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相術》導演張濤:顧及觀眾眼睛,更顧及觀眾內心

網娛觀察官 發佈 2020-06-28T13:34:09+00:00

當下,由張濤導演,造夢師影業、七娛樂影業出品,悅聖影業、泰境影視聯合出品,如娛文化、七娛世紀全案營銷,七娛世紀獨家發行的電影《奇門相術》正在愛奇藝熱映。

「勸君修心遠邪念,一時妄語起驚瀾。萬物修行皆不易,一場相識一場緣。」

彭禺厶扮演的神秘相士,帶領觀眾在不同年代間飽覽民間奇聞,勸人向善,諸惡莫作。這個故事便有了爆款潛質。


當下,由張濤導演,造夢師影業、七娛樂影業出品,悅聖影業、泰境影視聯合出品,如娛文化、七娛世紀全案營銷,七娛世紀獨家發行的電影《奇門相術》正在愛奇藝熱映。從映前開始,影片熱度就倍數發酵——抖音話題播放量超1.4億,上映前24小時預約量暴漲40萬,打破愛奇藝網絡電影日預約增長紀錄。不僅連日位居愛奇藝熱搜總榜第一,《奇門相術》在愛奇藝電影熱搜榜移動端、PC端、Pad端也齊齊位列榜首。


同時,作為端午檔最熱電影,影片首日力奪261萬票房,創愛奇藝2019—2020年度首日歷史最高紀錄。愛奇藝熱度峰值高達6198,愛奇藝電影熱播榜、飆升榜等四榜均位列第一。上線9小時抖音話題播放量超4億,上線首日,總點讚量破900萬。影片各項數據口碑一路飄紅,給6月低迷的網絡電影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世間奇聞異錄,盡在《奇門相術》,既有視覺奇觀,又有人心向背。影片分為「地生」「天道」「人心」三個篇章,通過三段式結構的三個不同故事,「萬物有靈,拒絕殺生」、「熊孩子糟蹋糧食」、「因妒忌生仇恨」的不同主題透析人性的不同側面。浪漫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相得益彰,從而引導觀眾向善、傳遞積極健康的正能量,直指人心善惡,表達深刻。

儘管影片故事發生在古代和民國,但卻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正如從《民間奇異志》到《奇門相術》一脈相承的原創故事和東方式表達,這是導演張濤的創作自覺和表達野心。


「不是卡司,他對我來說就是演員」

《陰陽先生》《道士出山》,加上《奇門相術》,三段式的故事結構似乎是張濤偏愛且熟稔的表達方式。

《奇門相術》以主線人物相士陰十三為依託,把發生在唐朝、明朝和民國間的三個故事有機串聯,形成一個統一又富於個性的完整表達鏈條。

故事最開始的契機源於張濤在公園目睹一次「浪費糧食」的生活日常。一位媽媽拿著點心餵孩子,孩子不由分說將點心掀翻在地,媽媽只無奈拾起,點心悉數進了垃圾桶。這引發了張濤的沉默和思考。作為80後,他是從小在姥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傳統價值觀薰陶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時代當下,都市人這種對待糧食的態度給他不小衝擊。

於是很快有了影片第二個故事的雛形:員外家的孩子「逆天而行」肆意拔村民秧苗,父母不加管教反倒助紂為虐,最終引發天怒,自食惡果。


「浪費糧食」的主題之外,張濤又援引一個真實發生的法制案例——一名小女孩因妒忌弟弟過於受寵而心生仇恨。他將其作為《奇門相術》發生在民國時的第三個故事。這個故事中有著巨大的人性張力和價值探討空間。「人心叵測,『鬼』由心生,心入了魔,人就成了『鬼』。」這也是影片中張濤個人最情有獨鐘的一個故事。

再加上小時候姥姥反覆講的關於「大蜈蚣」的傳說,張濤將其創作成影片中第一個村民殺生自生禍端的事件。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各有表達,融會貫通組合成《奇門相術》巨大的價值探討空間。


有真實故事和感同身受的親身經歷打底,劇本很順暢得以完成。《奇門相術》創新性以「說書人」的角色串起三個故事,主角參與影片敘事,同時又須用真誠的表演帶領觀眾入戲,完成作品初心,這個「沉浸」又有某種「抽離感」的角色,演技上的要求和難度不小。

張濤導演(右二)給彭禺厶講戲


張濤找來與自己已有數度合作的彭禺厶扮演神秘相士陰十三。

「不是卡司,他對我來說就是演員。」這無疑是來自導演的莫大肯定。


張濤介紹,《奇門相術》中很少有網絡電影慣常的搞笑風演繹和套路性動作,很多場次都需要靠走心文戲來支撐表達和創作,而彭禺厶經過多部作品的錘鍊和磨礪,在表演上對於情緒的理解和轉換都做得很到位。

「以作品說話,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彭禺厶完全可以駕馭更多除奇幻片之外的一些電影題材。」


顧及觀眾眼睛,

更顧及觀眾內心

原創故事,東方式表達。人類自己就是罪魁禍首,禍從己出、嫉妒生恨、忌殺生、禁揮霍-----影片處處充滿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教化符號。

見慣了世面上動輒大IP續寫、公版人物IP的無止境翻拍,「從來如此,便對嗎?」張濤更傾向帶給市場和觀眾一些創新元素和新內容的沉澱。他自認,做「原創」本就是電影創作者的本分和職責,「甚至都稱不上是優點」。

在張濤看來,網絡電影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已部分改善了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形象,但進步更多來自於製作水準等工業上的提升,故事內容上的邁步和跨越成績屈指可數。「我們不能再去消耗已有的市場存量,而更應該做一些內容突破和發展創新。」


市場風向也正驗證著這種觀點。當前,網絡電影觀眾早已不再滿足簡單粗暴的感官刺激,而越來越傾向沉下心來好好欣賞一部電影。強視覺衝擊力之外,價值表達和引導愈發重要。這正是網絡電影發展六七年所缺少和珍視的部分。

「我們不能只一味顧及觀眾的眼睛,更要顧及觀眾的內心。」張濤早已篤定。


《奇門相術》上線後,觀眾被調動大面積的思考和討論——影片中,「究竟是人心在作怪還是真有陰陽眼?」這是張濤樂於見到的結果。

影片回歸中國傳統價值觀中接地氣的思想傳承,倡導不殺生、不嫉妒、不具邪行貪慾等人生修為,深度帶給觀眾反思和念想,離場感很足。


「比如扶老奶奶過馬路,連小孩都知道應該要去做的事情,現在卻成為一個需要討論的社會話題,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性的退步?」張濤舉一反三追問到。

也許,陽光和陰影是一對雙胞胎,只有真正從陰影中走出來,才能看見更多陽光。創作者只有讓觀眾正視人性中的不堪,看到它帶來的暴戾和殘忍,才能更好宣揚人性中的真善美。世界也因此變得更美好。


張濤導演(中)在片場


遠不滿足於熱鬧、懸浮的爽文套路和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奇門相術》真正帶有表達野心闖入網絡電影領域。張濤介紹,所以影片也沒有所謂前6分鐘和密集high點的布局,就是按照劇本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呈現故事,依靠故事本身的內在戲劇張力,注重懸念的設計和懸疑感的打造。


商業和文藝的一種共存

專注人性探路和價值表達,但《奇門相術》也自有其「商業」的一面。

魯班機關術、蜈蚣群、巨型蜈蚣、花妖等奇門圖鑑,賦予影片在故事之外的「好看賣相」。另外,影片第一個故事主打奇幻概念,第二個故事走懸疑類路線,而第三個故事呈現出當前市場上少有的驚悚類影片氣質。

張濤告訴網娛觀察,他在劇本創作時就會自然而然考慮到這些商業元素的編排和運作,包括觀眾的接納點、市場的成熟度,潛意識裡已經將其作為創作自覺和「條件反射」了。


吸引導演往下創作的,當然還有引發人性思考的部分。在他最喜歡的第三個故事裡,小女孩的心路歷程經歷了從天真變成悲傷,從悲傷到憤怒,從憤怒又變成了仇恨,從仇恨到沾沾自喜的炫耀,直到最後撒出了彌天大謊。

「第三個故事沒有特效,沒有動作場面,就靠文戲去鋪墊懸疑和驚悚感,讓觀眾隨著我們設置好的每個環節走,代入小女孩的心理,去體會她所經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跟著彭禺厶的客觀角度,用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些事情的發生和變化。」張濤細細闡述。

他繼而表示,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性的文化影像作品,創作者更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人性回歸和正能量思想,讓觀眾洞悉。

「就比如從一個陰暗面中透出一個針孔,讓觀眾通過小針孔看外面陽光的大世界,針孔背面就是深淵。《奇門相術》包含了陰影與光明的一體兩面。它也是商業和文藝的一種共存。」


作為屢次在網絡電影領域創造票房奇蹟的導演,張濤對於《奇門相術》的預期分帳卻沒有太多設想。他的滿足感來自於劇本完成時自己的認可度,其次是影片在劇本基礎上的完成度,再就是站內觀眾的彈幕和評價。


發展六年,網絡電影如何續航?也許,勢必要有人做出更新內容邁出第一步,改變大眾對產品品類的認知,從而慢慢趟出一條更寬闊的路,讓觀眾知道網絡電影還有很多其他的類型片可以拍得很好,這些內容也會越來越多。

事實上,《奇門相術》是張濤導演在兩年半以前所拍攝製作的作品,影片不僅前瞻性地預判到2—3年後的市場,至今仍能取得如此堅挺的成績,也深深值得當下的內容創作者反思。


「所以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去讓觀眾改變對網絡電影的看法,而不是一邊叫嚷著要改變,一邊繼續原地踏步。」張濤誠懇滿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