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憂國憂民一鬥士

景象常新 發佈 2020-01-29T06:20:19+00:00

帶兵滅吳,著作等身,能文能武,明代以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供奉的杜預,是杜甫和杜牧共同遠祖、杜甫的偶像。


杜甫出身歷代「奉儒守官」的名門望族。帶兵滅吳,著作等身,能文能武,明代以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供奉的杜預,是杜甫和杜牧共同遠祖、杜甫的偶像。杜甫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近體詩奠基人、「初唐四傑」之一,所以杜甫有詩句「詩是吾家事」。杜甫母親早逝,由姑母帶大,瘟疫流行時,姑母犧牲兒子救了他,為他打下捨己為人的人生基調。杜甫曾經短暫為朝廷諫官,忠於妻子,力阻同僚公餘去煙花柳巷,因此被孤立被誹謗。期間杜甫還曾替人向皇帝討公道,為皇帝不喜。這是出於儒家的正直、擔當,重義輕利。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抱負與他詩歌的憂國憂民一脈相通。他那麼窮,卻同情一個到他舊居堂前打棗的老婦,曾專門寫詩勸入住親戚不要妨礙那老婦打棗,理由是那老婦「無食無兒」。他茅屋為秋風所破,卻甘願自己一家獨自凍死,只要有「廣廈千萬間」供「寒士」居住,簡直早期共產黨員一個!杜甫與窮人與少數民族相處融洽,有酒同喝,一個少數民族漢子還曾幫他把山水引入水缸。杜甫經常和窮人一道去官倉擠降價陳米,還獨自到山裡撿猴子食物橡實,挖中藥黃獨供家人充飢,還開荒種地,但曾經剛到手四十畝果園轉手就送給新結識的朋友。最後的日子,杜甫病倒在船上,還「伏枕」寫下一生最重要的詩中最後一首。最後,由於洪水圍困,一家人五六天粒米未進,有人送食物,據說杜甫吃得太多脹死,簡直悲慘到滑稽!杜甫死後無錢安葬,直到他孫子才有錢讓他入土為安。這麼窮苦猶如貧下中農,但奉獻給人類的,是無價的文化珍寶!並且,杜甫寫詩,既不為利也不為名,不是為了及時得到承認,他生前只是比較出色的普通詩人,他的博大精深的詩藝是在白居易時代和蘇東坡時代和以後的歷朝歷代才得到比較充分的認識。杜甫生命至上的人文主義思想和人類只有和大自然身心契合才能生活愉悅的綠色理念,先進到今天!可見杜甫的甘於窮困悲慘是人格大小境界高低的問題,不是什麼情商高低患得患失的問題。杜甫遭受人類中最少數人遭受的悲慘,他的身世為人和詩歌卻體現的是正直、善良、友愛、親情、忠誠、同情、犧牲、奉獻……等超越國界的人類價值。民族聖人不是那麼好做,中國人對於自己詩聖的認識不要貽笑歪果仁!特提醒某些搞笑杜甫的人,不要以~之腹……。不過呢,魯迅早就嘆息過,人和人的心不能相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