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則名為"近視一族不要從早到晚戴眼鏡"的話題衝上了熱搜,一瞬間便引起了5萬人的轉發以及2.8萬的討論量。
由此可見,近視相關問題在我國的關注量之高,那麼近視患者到底需不需要一整天都戴著眼鏡呢?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眼睛是如何完成看遠看近的轉換的:
先用大家比較熟悉的相機來做個類比,大家都知道相機如果需要遠近來拍照的話,是通過改變鏡頭長度的伸縮來實現的,但是我們的眼睛沒有伸縮功能,又靠什麼來調節清晰看遠看近呢?
這就要說到我們眼球的自動調節功能了,正常人的眼睛眼球的前後徑較短,幾萬年進化的結果更適合看遠,非常輕鬆的就可以看清楚遠方的物體。但是,看近的時候因為物距小眼內的像距大,視網膜的像就不清楚了,為了看清楚就必須引起眼球的自我調節。
調節的過程是睫狀肌收縮,晶狀體變凸來增加屈光力。在物距不變的情況下,使得像距變小,成像的焦點就自然的落到了視網膜上,我們也就看清楚了物體。這種根據物距的大小來改變調節的力量,我們就稱為自動調節,也是正常人的眼睛在看遠看近的過程中眼睛發生的變化。
那麼這個過程與近視的聯繫在哪裡?
人之所以近視,就是因為自動調節靜止時,從遠處來的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提前在視網膜前聚焦成像,從而導致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這大多是因為眼的屈光系統折射力較強或眼軸過長而形成的。
而近視患者在看不清時,會迫使眼球加大調節力度,眼壓上升眼外肌收縮,容易導致眼軸變長,近視加深;而且不戴眼鏡看書寫字,勢必離書本、桌面很近,更易加深近視。
因此近視者戴眼鏡主要就是為了獲取清晰視力,其原理是:在近視的眼睛前面加一片凹透鏡,將外面的平行光線先發散,再傳入眼球,矯正了過度匯聚的光線,使得光線經過晶狀體後能夠被匯聚到視網膜上,於是人就感覺看清楚了。
那麼為什麼不能從早到晚都戴呢?
在熱搜報導放出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是這樣表示的:我們能看清近處和遠處是需要一個叫做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如果摘掉眼鏡能夠看清楚的話,睫狀肌的收縮會更放鬆一些。
因為對於近視患者而言,戴上眼鏡去看近處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度數會增加,所以對於近視患者,在看手機或近處的東西時可摘掉眼鏡去看。
尤其是對於眼球還在發育兒童而言,一旦發生近視,度數會不斷進展,很多家長卻因為戴上了眼鏡就再也摘不掉了的輿論,就不讓孩子在該戴眼鏡的時候即使戴上眼鏡,反而讓看東西不清晰影響小朋友的學習和生活,並且對大腦的視覺發育造成影響形成弱視隱患,再則由於視疲勞加重而近視度數飛升。
因此,近視後科學配鏡是必須的,並且我們要豎以一個重防輕治的觀念,千萬別等,等成年做手術,等緩緩視力自己會自愈,不瞞大家說就算是做了手術近視也不能痊癒,想要它自愈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當我們驗光發現近視超過了200度時,就必須要戴眼鏡了,若不佩戴眼鏡,視物會受到不小的影響,近視的度數還會很快的上漲;若視力還沒有超過200度,看具體視物的情況,可以遵從專業人士的意見,選擇是否佩戴眼鏡;若近視的度數沒有超過100度,有假性近視的嫌疑,不用操之過急直接配鏡,先去有專業眼科醫療機構確診到底是不是近視,不是的話平常多注意保護好眼睛,避免長時間近距離地盯著東西看,不要讓眼睛太過於疲勞,這樣視力慢慢的會恢復到正常的情況。
(整理資料不易,請勿在未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擅自轉載,謝謝閱讀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