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 | 首次在隨機臨床試驗中證實:質子放療相比常規放療毒性顯著降低

醫脈通腫瘤科 發佈 2020-08-05T04:55:18+00:00

參考文獻: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Proton Beam Therapy Versu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8, no. 14 1569-1579.

導讀

放療是腫瘤傳統治療的三駕馬車之一,在腫瘤治療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以質子放療(PBT)為代表的粒子放療已經成功的應用於癌症治療。與傳統的光子線不同,粒子線可以形成能量布拉格峰,在對腫瘤進行集中爆破的同時,減少對健康組織的傷害。然而由於質子放療減少毒性的支持性證據大多源於各種觀察性和回顧性研究,缺乏與傳統放療比較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證據,因而對質子治療的臨床優勢很難下結論。

近日,《臨床腫瘤學雜誌》(JCO)發表了一項由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領銜的IIB期隨機對照研究,針對107例食管癌患者的試驗數據顯示,與常規放療相比,質子放療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總毒性負荷(TTB)。

研究方法

這項IIB期臨床試驗將患者隨機分配至PBT或調強放療(IMRT,50.4 Gy),根據組織學,可切除性,誘導化療和分期進行分層。主要終點為TTB和無進展生存期(PFS)。TTB是11種不同不良事件(AE)的綜合評分,包括手術患者常見的AE以及術後併發症(POC),量化了患者治療後1年內發生AE的嚴重程度。

研究結果

該研究共入組145例患者(IMRT 72例,PBT 73例),107例患者可評估療效(IMRT 61例,PBT 46 例)。中位隨訪時間為44.1個月。51例患者(IMRT 30例,PBT 21例)接受了食管切除術;80%的患者接受了被動散射PBT。

研究結果顯示,IMRT組TTB是PBT組的2.3倍(39.9 vs 17.4) ,在術後併發症方面,IMBT組的POC評分是PBT組的7.6倍 (19.1 vs 2.5)。

圖1 TTB(A 按照手術狀態 B按照AE嚴重程度)

最常見的AE是胸腔積液(IMRT 24例 vs 質子放療13例)。最常見的術後併發症是房顫(IMRT 7例 vs質子放療2例)。

在療效方面,兩組3年PFS率相似(50.8% vs 51.2%),總生存(OS)率也相同(44.5% vs 44.5%)。

圖2 PFS和OS

研究結論

對於局部晚期食管癌,與IMRT相比,PBT降低了AE的風險和嚴重程度,同時保持了相似的PFS。

討論

自1954年質子治療首次應用於臨床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放射物理學的進步,質子放療技術在國際上迅猛發展。根據國際粒子線治療協同組織(PTCOG)統計,截至2019年9月,全世界的質子治療中心已經超過70家。

傳統放射治療通過多個射線束將輻射傳遞到人體,射線的能量是逐漸衰減的,有效到達患處的能量有限。而質子束具有「布拉格峰」的特性,其能量的釋放可在人體深部的某一點達到最大值。這一特性可使其在病變的特定部位釋放出最大能量,更好地保護了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與常規光子放療相比,儘管質子放療在理論上具有放射物理學和生物學兩方面的優勢,但這些理論優勢能否轉化為臨床獲益,缺乏高質量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據支持。

這項比較傳統放療和質子放療在食管癌中療效和毒性反應的頭對頭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實了質子放療較常規放療可顯著降低TTB,同時兩組患者的OS和PFS相當。基於此項臨床研究結果,目前該研究組正在開展一項前瞻性臨床Ⅲ期研究(NRG-GI006),比較質子放療和光子放療的療效和毒副反應差異,這將為食管癌質子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參考文獻:

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Proton Beam Therapy Versu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8, no. 14 (May 10, 2020) 1569-157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