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宇宙科學人 發佈 2020-05-19T05:03:39+00:00

筆者:三體-小遙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筆者:三體-小遙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大部分母親並不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母愛,試圖通過恆河猴實驗來總結出有關母愛的真正因素,從而為孩子的教育方面提供更多準確的指導。

簡單來說,恆河猴實驗就是動物版的母愛實驗,在實驗後期,它甚至真的被用在一部分人類身上,對某些人的人生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據悉,起初研究人員只是設置了兩個假的「母親」提供給小恆河猴,一個是毛絨的,能夠給小猴帶來溫暖;另一個是鐵絲的,能夠為小猴提供充足的乳汁。隨後科學家們發現小猴更傾向於毛絨「母親」,因此得出結論——母愛源於接觸。

然而實驗中的小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極端反應,甚至不具備繁殖能力,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改造毛絨「母親」,並且使用新一批小猴進行新一輪的實驗。

在具備搖擺的能力後,毛絨「母親」給予小猴更多的關愛,所以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運動和玩耍是母愛的重要部分。

隨後的時間裡,恆河猴實驗仍然在不斷改進,人們擁有了更加準確的實驗數據,包括母愛中的幾種變量,這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更接近於一個公式。

雖然後來相關理論得到了驗證,不過實驗的倡導者並沒有因此停止相關作為,反而從更多角度分析靈長類動物成長過程中的不同影響因素。一些恆河猴順利成長的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恆河猴飽受心理疾病的折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