關於下一代空戰平台,共識不少,但分歧更多。可以肯定的是:戰機跨代不會一蹴而就,多代戰機並存仍將是未來空天戰場的常態。
變局
核武部署動作頻頻
核武器距離上一次實戰已經過去75年。長期以來,核武器更像是一枚標識國家實力的戰略符號和平衡國際關係的戰略砝碼,關於其實用性與威懾性的爭論不絕於耳。今年以來,相關爭論隨著美國的「越軌」更趨於激烈。
年初,時任美國防部副部長約翰·魯德證實,低當量核武器W76-2已在其海軍核潛艇完成部署。這枚只有5000噸TNT爆炸當量的戰術核武器和美空軍正在發展的B61-12核彈頭一樣,都是近年來美軍核力量發展的重點。後者在今年多次由美空軍F-35A戰機攜帶完成投彈試驗,美空軍還計劃將其配備到B-1B和未來的B-21戰機上。
美軍稱新型低當量核武器是「清潔核彈」,只會用於實施「有限核戰爭」,但這些都不過是美國掩蓋其霸權心態和戰略焦慮的虛偽說辭。事實上,彈頭越小,威脅越大,不僅發射平台變多,而且防空反導系統無法準確識別,極易造成戰略誤判,後果不堪設想。
在積極宣揚「有限核戰爭」概念同時,美國也在抓緊準備應對核戰爭。今年,美國防部宣布,美軍正在打造新一代陸基洲際彈道飛彈「陸基戰略威懾」,其將於2030年之前替換已服役半個世紀的「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美空軍則對「末日飛機」E-4B空中指揮機進行升級,並將兩架KC-135R加油機改裝為WC-135R偵察機,進一步強化應對核戰爭的能力。
今年以來,因美俄雙方多輪談判無果,原本能夠限制美國在「核」路上狂奔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無法續簽,俄羅斯只好以武止戈。今年,被稱作「地表最強」的「亞爾斯」洲際飛彈進入戰鬥值班,作戰性能領先「民兵」洲際彈道飛彈好幾個「身位」。955型北風之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4枚齊射「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展示了俄軍可靠的核反擊能力。美媒甚至感嘆:「這是文明終結的預演。」
今年,法國海軍凱旋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勒梅雷爾」號成功試射新一代M51洲際彈道飛彈,再次確認了其為有核國家的地位。希望得到認可的,還有印度。今年該國再次成功試射「烈火-5」洲際彈道飛彈,但成功的「成色」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儘管各國動作頻頻, 但世界各國應當都知道,遊走於政治與軍事天平上的核武器究竟意味著什麼。「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等待眾生的只能是人間煉獄。
(作者:楊王詩劍供圖:鄧傑文)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