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我唯一有養老衝動的國家

偉達出國勞務留學 發佈 2020-01-11T15:44:25+00:00

最近紐西蘭懷特島火山噴發,紐西蘭似乎有點不大平靜了。但作為不少人心中「詩和遠方」,紐西蘭還是一直在旅遊國家的熱度榜上數一數二。紐西蘭開始向外國遊客徵收起了每人35紐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58元)的遊客稅。據稱,這筆錢將用於紐西蘭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提升旅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最近紐西蘭懷特島火山噴發,紐西蘭似乎有點不大平靜了。但作為不少人心中「詩和遠方」,紐西蘭還是一直在旅遊國家的熱度榜上數一數二。紐西蘭開始向外國遊客徵收起了每人35紐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58元)的遊客稅。

據稱,這筆錢將用於紐西蘭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提升旅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曾經到紐西蘭留學半年的老藝術家第一反應是——「這個倚靠著旅遊業發家致富的小透明國家,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飄了?」

但轉念一想,對於這個早就全民「佛系」的國家,為了自己一方乾淨整潔的天地,徵收遊客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反正,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就在這兒,我們要日日可及,至於你們嘛——愛來不來。

紐西蘭:

我就是我,

是和澳大利亞不一樣的煙火

提到大洋洲,很多人可能都只會想到澳大利亞,但對於澳大利亞旁邊的紐西蘭,卻總是有意無意將它忽略遺忘。不止我們中國人這樣,世界人民也很少有記得澳大利亞這個「小鄰居」的。我的一個美國同學就打趣道:「看它們國旗這麼像,有時真的以為他們是同一個國家!」

因此,要惹怒一個「奇異人」(Kiwi,意為紐西蘭人)很簡單。你只需要一本正經地問他:「你們紐西蘭,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州嗎?」

這時候,儘管他已然怒火中燒,小拳頭攥得緊緊的,但依然會禮貌而又不失尷尬地和你解釋道,「親,我們紐西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哦!」

也不怪世界各地人們容易將這兩個國家混淆。畢竟,大洋洲有點名氣的大國也就這麼兩個。在歷史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紐西蘭確實曾經屬於過澳大利亞。它們也共同分享著一戰時「澳新軍團」的痛苦與榮光。即便到了和平年代,作為大洋洲「唯二」的大國,他們也是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裡惺惺相惜的一對「難兄難弟」。

為了抱團取暖,澳新兩國總理定有半年度定期互訪機制,安全和經貿關係密切。上世紀末,兩國更是簽署了跨塔斯曼海協議。在這個協議下,兩國公民間的互相流動基本沒有限制。

但簡單粗暴地將Aussie(澳大利亞人)和kiwi等同,卻非常不恰當。他們雖然「住得近」,但不僅英語口音千差萬別,文化和性格上也非常不同。

澳大利亞人神經大條、粗獷率真,在家裡的任何地方隨便扯上個毯子就能躺著睡。紐西蘭人滿滿儀式感,不僅喜歡自己修理草坪、裝修房子,還時不時文青感十足地對眼下的美景感嘆一句「我家真美,我真幸福!」

相比澳大利亞人,紐西蘭人更精緻、更懂親近大自然。他們追求生活質量,享受生活,生活節奏較緩慢,心態比較平和。

更何況,對於這個在政治、歷史、語言上都和自己相仿的國家,紐西蘭人其實很「嫌棄」。

在紐西蘭人眼中,澳洲人「神經大條」「沒文化」「罪犯多」「橄欖球打的沒自己好」「蜂蜜質量沒自己高」……反正,相愛相殺就對了。

紐西蘭的橄欖球打得是否比澳大利亞好我不清楚,但全黑隊(紐西蘭橄欖球國家隊)賽前那標誌性的毛利戰舞,倒是比在澳大利亞一直被打壓的原住民文化要來勁得多。

很多人以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原住民屬同一種族,但事實並非如此。

澳大利亞境內的原住民,大多是土著人(Aboriginal),包含了非常多的地區族群。他們的語言、文化和習俗都不盡相同。

而紐西蘭的毛利人(Maori)同屬南島語族玻里尼西亞人,都屬於毛利民族。在血緣上,他們甚至與東亞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部分研究認為,毛利人的語言、傳說、傳統建築與台灣阿美族很類似,他們同樣是使用南島語系的南島民族,毛利人的基因中也顯示有東亞基因。正因如此,近年來不少毛利人還遠赴台灣、跨海尋根。

不同於在其他國家受到壓迫或被邊緣化的少數民族,紐西蘭政府對毛利人的語言、文化有很高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且給予他們極好的福利。這也讓毛利文化在紐西蘭蓬勃發展,漸漸成為國家名片。

老藝術家初到紐西蘭時,就讀的大學還給我們這些外國學生安排了學唱毛利歌,參觀毛利Marae(毛利建築,意為聚會點)的活動。突然傾巢而出的毛利青年,赤裸著上身,邊跳著「Haka」(哈卡)戰舞邊吹眉瞪眼,時不時伸出長長的舌頭。

哈卡舞,原本是毛利人在開戰之前恫嚇敵方的舞蹈。時至今日,哈卡舞逐漸變成了一種表演形式。節日聚會可以跳,歡迎來賓可以跳,比賽開始可以跳,紅白喜事也可以跳……反正,只要你想,就可以跳起來。

所以,你經常會在新聞里看到紐西蘭橄欖球全黑隊或者紐西蘭國家籃球隊在賽前給對手跳哈卡舞。或是他們在某個葬禮或者婚禮上像快閃一樣即興跳起來。畢竟,哈卡舞,可以說是每個紐西蘭人,尤其是男孩們的必修課。

在紐西蘭,你既能經常接觸到毛利習俗和建築,還經常能接觸到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你會發現,很多地方的指示牌都有著英語和毛利語雙語指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特定的毛利語名。

而不少學校、政府機構、醫院等公眾場所都被設計成仿毛利建築,在路邊或者山上突然看到一尊尊立著的毛利神祗,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遺憾的是,儘管毛利人在紐西蘭擁有較多的話語權,其文化也保存的較為完善,毛利語更受到了紐西蘭國家法律的承認。

但由於歷史上毛利人被白人長時間地同化和壓迫,現在只有不到一半的毛利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毛利語,許多毛利小孩更是已經不會講毛利語了。

佛系紐西蘭

普渡你我他

紐西蘭人的佛系,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被逼出來的。由於處於地球上的「偏遠郊區」,這個長得像「被啃了一半的羊排」的國家,經常被世界地圖和地球儀遺忘。憋屈的紐西蘭人只能各相「奔走呼號」,製作網站、視頻、廣告呼籲世界人民記住自己。

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甚至親自出馬拍了條「在地圖上找到紐西蘭」的宣傳廣告。但你知道的,收效甚微。


時間長了,kiwi們也不再掙扎了,忘了就忘了吧,反正我們也不care!靠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和滿山遍野的牛羊而生活得有滋有味的紐西蘭人,雖然嘴上吐槽自己存在感低,但其實他們也確實不怎麼在乎。能遠離世界政治中心,現世安好,歲月靜好,簡直求之不得。

真正的有錢人,往往都是低調的。紐西蘭雖小但富,2019年其人均GDP達到四萬多美元,是中國的四倍多。

一開始,這個南太平洋的島國依仗著人少、環境好、遠離戰火的優勢,憑藉畜牧業起家。後來,因為能抱上英國這條「大腿」,紐西蘭成功地從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化的自由市場經濟

在被世界遺忘的同時,紐西蘭人也學會了遺世獨立的精神——無心在政治場上分一杯羹,但我要做好自己。


2020年,紐西蘭政府更是不再以發展GDP為目標,而是考察社會福祉,新的財政預算案將以幸福指數來編制。簡單來說,這個國家首創性地將國民幸福感作為衡量「國家成功」的方式。

今年五月,紐西蘭政府就正式公布了第一份的幸福感預算案,將財政支出聚焦於心理健康、教育、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流浪漢救助等等。

幸福感的獲得更來源於「人人平等」的理念。

從過去世界上第一個允許女性投票表決的國家,到現在第一個允許男兵化妝的國家,他們在安靜地開創著歷史。

2018年,紐西蘭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上最清廉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第八位最幸福的國家,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16位的國家。

紐西蘭人連睡覺質量都世界第一。

81%的紐西蘭人保持著高質量的睡眠,這使得紐西蘭在全球睡眠質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澳大利亞以80%的支持率緊隨其後,芬蘭以79%的支持率位居第三。

這個遠離喧囂大陸的小國,憑藉著先進的教育、生活理念、福利制度,以及爆棚的幸福感,成為了世界各國移民心尖尖上的一塊寶地。

不僅歐洲人來,亞洲人來,就連已經認為自己居住在全世界最好國家的澳大利亞人,也有28%視紐西蘭為最理想的移居國。

但基本所有抱著「幸福幻想」來到紐西蘭的人們,都會經歷一次次「幻滅」的過程。

畢竟,紐西蘭人的幸福感,雖說也離不開完善的社會福利,但更多的,其實是靠著「主動隨緣」的心態!

寒冷天氣菜價上漲?不要緊,我後院的蔬菜盡情給你採摘——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公交「Not In Service」(無服務)?不要緊,我再等個一小時後的下一班——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孩子太野太調皮?不要緊,娃啊,吃土滾地,盡情撒野吧——做人呢,最重要就是開心。

天氣陰晴不定?不要緊,我上身帽衫下身短褲加赤腳——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當然了,滄海孤島也不可能完全與世無爭。

2019年3月15日,震驚世界的基督城(克萊斯特徹奇)槍擊案讓本來與世無爭的人們也開始發覺:

原來在各種極端主義暗流洶湧的世界,我們這個一直自詡「平等、安全」的國家也不能幸免於難。

51條生命在這場紐西蘭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屠殺事件中消失。兇手的網絡直播,也讓一直以為自己生活在桃源里的人們,親眼目睹了多元社會下的極端思想和安全隱患會造成怎樣的惡果。在各方勢力和思潮湧動的當今世界,偏安一隅的小透明也無法置身事外。

在地震和大風中獨自美麗

老藝術家在紐西蘭的日子,是一段逐漸「村化」的經歷。

儘管住在首都惠靈頓,但不到半個月,

我就禁不住天天跟朋友抱怨「生活真的好無聊好無聊啊」!

在紐西蘭,即便是在最大城市奧克蘭,繁華程度依然不及國內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而我所在的首都,其實是個市中心只有三條街,大部分商店超市在天黑前就會關門的「惠村」。

沒有燈紅酒綠,沒有夜夜笙歌,只有滿眼的藍天綠地,白雲彩虹。好山好水好無聊,可以說是形容紐西蘭最貼切的句子了。

但美得窒息的紐西蘭,卻不是上帝眷顧之地。

作為島國,這裡地震頻繁、風力強勁。四五級地震是家常便飯,六七級地震也無傷大雅。

再加上這裡動輒上十級的,能將人掀翻的大風,也讓紐西蘭人培養了過硬防禦能力,人人一件Kathmandu(紐西蘭戶外運動品牌)衝鋒衣,已經是標配。

紐西蘭人人皆佛的現象再次體現——出門帶傘沒有用,地震你也死不了。在大風大浪面前,「心如止水」方為上策。

從小沒怎麼經歷過有感地殼運動的老藝術家就長了回見識。我有次趴在學校圖書館裡睡午覺,被劇烈的搖晃感中驚醒,抬頭看見發現周圍的學生都淡定學習,以為自己只是做了個噩夢。

直到一名校工走過來詢問我們有沒有受傷的時候,我才猛然發覺,原來剛剛發生了6.8級地震……

然而,一切如常,無人驚慌。

對於不可抗的自然,紐西蘭人已然習慣適應,甚至還有點樂在其中。

當我第一次頂著十幾級大風和大雨艱難向學校行進時,驚異於幼兒園的小孩們正在風雨中快樂地光腳玩耍。

「這兒的風啊,吹不倒你!」房東太太揶揄道。後來,我也學會了在狂風暴雨中怡然自得。

這是紐西蘭人的處世哲學——不管世事如何,我獨自美麗就好。外面的世界很大,享樂很多,但永遠不及家鄉的寧靜小城。

在這裡,生活不會有很多的競爭和挑戰,節奏不緊不慢,天氣的溫度剛剛好,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是可以期待和預料的。

想社交的話,可以在超市與熟人嘮嘮嗑,也可以晚上去小鎮上唯一一間酒館和三兩知己吐吐悶氣;想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坐在海邊喝杯紐西蘭馥芮白……

在這裡,人們有時間裝點自己的房子、陪伴自己的孩子、過好自己的日子。

在這裡,生活終於能被稱為生活。

我還記得,房東太太的黑貓會經常跳上窗台,眺望著遠方的大海和幽藍天幕下的雙彩虹。

紐西蘭的一隻貓,也能怡然自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