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氣扔玩具,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千萬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王榮輝快樂育兒 發佈 2020-05-01T10:35:16+00:00

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如果你曾嘗試給娃講道理,應該都體驗過深深的挫敗感。這個時候,你不禁陷入自我懷疑:「我到底要強調多少遍孩子才能記住?」我也曾是個愛講道理的嘮叨媽媽,我的大女兒跳妞是個觸覺敏感的孩子,她似乎討厭一切會「束縛」住自己身體的東西。

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如果你曾嘗試給娃講道理,應該都體驗過深深的挫敗感。


尤其是你覺得他好像聽懂了,但同樣的情況發生,他仍然「重蹈覆轍」。


這個時候,你不禁陷入自我懷疑:「我到底要強調多少遍孩子才能記住?」


我也曾是個愛講道理的嘮叨媽媽,我的大女兒跳妞是個觸覺敏感的孩子,她似乎討厭一切會「束縛」住自己身體的東西。



在她小時候,很冷的天不願意戴帽子、手套,外套穿一會就要脫掉。冬天每次出門給孩子穿衣服,她就非常對抗。


無論我怎麼強調著涼會感冒,女兒都不聽,講道理一點用也沒有。


後來,我嘗試去了解她不愛穿外套的原因,女兒才委屈著說不舒服。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要求過她穿衣服,基本放棄了跟孩子講道理。


天氣變涼了,我會在出門前對著她說:「今天天氣好冷啊,媽媽早上流鼻涕了,受不了了,看來得穿個外套再出門,跳妞你覺得冷嗎?」



女兒感到冷了,自然就會回房間抱走她的外套,乖乖穿在身上。


冷了要禦寒,這是人的本能。這種本能和年齡無關,小孩子和成人是一樣的。


無論你怎麼強調冷,孩子都很難感受到,只有她自己感受冷這種體驗,自然就會乖乖穿上外套。


正如盧梭所說: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因此,對孩子講道理是下下策,有時候讓孩子親身體會才是教育的良方。



越愛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講道理也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如果只有一方單向的輸出,而另一方毫無機會開口,那就成為了一種壓迫,甚至是命令。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腦科學研究更表明:孩子3歲前,給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


左腦負責邏輯思維,掌管秩序和行為;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用來接收和解讀情緒。


而孩子3歲之前,左腦發育還不完善,還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很容易被會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控制。


所以,才會常常看到孩子愛發脾氣、愛哭、甚至無理取鬧,這些都是因為他的左腦發育還未完全。


那麼,為什麼給3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是無效的?


簡單來說,是因為孩子還小,理解不了。



舉個例子:成年人看到混亂的房間,他最自然的反映就是去收拾打掃,因為成人的左腦會做出判斷,房間亂了需要整理收拾。


而孩子玩玩具弄得房子亂糟糟,他是不會覺得這是亂的,就算你對他說,「要自己收拾好」之類的道理,他也只能眼巴巴望望你,不僅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因為他只關注他眼前的場景。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熊孩子乾的各種無腦蠢事,也不用感到奇怪了。


孩子3歲前,講道理他聽不懂,那為什麼孩子都5歲了,講道理他也不愛聽,甚至更不聽話了呢?


我知道,這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因為苦口婆心講的道理孩子不僅半句沒聽,還變得越來越叛逆。


其實,小孩子從2歲起就有了自我意識,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反抗企圖控制他的人。


我有個朋友向我吐槽兒子不肯刷牙,好像有點故意跟她作對,每次要求孩子刷牙,孩子不但哭得撕天裂地,而且不斷捶打朋友以示反抗。


不就是刷個牙,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肯配合呢?


朋友只關注到了孩子不刷牙這件事,卻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小個體,他也擁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感受。



此時此刻,一味灌輸不刷牙會長蛀牙,對孩子來說就是無效溝通。所以你說再多,也會被孩子自動屏蔽。


而且長期只跟孩子講道理,忽略他的情感需求,孩子也很難跟父母變得親近起來,久而久之影響的就是親子關係。


這才有了很多父母吐槽: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越叛逆!


因此,聰明的父母,從來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


不講道理,這樣溝通最有效


那,不給孩子講道理,有什麼方法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和孩子說話是需要技巧的,那就是你得做到和他共情。


甚至有時你不用說話,用行為來引導她,他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和嗯哼的溝通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嗯哼不小心踩到玩具傷到了腳,瞬間爆發大哭,甚至生氣地扔掉了玩具。


霍思燕第一時間過去詢問嗯哼是不是踩到了什麼,並擁抱了他說道:「我知道很痛。」


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了些,她用關心的口吻對孩子說:「太疼了,我去看看那個東西,我給你看看是什麼。」


接下來,她又告訴嗯哼,不能因為生氣就亂扔玩具,因為這樣有可能再次傷到自己也會傷到媽媽。



最後,她還踩了一下玩具,然後表示:「太疼了,完全能體會到你剛才那麼痛。」


在嗯哼情緒完全恢復之後,他連問了三個問題:「你知道扎我哪了?」、「剛才你感受到了嗎?」、「你心疼我不?」


在孩子扔掉零件的時候,媽媽沒有第一時間去教育講道理,而是讓孩子盡情宣洩,等孩子心情平復後,還親身去體驗被扎的痛感,以此讓嗯哼明白扎人的東西不能隨後亂扔的道理。


試想一下,如果霍思燕在兒子大哭時還不停告誡他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孩子能聽得進去嗎?

我們自己遇到問題,都不喜歡聽一大堆道理,更希望對方能真正理解自己,更何況情感訴求更為強烈的孩子呢?


儘管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但也需要我們適當放權,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生活中,只要影響不大的事,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想法。


比如出門穿什麼,可以讓他自己做主,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味講大道理,還不如當個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強化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有些父母愛講道理,往往是因為對孩子有太高的期待。


就像我希望女兒冬天多穿點衣服一樣,這個就是我強加給她的期待。


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標和期待。期待是你希望別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標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那我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愛上穿外套不生病呢?


比如,我可以找出孩子不願穿衣服的根本原因;還可以親自帶孩子挑選衣服,多試一些手套帽子,選最舒服的等等。


只有感受到媽媽不是在要求我,也不是命令我,而是在幫助我,孩子才更願意改掉壞習慣哦!


很多時候,家長總說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家長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則是最好的方式。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嘴上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關於這點,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總結得特別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過程;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去享受食物的萬千滋味;

想盯著孩子寫作業?自己去拿起本書享受閱讀;

想要孩子熱愛運動?自己下樓去跑兩圈。


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


看見了,體會了,理解了,就內化成他自己的道理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