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楷書力透紙背的,8個秘訣!感謝分享轉發

墨之舞書畫 發佈 2020-05-15T23:22:17+00:00

初月其實就是上弦月,上弦月有三個特點,一是邊緣銳利,在書法上的表現就是用筆爽利,不遲疑,另個一個特點就是弧度挺健,有峭拔之態,最後就是要有粗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均勻的,這三點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們看下面兩張圖:


中國書法從發展到成熟,經歷了幾千年的流變,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變化,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書體,比如秦朝的篆書、兩漢的隸書、魏晉的行草書、唐朝的楷書等等。

在這麼多成熟的書體當中,應用最多,受眾最廣,也最為基礎的便是楷書了,但想將楷書寫好並不容易,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才能寫好楷書?

我們曾屢次說過,任何一門傳統藝術都有著技術和藝術另個維度,藝術是在技術完善的基礎之上抒發性靈,靠的是天賦和學養,而技術則存在於古人的碑帖與書論當中。下面我們就歐陽詢的一段書論聊聊寫楷書的一些技巧!

歐陽詢有楷法「 八訣」,掌握好這「八訣」,才能領悟楷書妙旨

[點]如高峰之墜石,[臥鉤]似長空之初月,[橫]若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捺]一被常三過筆。

[點]如高峰之墜石

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衛夫人《筆陣圖》當中有過論述,講的是一種險勢,石頭在高空將落未落之時,就造成了一種「險勢」,正是這種「險勢」才構成了歐陽詢字法的險峻。


我們看這個「永」字,上邊的點稱之為「打點」,與第二筆的鉤畫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物理學上講,高度越高勢能越大,我們看右邊的墜石,亦同此理。歐陽詢點的寫法同右邊的輔助線,向右邊頓出之後,有一個折鋒挑回的動作,是為了銜接下一筆,從而使這個點不孤立,這種「勢態」一定是巧妙銜接的,才能不是筆畫隔離。


我們再看這個字的「勢態」,取的是將墜未墜之意,「上」字的點與左邊的豎筆輕微銜接,構成險勢,而不是直接寫成一橫,正如同右邊高山之石將墜未墜一般。 正是這種險勢,才是歐楷的精彩之處,也是書法之美的體現。

[臥鉤]似長空之初月

初月其實就是上弦月,上弦月有三個特點,一是邊緣銳利,在書法上的表現就是用筆爽利,不遲疑,另個一個特點就是弧度挺健,有峭拔之態,最後就是要有粗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均勻的,這三點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我們看下面兩張圖:


在歐楷中寫這個鉤比較難寫,要求露鋒入紙,下筆的時候要緩緩按下去,然後立峰彈起。才能出現這種凌厲的鉤法,臥鉤的角度一般為45度,這跟上弦月也是一致的。

[橫]若千里之陣雲

這個我們之前做過詳細的講解,千里之陣雲說的是橫要有變化之態,我們沒有見過狀如算子的雲彩,見得最多的還是不斷變化的形態。那麼一個簡單的橫要有哪些變化呢?


我們找了一個歐陽詢常寫的一個「書」字,這個「書」字橫畫比較多,我們看這個變化是如何像雲彩般變化的。

我們看「書」這個字從上到下的兩個橫畫,切筆的方向並不雷同,這是起筆的變化,我們再看第二個長橫和第五個橫畫,起筆為「 方筆」收筆為「圓筆」,這是筆畫中起收的變化,中間的三橫,長短大小並不雷同,這是字中橫畫的長短變化。我們再看最後一個橫畫,虛筆起筆,逐漸加粗並收筆,本來是一橫,結果被歐陽詢處理成了一點,這就是橫變點的一種巧思。這就是千里振雲的真正含義,筆畫與結體當中極盡變化之能事!

[豎]如萬歲之枯藤

萬歲之枯藤是生長多年的藤蔓,這種藤蔓的特點就是遒勁有力,這句話意思是說寫「豎」的時候要寫出韌性,有韌性的筆畫才能貫穿整個字的始終。我們看下面這個字:


我們看這個「年」字是怎麼寫出這種遒勁的。「豎」為最後一筆,寫這一筆的時候要求逆勢中鋒用筆。中鋒好理解,就是常令筆在畫中行,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麼要逆勢呢?

逆勢就是為了讓毛筆跟紙面獲得最大的彈力,比如寫這個「豎筆」毛筆向下行筆的時候,毛筆並不是垂直於直面,而是與直面有一個向前傾斜的夾角,這樣才能產生最佳的力道,也正是如同枯藤般的遒勁之力。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稱古代書法家寫字能力透紙背的原因!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這一說法比較好理解,勁松遒勁有力,不能輕易折斷,這是因為勁松內在有這一種韌性,這種韌性能使勁松折而不斷,落掛於懸崖。我們看下面這個字:

這個「成」字中的「斜鉤」恰能說明此理,在寫這個「戈鉤」的時候,斜豎寫到末端要有一個蓄力的過程,這個過程要通過筆法將「豎」與「鉤」進行粘合,這裡面的筆法我們以後會在專欄中詳細講解,叫做立鋒出鉤。這種「粘合」正如歐陽詢所說,如勁松折而不斷,落掛於懸崖之意。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這句話講的還是力度,還是韌性,「橫折鉤」的力度靠的是「橫」與「鉤」的變化來體現,這種變化就像是「萬鈞之弩發」。我們看例字:

弩在發射的時候,張力很足,橫折鉤要想寫出張力,必須在橫與鉤上做足功夫,我們看歐陽詢寫的這個「同」字,上面的「橫」是外拓之法,右邊的豎鉤其實是內厭的筆法,這兩種筆法我們後續會詳細講解。兩個筆法使這個字的張力全部集中在了筆畫的結合處,也就是折的地方,這樣的銜接才能體現出這個字的張力來。

[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這一筆說的用筆的銳利之態,應當如利劍一般。象牙與犀牛角皆是堅實之物,撇畫如利劍能將其斬斷,一是說明出筆要迅速,二是說明筆下的力度要足。

找不到長劍破空的圖片,我們單獨將撇畫摘出來解釋,用筆的銳利並不是說出筆要快,而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這個「蘭葉撇」出筆收筆要快,中間行筆要慢,要壓的住紙,不然筆畫容易飄。想體現力度還是前面說的兩條,逆鋒入紙和中鋒行筆,這樣才能體現出這個撇畫的銳利和勁道。

這個「石」字為拓本,撇畫中間本來是飽滿的,這裡存在失真現象,這一點需要注意,另外口子左豎較長,一是為了銜接撇畫,二也是呈現豎變撇的銳利之態。

[捺]一波常三過筆

這個「捺」筆並不好寫,要講究「一波三折」,書寫的過程當中要懂得調鋒。不然則沒有力度。


要想寫出力度與勢態,必須要中鋒行筆,所以在寫這個捺筆的時候要懂得「一波三折」,幾乎所有的正捺與平捺都符合這個規律,標記數字1的地方是起筆逆勢調鋒,標記2的地方是逆勢下行,標記3的地方乃是重新調鋒平出。正是這種調鋒動作才使這個捺筆呈現一波三折之態。

這邊是歐陽詢所說的「一波常三過筆」的意思。

筆法是構成一個字的基礎,也是書法中的核心技術,筆法的訓練是終其一生的,許多大書法家到了晚年仍舊在筆法上反覆打磨,以求平和圓熟之態。

歐陽詢這「筆法八訣」是楷書學習的基礎,更是書法訓練中的一個總綱式的要訣。

書法的訓練正如「八訣」中所言,要從最初的師法自然,筆筆皆出自然,再到最後融化於造化本身,將筆法內化於心,如此方能體會書法真正的妙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