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和貝多芬結合體,走進最懂哲學的古典音樂大師華格納

芸淡風傾my 發佈 2019-12-30T19:23:34+00:00

國產綜藝,自從認真原創各類主打專業,優質,以實力說話的良心口碑款以來,真的如同一股清流,給觀眾不同層次的感受和感動。

國產綜藝,自從認真原創各類主打專業,優質,以實力說話的良心口碑款以來,真的如同一股清流,給觀眾不同層次的感受和感動。比如讓實力演員綻放光彩的配音節目《聲臨其境》,讓觀眾為舞者的努力和堅持的極致美心醉的《舞蹈風暴》,以及將音樂劇,美聲民族唱法,歌劇等高雅藝術帶入大眾視野的《聲入人心》。

我也是從《聲入人心》開始,才慢慢去關注和欣賞歌劇這種略顯小眾的藝術。就如《舞蹈風暴》冠軍胡沈員說的:「藝術不應該是天上觸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種子,靜待發芽」。

我也想要給自己一個真正去了解,去感受歌劇的機會,所以除了觀賞片段,為了更好了解這個已經有數個世紀悠久發展歷史的藝術形式,我選擇了先去了解歌劇的基礎知識,以及走進歌劇發展史上,不能被錯過的經典大師——華格納



(一)天才+魔鬼莎士比亞+貝多芬=華格納

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察·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在戲劇理論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因為他提出了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藝術理論。

很多專業人士會把華格納看做和巴赫,貝多芬,莫扎特這三位音樂巨匠比肩的大師,雖然他的故事不像其他三位那樣家喻戶曉。有人甚至評價「天才+魔鬼莎士比亞+貝多芬=華格納」。

歌劇是戲劇的一種,但本質上的差異是,歌劇以音樂作為主要表現形式。雖然腳本,舞台製作,布景,服化道具對烘托整個表演氣氛很重要,但能將一部歌劇的內在靈魂傳達給觀眾的思想,角色和情緒,人物關係,故事走向,情節與矛盾,不像戲劇一樣主要依託台詞,而是大量依託音樂。

所以對歌劇而言,音樂性的好壞是決定劇目能否經久不衰,代代相傳的首要決定性因素。

而歌劇腳本,自然也不同於一般的戲劇腳本的創作——不僅要兼顧戲劇衝突,好構思精妙情節,更要學會將腳本當做骨架,能融入音樂的整體構想里,順應和配合突出音樂表現的前提下,去彌補音樂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必要的旁白介紹,定名敘述等。



華格納為什麼偉大?

1.顛覆——他對上述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改革。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作的原則,改革後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 Musikdrama)。真正的戲劇應當在純粹的音樂的基礎上創造出來。他認為戲劇與音樂是不可分割的。他所感到興趣的只是那些既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又有很高的音樂潛能的戲劇情節。

2.高產——創作了《指環》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

3.創新——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三管制或四管制),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

4.影響力——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5.前無古人,後暫無來者——唯一既能為歌劇作曲,又能撰寫歌劇腳本的藝術家。其他歌劇作曲家幾乎都是為劇作家撰寫的腳本譜寫音樂,華格納的歌劇腳本都是吸取流傳已久的神話與民間傳說, 由他自己剪輯、撰寫而成。

6.跨界高手——唯一在其漫長創作生涯中,認真研究哲學的作曲家。

可以說,他將自己長期以來受哲學家的影響,自己對哲學的思考,意識觀念的轉變,全部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音樂創作。所以為了更好了解他的作品,才有了這本

《華格納與哲學:特里斯坦和弦》

用華格納的哲學思想發展來解讀其作品,用作品去印證更生動,更具體的華格納的人生故事。

(二)《指環》——哲學思想的巨大轉變

藝術家的創作,不能否認,一定和他的經歷,大環境所影響。

華格納創作最旺盛時期,與他顛沛流離,作品大膽創新,不被接受,幾度惶惶不可終日的境遇相重合。所以創造力被激發,感受力也受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響,變得豐富多樣,打破常規,包容,富有藝術性,頹廢,感性,有聲有色,有難以癒合的傷口,但也煥發著百折不撓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復原力。

華格納的代表作《指環》腳本創作於一個特殊時期的尾聲。

那個階段,他的政治思想從年輕時的熱情,堅定,積極,活躍到中年是的幻滅厭倦,從沉溺於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到醉心於費爾巴哈,再到對自己長久以來堅持的信條準則喪失信念。所以當他經過長久努力創作完《指環》的腳本時,他自己都已經完全不相信,原本想要刻意表達的許多內容。

但他沒有完全否定自己,也沒有推倒重來。1849年德勒斯登起義失敗,36歲的華格納因積極參加革命而被迫流亡,卻也開始積極創作《指環》,1864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突然出現,開始贊助他,結束15年的流亡,直到10年後61歲之前都在為《指環》工作。這部作品見證了他在經歷「中年危機」懷疑人生的階段,重新找到了新立足點,找的新的方式看待世界——邂逅叔本華,發現《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他反反覆復研讀叔本華的思想,去填補自己信念缺失以後的空白。在叔本華進入他的人生之前,他依然已經形成了價值觀,藝術觀,社會觀;在受到截然不同的新思想的衝擊後,他也並沒有輕易全盤否定過往,他一直在與叔本華的思想不管融合,糾正,進步。

比如,早期的華格納,堅信社會就是現實,藝術也是社會政治的產物。遇到了把現實當做南柯一夢,藝術最重要的意義應該在經驗世界之外,音樂就是要比其他藝術不可估量的優秀的叔本華後,他反而從兩種極端的思想衝擊和流亡的動盪中,堅持去建立屬於自己的戲劇理念:

華格納保留了藝術與現實的聯繫,戲劇能反映出反映出人的狀態個性和發展程度,反映出人的性格養成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戲劇的情節如何反映出各種生活形態的問題,這也是華格納戲劇理論最富於獨創性的部分。他相信歌劇的理想形式,是各類藝術表現形式平等的結合,音樂不應該比戲劇,文字,舞蹈,樂隊更高等。



(三)不人云亦云,一直思考,創作,突破的華格納

華格納一邊不斷總結和實踐自己的理念,一面堅持在極端條件之下,不斷「任性」大膽嘗試,完成風格迥異的創新作品:

  • 《萊茵的黃金》,特意讓音樂從屬於文字,證明各類藝術可以平等結合。
  • 為了突如其來揮之不去的靈感,在創作《指環》的第三部時,突然中止,全力以赴,完成另一部代表作
  •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一作品,首開音樂向無調性發展的先河。
  •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雖然有大量能讓人看到他受叔本華影響的細節,將形上學融入音樂創作,讓歌劇反映哲學思想;但也存在著被人忽視的理念不一致,比如受早期浪漫主義影響,堅信一對戀人在生命之後,才能合為一體。
  • 接下來的《紐倫堡的名歌手》,音樂風格突變,明亮奪目,一掃前作陰霾。
  • 然後回歸未完成的《指環》創作,最後一部作品《帕西而發》,又是對自己的一次顛覆。

所以有人總結到,華格納和觀眾都在學習,華格納在不停學習創新和哲學,追求藝術的創造力和創新性,而觀眾要不斷學習如何去欣賞這個多變又充滿驚喜的叛逆顛覆華格納。



(四)專業性,藝術成就,哲學思想深度以外,華格納身上閃閃發光的特質

華格納的一生,可以說,面對的不止藝術創作中的問題和瓶頸,有現實社會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擺布,更有個人狀態和心理狀態的巨大觀念轉變。

一個不斷轉變和顛覆自己人生觀,藝術觀和價值觀的人,他所經歷的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激烈起伏。現實社會的困難,就足以讓人懷疑自我,更何況信念都在動搖和喪失?

這個過程中,華格納反而選擇將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早已定好的工作上。而且經常不斷自我挑戰,從不設限:

比如挑戰前所未有的巨型歌劇,比如同時開工兩項工作量巨大的作品,比如頂住壓力,在保持延續性和創造力的尺度平衡,在兩難里找到可能性。

現實和他自己的高要求都在難為自己,但看他一生的藝術成就,真的就能看出華格納在創作這件事上,有多強大的信念和專注力。

創新,就是來源於每一次對「看似不可能完成目標」的顛覆。




不管是歌劇也好,哲學也罷,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都是深不可測,遙不可及的話題。

任何人都無法用文字來概括任何一件藝術品的「意義」,所以華格納和他作品,並不是一本書就可以掌握的深度,更何況要讀懂這本書,一遍只是淺嘗輒止。

但《華格納與哲學:特里斯坦和弦》的作者布萊恩·馬吉,巧妙地選擇了一個小的切入點,將華格納的藝術生涯置於他那個時代的哲學背景中,詳細而全面地研究了華格納與哲學家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全新的方式闡釋華格納和他的作品。

就像在《奇葩說》里,勇敢走向大眾的京劇大家「瑜老闆」說得那樣,她堅信,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喜歡京劇的人,以及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任何藝術,都應該是屬於全人類都能去走進,了解,欣賞的文化寶藏。

歌劇最本質的音樂性,就是能輕易吸引大眾,打動觀眾的地方,音樂一定是開放和包容的——我們都可以去感受歌劇,即使不懂專業或哲學。

我們在感覺浮躁和疲憊的時候,也許走進劇場,走進陌生的藝術,會有不一樣的風景和感動。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只想寫有思考的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參考:《郭建英先生談<華格納與哲學>》

《華格納哲學理論指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