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瑞克與莫蒂》背後蘊含的「哲學」道理

地瓜娛評 發佈 2020-06-15T12:50:51+00:00

《瑞克和莫蒂》是一部深受大家喜歡的冷門、高分、小眾的腦洞劇。《瑞克和莫蒂》不僅闡釋了荒誕主義、虛無主義及存在主義,也將「孤獨」貫穿在其中。

《瑞克和莫蒂》是一部深受大家喜歡的冷門、高分、小眾的腦洞劇。

在這部動畫中,有很多隱喻或諷刺現實的情節,既大膽又富有戲劇性,而恰恰正是這些大膽的劇情讓這部動畫被觀眾稱為「神作」。

在這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情節背後,還蘊含著很多哲學道理


《瑞克和莫蒂》不僅闡釋了荒誕主義虛無主義存在主義,也將「孤獨」貫穿在其中。

荒誕主義

「荒誕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DC漫畫《致命玩笑》中,阿卡姆著名的天才小丑說過這樣一個笑話:

兩個精神病患者決定從瘋人院逃跑。一天晚上,他們爬上屋頂,只需輕輕一跳就能獲得自由。

第一個瘋子跳了出來,第二個瘋子不敢跳,害怕掉下去,於是第一個瘋子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說:「我有手電筒,我會用它來照亮屋頂之間的縫隙,你可以沿著光走。」

第二個瘋子喊道:「你以為我是瘋子嗎?」我走到一半的時候你就會把手電筒關掉。」

說完,小丑和蝙蝠俠大笑起來。

當一個人用理性觀察世界時,必然會遇到世界非理性的一面。當你的知識、經驗和邏輯都無法解釋非理性時,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就會產生矛盾,因此也就變得荒謬。

在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被眾神懲罰,要將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當巨石到達山頂時,它便會滾到原來的地方,無論西西弗斯把巨石推上去多少次,都毫無意義。

理性的本質是賦予事物意義,當一件事超出了你的理解,我們就不能再賦予它意義,它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雖然,西西弗斯推石頭是沒有意義的,但他接受了其中的無意義,仍然每天推石頭,這種行為就是「荒誕」。

法國哲學家加繆對神話中的寓言進行了擴展、組織和思考,最終將其寫成了西西弗斯的神話,系統地將「荒謬」這一純粹的概念轉化為一種哲學觀點,因此,「荒誕主義」誕生了。

荒誕主義的核心就是無意義的,世界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每個人都是一個小齒輪,機器不停的運轉,齒輪就要跟著不斷的轉動。

但是,沒有人知道這台機器為什麼要運行,什麼時候啟動,什麼時候停止,所以,世界的本質是沒有意義的

正如瑞克創造的微宇宙一樣,每個存在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信仰,然而,總的來說,他們生命中唯一的功能就是瑞克飛船上的一塊電池,一個幾乎沒有意義,隨時都可以更換的電池。

莫蒂說:「沒有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沒有人是屬於哪裡,每個人都要死。」

作為一個天才,瑞克深知,對他來說甚至可以永生,即使死亡都是毫無意義的,他可以自由穿梭在平行宇宙中,早就明白了一切皆有可能。

瑞克知道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早已有別的瑞克說過、做過,他的言行毫無意義

西西弗斯知道推那塊大石頭毫無意義,但他仍然每天推它。加繆認為這種行為是西西弗斯對神的反抗,雖然荒謬,但這這不可不謂之為英雄。

事實上,瑞克身邊的家人已經更換過很多次。從某種意義上說,瑞克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但即使他明白這一點,他仍然選擇愛他的家人。

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最後瑞克仍然沒有放棄反抗,儘管這是毫無意義且荒謬的。

在荒謬的背後是一個尚未與世界妥協的天才。


存在主義、虛無主義

瑞克在無聊時,發明了一個專門運送黃油的機器人,黃油君很不解地看著自己問瑞克:「What my purpose?」(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瑞克不以為然地告訴他,你就是為了遞黃油,「有趣」的是,黃油君最終還是無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並飽受焦慮和抑鬱的折磨。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當莎士比亞在寫下《哈姆雷特》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句話會成為千古名句。

詩歌是每一種語言中最難翻譯的部分,「to be or not to be」這句由最簡單的英語單詞組成的短句,卻引發了每一個人的思考。

除了官方翻譯的「生存還是毀滅」之外,還可以翻譯為「維持現狀或改變現狀」、「生存或死亡」、「做或不做」

也可以翻譯為「存在還是虛無」,即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

奇怪的是,當談到西方現代哲學的這兩種觀點時,首先映入腦海的是中國的太極圖。存在與空虛本是一對孿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之間又有著對立的辯證關係

這與中國太極的陰陽思想是一致的,從古人創造出太極陰陽圖,到莎翁寫下蘊含哲理的語句,再到現代西方哲學。

時間的流失正以飛快的速度向前推進,但人類探索世界本質的願望是永恆的。由此可見,在追求意義的基礎上產生的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直到近代才出現

但是,對存在和虛無兩者的思考,可能從第一個直立人仰望星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與字面上的理解不同,這兩個定義並不是完全對立的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原本根源相同,都基於世界是非理性的觀念而展開的思考。

這個世界是非理性的,人們不能通過自己的理性來理解世界。因此,只有寄情於自我意識或是神佛這種更高的力量。

通過對世界本質的自我理解來確立自我的存在或世界的存在,稱為存在主義。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這樣斷言:

「所有存在主義者的共同基本原則是存在先於本質。」

眾所周知,「我思故我在」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的區別在於對「非理性世界」的態度

存在主義為我們創造或發現了一種「意義」,而虛無主義只是完全否定了一切意義,甚至「意義」本身的概念,世界的真理並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通過人類的理性發現。

對於真正的虛無主義者來說,一切尋求真理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荒謬之處在於,他們認為這種思考「虛無」的行為,廣義上也屬於尋求真理。

尼采將虛無主義定義為:

「它使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變得毫無意義、目標、可理解的真理和本質價值。」

瑞克,作為劇中的一個角色,打破了第四堵牆,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劇中,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他好像身處於監牢之中。

但是,除了他以外,裡面的每個人都不知道監獄的存在,他只能透過鐵網看現實的世界,但卻無法逃離。

瑞克的痛苦無法訴說,無處訴說,無人能訴說,無所不能的他卻無法創造自己的價值,他絕望且孤獨。

一切抵抗都是徒勞的,一切探索都是徒勞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瑞克的角色本質上是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瑞克徹底理解了世界無法改變的非理性。

在瘋狂的娛樂和刺激的冒險放縱下,瑞克完全放下了人際關係和道德法則的約束,即使把所有的平行宇宙中的自己都殺死,心裡也不會產生一絲波瀾。

將我行我素的思想發展到了極端,除了他,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眾生皆虛,唯我獨實

瑞克把自我的存在放在世界的本質之前,來抵抗沉重的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看,瑞克角色的本質又是存在主義的。

因為存在和虛無本是同根生,瑞克兼具的這兩個屬性可能是他所有矛盾的根源。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或默默忍受暴虐的毒箭,或站起來反抗世界的苦難,並通過鬥爭將其掃除。

你覺得,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孤獨是什麼?

無敵的瑞克唯一的敵人就是生活本身,他是孤獨的,他把「我感到痛苦」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那麼,孤獨是什麼?

理性的人會說:「孤獨是一種社會進化的情感,它驅使你更積極地融入社會。」

孤獨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認知與普世價值的差異,是獨特性與共同性的失衡。

當你的思維方式與正常人產生了很大的出入,而你在生活中也找不到與你相似的人時,你就會感到孤獨。

當你的共情能力不能成功地將你融入集體的悲傷、歡樂、興奮、憤怒時,你就會感到孤獨。

小說家卡夫卡的私生活非常混亂,他的女朋友幾乎是不斷更換的。他有過兩次訂婚,但都逃脫了,並選擇了孤獨地度過餘生。

孤獨是他生活中苦難的主要來源,就像一個黑洞要吞噬他的一切,他拚命想要逃離和擺脫,但現實的引力太沉重。

他或許在離世前都不明白,在他拚命想要逃離黑洞的同時,他也被黑洞的景色迷住了。

孤獨對他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讓他在痛苦的時候擁有非凡的創造力。

在某種程度上,孤獨是他靈感的來源。他害怕寂寞,也害怕失去寂寞。

就像瑞克無法擺脫這個詛咒一樣,他也像卡夫卡一樣,沉迷於混亂的私人生活和無盡的娛樂之中。

他無法接受平淡乏味的生活,不得不開始一次又一次的冒險。

正是因為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找不到與他人的相似之處,也不想假裝與他人相同。

他害怕孤獨,也害怕失去孤獨,他甚至不敢正視自己。

有人說,天才最痛苦的事情是上帝賦予了他超越常人的能力但他並沒有剝奪他和常人一樣的情感

即使瑞克能把黑洞變成恆星,他也無法挽救他的婚姻。雖然他幾乎全知全能,他可以隨意穿梭於平行宇宙中,但卻無法消除自己的孤獨

即使在無數的瑞克中,他仍然是最瑞克的瑞克,最獨特的瑞克,也意味著他是最孤獨的瑞克。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了生活的真諦之後,我仍然熱愛它。」

毫無疑問,瑞克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生活的真諦。也許他對生活的態度遠談不上熱愛,但他在迷茫過後仍然選擇堅定的活著。

他可能不善於表達,但他從不放棄對家人的愛,瑞克不是,而是一個真實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間因為自己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而或多或少有些沮喪。即使是像瑞克這樣的天才,他也在否定探索。這是生命中一個永恆的命題,也有著無限的大的魅力


《瑞克和莫蒂》充滿了對人性和社會哲學的思考,同時,又對愛和孤獨描繪的動人心弦,它傳達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和對宇宙的思考

用荒誕主義來反映科學無法觸及的人性角落,又借用科學家的荒誕來反映出了人性的現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