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骨小鮮肉輪番上陣,流水的演員,30年不變的回憶和鄉愁

史塔克電影 發佈 2020-01-23T07:53:50+00:00

根據春晚總導演楊東升的介紹,這次的春晚陣容會非常的「新」,在小品演員中,大約有百分之六七十都為新人。不僅有國寶級的老一輩藝術家、中年實力派演員,還有當下廣受歡迎的年輕演員,可以最大程度的兼顧到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04,筆者的話我覺得,這幾年的春晚,從視覺特效,審美需求,節目的創

「讓觀眾笑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比讓觀眾哭更有壓力。」

已經60歲的老藝術家宋丹丹哽咽的說。

01,

宋丹丹在近期接受採訪,坦言自己「最後一次上春晚」。

她提到,每一次上春晚都會感覺到壓力。

只有當第一個「包袱」響了,觀眾笑了,她的心裡才稍許安慰。

前段時間的蔡明老師,也是頗有這一方面的感慨。

和宋丹丹一樣,蔡明也是春晚喜劇的「釘子戶」,幾十年如一日,今年卻無法登上春晚舞台和觀眾見面,她覺得:

「和自己20年的習慣告別,還是非常痛苦的,該上新人了。」

一個老藝術家,在10多次春晚的舞台上,將最為風趣和幽默的一面呈現給了大家,卻犧牲了最為寶貴的和家人團聚的時間。

如今,退出春晚舞台之後,也許,她們將會收穫更多和家人一起團聚,吃年夜飯的時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02,曾經的老藝術家們何在?

曾經,在一項調查「我最喜歡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調查中,有40萬的票投給了1983年的春晚。

1983年,這是我國的第一屆春晚,也是進行大概創新和嘗試的重要一年。

曾記否,這樣經典的畫面——


王景愚表演的啞劇《吃雞》;

李谷一一起演唱的《鄉戀》;

甚至是第一次現場直播,第一次和觀眾互動,第一次採用主持人串場。

穿著紅色禮服的劉曉慶。

600平米的舞台上,60多個工作人員也撐起了這一片明媚的天。

銀幕上都是那樣的親切自然,散發著朝氣和時代的魅力。

男主持人統一陰丹士林的中山裝,卡其色的褲子,即使不打領帶,也是那樣的質樸和時尚。

這一場晚會,將歡笑和娛樂輕鬆的傳遞到了大江南北電視機前的觀眾們。

縱使當時全家人守著一台黑白電視機,也感受到電影螢幕那邊傳遞過來的對於欣欣向榮生活憧憬,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寄。

這些老藝術家們,是第一批的春晚演員,也是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鄉愁。

而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很多的老一代演員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光芒。

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麵》。

惟妙惟肖,生動地感染到了每一個人。

也正是這一部作品,標誌著春晚語言類節目「小品」的誕生。

他也因為這個小品一炮走紅。

簡單的舞台,沒有道具,沒有特效,演員們卻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將觀眾「逗笑」。

自然流露的美,是最為純粹的。

難忘今宵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春晚的「標配」。

03,

80年代的舞台,能夠活躍其中的,無一不是依靠精湛的演技和職業素質。

1986年,春晚初次使用了「動畫特效」。

姜昆老師一手將字幕推開,風趣幽默,也成為當時的一道風景。

不管是後來的軍旅之歌《軍港之夜》,還是花樣美男費翔《冬天裡的一把火》,富有時代氣息。


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美。

不會修圖,不會美顏,卻是最天然的。

88年趙麗蓉老師的《急診》,89年韋唯感動很多人的《愛的奉獻》。

都讓觀眾所陶醉。


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予了很多優秀演員機會。

也誕生了很多春晚的釘子戶。

馮鞏的那一句「我想死你們了」


黃宏的金句「「濃縮的都是精華」

趙本山,宋丹丹,一部部經典的作品,都能夠讓觀眾的氣氛達到高潮。

這些老一代的藝術家,真正活躍在春晚舞台上的時間,也就在這幾十年。

但卻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和鄉愁。

03,春晚大換血,流量當道?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讓流量明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一個詞彙。

影壇,歌壇,舞台,無一不出現他們的熱搜和身影。

從社交平台到網絡平台,從電影大銀幕到春晚大舞台

......

近幾年來,春晚逐漸趨於年輕化,似乎在經歷著大換血式的變革。

曾經在春晚上的「釘子戶」,老藝術家都逐漸退居到了幕後。

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和主持人逐漸成為了舞台上的主人翁。

趨於形式化,以年輕人喜歡的歌舞和時尚性元素為主,語言類的節目逐漸減少。

我們來看一下今年已經確立的嘉賓陣容。

在去年,還是我們熟悉的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尼格買提等人。

而到了今年,換成了:

央視總台主持人任魯豫、尼格買提搭檔演員佟麗婭,還有兩名從央視2019年主持人大賽中選拔出來的尹頌和張舒越。

這是主持人的一次大換血;

在演員陣容方面,20日有媒體拍到了肖戰、陳偉霆、楊紫、李現、吳磊、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鄭雲龍、阿雲嘎、劉濤、秦嵐、沙溢、馬麗、閆妮等明星現身到了彩排現場。

這些人的名字,可能很多年長的人都會一臉懵逼——

納尼?跑錯片場了?

根據春晚總導演楊東升的介紹,這次的春晚陣容會非常的「新」,在小品演員中,大約有百分之六七十都為新人。

不僅有國寶級的老一輩藝術家、中年實力派演員,還有當下廣受歡迎的年輕演員,可以最大程度的兼顧到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

04,筆者的話

我覺得,這幾年的春晚,從視覺特效,審美需求,節目的創新方面確實比往年有更大的突破。

這樣具有中國印的文化符號,在短短几個小時,卻在提醒大家今年有什麼大事,明年該做怎樣的準備。

是很好的!

然而,也有其雙刃效應。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原來的「服務觀眾」發展到了現在的「感召觀眾」。

在我國高速發展和進步的今天,和30年前那個「春晚」大異其趣。

誠然,現在的節目與時俱進,更為親民和接地氣,也可以體現出時代精神。

然而,與時俱進的媒介能否跨越時空,回到傳統而質樸的情景中,達到和觀眾的共鳴呢?

也就是說,初心不改,又需要怎樣的方式才能夠保持前進的姿態,能夠兼顧觀眾內心那一份對於情懷的嚮往,對於鄉愁的滿足,和幾代人之間互通有無呢?

不管如何。

觀眾或嘖嘖稱讚,口留余香,或挑肥揀瘦,評頭論足,這都是一道飽含情懷的中國式年夜飯。

30多年來——

鐵打的舞台,流水的明星,不變的仍然是觀眾內心那一份溫存的記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