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千與千尋》隱喻背後的「秘密」

地瓜娛評 發佈 2020-03-13T02:17:07+00:00

宮崎駿作為國寶級的動畫老爺爺,在他眾多的動畫電影中,《千與千尋》是經典之作。電影《千與千尋》於2001年在日本上映,時隔18年之後,2019年出現在國內的大熒幕上,豆瓣上9.3分的超高評分,及位於Top250的第7位的排名,可見這部電影的影響力之大。

宮崎駿作為國寶級的動畫老爺爺,在他眾多的動畫電影中,《千與千尋》是經典之作。

電影《千與千尋》於2001年在日本上映,時隔18年之後,2019年出現在國內的大熒幕上,豆瓣上9.3分的超高評分,及位於Top250的第7位的排名,可見這部電影的影響力之大。

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最大的亮點,即故事中會隱藏大量的隱喻,把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暖,包裹到童話故事中,讓大家得到溫暖和治癒。

大家對宮崎駿畫筆下的作品大多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創作過程中的奇妙經歷,而《千與千尋》隱喻背後的「隱喻」,你又了解多少?


電影的「創作源頭」。

宮崎駿從小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他的家族經營著一個飛機工廠。直到後來父親親口說出了真相,他們生產的飛機尾翼其實是不符合標準的,但在懂得人情世故和商業法則的父親的處理下,便可以渾水摸魚。

這些在大人看來駕輕就熟的操作,卻在宮崎駿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雖然喜歡飛機,卻不喜歡這樣複雜的人心。

所幸的是,宮崎駿是家中次子,他的哥哥繼承了家業,他便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動畫事業中。

宮崎駿受聖埃克蘇佩里寫的童話《小王子》的影響,對飛行有著很深的情節,因此宮崎駿的作品裡總會有飛行元素的出現。

1998年,宮崎駿經過長期的創作,想要構思一部以地震後的東京為背景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則是一位喜歡在大眾浴室煙囪上畫畫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玲」,可是卻因為一次意外而捲入了一場荒誕的愛情故事。

在創作的過程中,宮崎駿的老朋友,動畫製作人鈴木敏夫去拜訪了他,發現沉寂一年的宮崎駿,在工作室貼滿了整整一面牆的設定稿。

但鈴木看完後卻打斷了宮崎駿的創作,鈴木建議宮崎駿,應該更加注重年青一代的想法,比如可以製作一部給"千晶"看的動畫片。

「千晶」是他們兩人同事的孩子,也是一位剛滿10歲的小女孩,每年夏天千晶都會來宮崎駿的山間小屋,大家都很喜歡她。

宮崎駿在深思了5分鐘後,便把牆上畫了一年的手稿,一張一張地撕了下來,塞進了垃圾桶。

鈴木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他說他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場面,籌備了一整年的「玲」就此謝幕。換來了那個日後無人不知的「千尋」,正是因為這樣《千與千尋》才走到了聚光燈下。

2003年,恰逢伊拉克戰爭的開始,一貫反戰的宮崎駿和鈴木,雙雙拒絕了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代替他們出席的則是他們的好朋友,也就是千晶的爸爸奧田誠治。

在頒獎典禮的後台,對於一系列突如其來的獎項,宮崎駿困惑的問鈴木「事情怎麼突然間變成了這樣?」宮崎駿似乎對那場成人世界的典禮不太感興趣。

這位在11年後將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老爺爺,忐忑地跑去問千晶:「你覺得這部動畫怎麼樣?」千晶稚嫩的聲音說道:「我覺得很有趣」。

這句簡單的回答,終於讓宮崎駿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知道相比於那些過分渲染的解讀和國際獎項的認可,這時候,他才獲得了這個世界上最高的讚揚。


電影的「時代背景」。

特殊的創作時代背景給電影帶來了更多解讀的空間。

《千與千尋》在日本的上映時間是2001年,製作時間大概在2000年2月到2001年7月,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跨越了兩個世紀。

對於這個具有歷史性的時間點,宮崎駿利用影片開頭的12分鐘時間,向觀眾交代了整個影片的背景。

電影的製作團隊,為了能完整的呈現出當地的真實景觀,他們甚至進行了周密的實地考察。

宮崎駿之所以要重點明確的來體現「20號國道」這一場景,其目的就是要闡明故事的創作時代背景。

千尋一家在路途中會經過一個岔路口,在路標上明顯標識著「21號國道」。可實際上,20號國道與21號國道不僅沒有一處交叉,而且兩條路根本不在一處,相距甚遠。

不難推斷,宮崎駿特意在電影中這樣安排,其目的是象徵著20世紀到21世紀的更迭之意。千尋一家乘坐的汽車車牌號「1901」,也恰恰預示著20世紀的初始之年。

20世紀末1997年,金融海嘯席捲亞洲,這場風暴波及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當然也包括當時的日本,《千與千尋》就是在這樣的創作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至於千尋一家為什麼會迷失?千尋父母為了節省時間,而選擇了抄近路,打破了本應該走的路線。

這正是寓意當時的日本,在即將從20世紀過渡到21世紀時,整個社會經歷了一場攫金不見人的縱情之後,由於上一輩人「走捷徑」的行為,使得整個日本社會走向泡沫一般迷失的境地。

宮崎駿本人在談到千尋這個角色時曾說過:「日本人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體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是否健康。」

電影中《千與千尋》的主角,在人物設定上是一個與千晶一樣大的10歲的小女孩,宮崎駿想要借著這個送給兒童們的童話故事,喚醒大家對於下一代的關注。

從電影上映的時間往前推算10年,可以判斷出千尋恰好出生於1991年,從1990年到2000年,是日本社會處於迷失的時候。

一方面,電影中的千尋正是折射了這一代人,故事中尋找迷失的自我,不回頭一直向前走,想要回到新的生活中,也是宮崎駿對於「迷失的一代」的美好寄望。

另一方面,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中,宮崎駿想要通過小女孩走失的故事,從側面隱喻出日本的「迷失」,探討的是當時的日本社會要怎樣走出迷惘。


電影的「政治思想」。

在六七十年代時,日本左翼運動風起雲湧,少年時期的宮崎駿,正是在這樣耳聞目染的環境薰陶下漸漸長大,反戰爭的情懷,也持續影響著宮崎駿這一代人的思想。

1985年,日本經濟開始了迅速發展,當時大家都沉浸在金錢的慾望中不能自拔,每天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無暇顧及是左還是右,所以左翼團體在日本漸漸沉默。

直到1991年,也就是千尋出生的那一年,泡沫經濟被打破,日本社會的夢也隨之消亡,所有人都陷入了極度恐慌之中。

在知道了這些背景之後,就不難理解《千與千尋》中油屋所代表的的含義。

油屋更像是現代社會的「洗浴中心」,裡面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那些帶著古代官帽的各式各樣的神明,暗指就是整個日本民族的上層社會的人,油屋即為了這些神明洗去凡塵之意,以一種反諷的手法來批判現實。

作為一個自古以來物質和文化資源均匱乏的島國,《菊與刀》中已經把這個民族分析得非常透徹。大和民族只能在不斷吸取外界文化的過程中探尋立足之本。

隋唐時期學習中原,明治時期學習歐美。一面是出生於亞洲農耕文化的歷史,一面又是西化後經濟騰飛的近現代,現今的日本就是在亞洲和歐美兩大文化的夾擊中誕生的畸形產物。

日本民族的兩面性在《千與千尋》中那對雙胞胎魔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很顯然,對於兩種文化的衝突,宮崎駿是站在亞洲這一邊的。

電影中的白龍原本是琥珀川的河神,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琥珀川被填平。失去了根源的白龍只好尋找湯婆婆學魔法,並被抹去了「饒速水琥珀主」的原名。

白龍的名字「饒速水」,是根據《日本書紀》中記載的一位神靈的名字「饒速日」而來。

據說「饒速日」是在日本天孫降臨之前就駕臨了人間,並且統治了日本。後來在神武天皇東征的時候投降,從此淪便為臣下,但是「饒速日」卻一直被一部分日本人當作始祖神明

也就是說影片中白龍象徵著的是「大和」未被天皇騎劫顛覆前的本源與正統,也就意味著它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過去。

在製作《千與千尋》前,吉卜力經歷了兩件大事。

一個是1998年,宮崎駿的愛徒近藤喜文的病逝,直接導致了宮崎駿的第一次退休。另一個是2000年德間康快的去世。德間康快作為德間書店的社長,從吉卜力創設以來就全力支持,也是宮崎駿反右翼的得力戰友。

當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宮崎駿,經歷了社會和身邊親近的人的物是人非,在製作《千與千尋》時,心境也隨著時過境遷。

如果說1992年的《紅豬》還透露著一股憤青精神,到了1997年的《幽靈公主》已經開始傾向於傳統浪漫主義了。

到了2001年的《千與千尋》更是多了一份對自由的吶喊,經過這一系列事情的洗禮,宮崎駿的思想也發生了一些轉變。

宮崎駿在觀影手冊上說「這部電影中千尋能夠做到的事,你們也能做到。」


留住光影、記錄時代、回顧歷史是《千與千尋》隱喻背後的「隱喻」。同時,這也是一場自我認知,回歸原點的治癒之旅。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走上巔峰,離不開幕後創作者的個人經歷及生活感悟。在《千與千尋》中,可以感受到宮崎駿想要表達的思想。也正是因為故事中這種真實而有深度的寓意,才讓大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興趣的本體背後則是對作品產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千與千尋》眾多被解讀的隱喻背後,對於觀眾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千尋在故事中的自我成長,她的那份堅持自我、一路向前的勇敢和善良,這也正是宮崎駿想要通過作品傳達給觀眾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