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我說精神 發佈 2020-03-09T09:13:41+00:00

參考文獻[1]孫學禮,劉濤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誌,2004,37:371-372.[3]孫雲紅.2型糖尿病患者抑鬱情緒障礙危險因素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0:21.[4]於 周,趙 茗.帕羅西汀治療2型糖尿病抑鬱焦慮

由於疫情的緣故,醫院已經封閉一段時間了,但很多醫生響應國家的號召,將自己的診室搬到了網際網路上,利用醫院的一些問診工具,免費為疫情期間需要就診的患者提供問診服務。前兩天我就收到了一名年輕人代替媽媽的問診請求,在她的描述中我發現了她的媽媽存在很多抑鬱症的症狀,比如:

  • 持續的情感低落;
  • 睡眠減少;
  • 體重減輕;
  • 興趣喪失;
  • 社交退縮;
  • 自我評價過低;

而且這樣的表現已經持續了1年多,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她媽媽的正常生活。從疾病的診斷標準判斷,她的媽媽已經滿足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症狀標準、病程標準、嚴重程度標準),可以確診抑鬱症了。我又問了問她媽媽的既往病史情況,她提到媽媽的糖尿病病史有10年了,近幾年受糖尿病併發症的影響相繼出現了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足,整個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所以我覺得有很大可能性,她媽媽的抑鬱症,也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



我們都知道,很多慢性疾病都會逐漸緩慢的蠶食我們的健康,而且身體方面長時間的病痛和運動系統的受限,本身就會讓人感到鬱鬱寡歡,甚至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而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併發症主要有: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神經系統病變等等多種嚴重的併發症。對於我們的身體和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但這不僅僅是糖尿病患者並發抑鬱症的唯一原因



其實,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我們的認知已經改變了很多,現在的醫學認為糖尿病不再是單純的軀體疾病,而是屬於心身疾病。糖尿病的發生髮展與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關係,甚至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鬱症的幾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鬱症的幾率大的多[1]。

我們知道,2型糖尿病的生物學機制中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功能失調,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異常和皮質醇分泌節律紊亂,而這恰恰也是抑鬱症的生物學特徵之一[2]。 甚至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們紛紛將目光關注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研究當中,期望以此為突破口,研究糖尿病和抑鬱症而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患病後需要常年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加重經濟負擔,而且糖尿病的併發症往往隨著血糖調節的失控而逐漸加重,很容易出現更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所以對於糖尿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定不能忽視的,可以肯定的說,任何一個時期的糖尿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直接關係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降糖治療的依從性。

我國是當之無愧的糖尿病大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占總人口的50.1%。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於糖尿病前期。所以說保守估計我們也有1億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有好事者把我國稱作糖朝,一個令人不喜,有無法反駁的名字。

所以我國龐大的糖尿病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就顯得格外重要。雖然心理治療,確實可以起到治療,或者預防糖尿病患者並發抑鬱症的情況,但可以說單純的心理治療效果遠遠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在糖尿病患者的抑鬱症治療中仍然是以抗抑鬱藥物為主,而在具體的抗抑鬱藥物選擇上,目前公認的最好選擇還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3]。

至於在SSRIs藥物中的具體選擇,有人認為帕羅西汀作為抗抑鬱藥物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症狀,同時又有顯著的改善血糖控制的作用[4],所以帕羅西汀是糖尿病患者不錯的治療選擇。但出於對帕羅西汀藥物可能產生依賴性以及撤藥的困難,和對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影響,我並不建議這個選擇。在我看來,對血壓影響最小的SSRIs藥物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合併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最適合的抗抑鬱藥物。


作為「糖朝」的一員,我希望大家能多關注一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許可以藉此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學禮,劉濤生,唐 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誌,2004,37(4):39-43.

[2]袁勇貴.抑鬱症和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誌,2004,14(6):371-372.

[3]孫雲紅.2型糖尿病患者抑鬱情緒障礙危險因素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0:21.

[4]於 周,趙 茗.帕羅西汀治療2型糖尿病抑鬱焦慮患者療效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誌,2010,5(7):56-57.


#齊精醫生說##闢謠#@健康中國@頭條闢謠@中國CDC精神衛生中心@健康真相官@頭條健康@頭條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