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受到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為千年以來罵人的絕唱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5T09:55:01+00:00

我國古代的詩人有很多,但是李白是非常特別的一個。那時,他遊歷到山東,大家都知道山東是孔儒之鄉,那裡的人非常刻板,看不慣李白散漫的做派,便對他指指點點,評頭論足。

我國古代的詩人有很多,但是李白是非常特別的一個。他文筆出眾,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絕美的詩句。並且他寫的詩非常絕妙,讓人讀起來神清氣爽。

這也許和他的性格有關,李白本身是一個非常愛自由、愛喝酒的人,無拘無束的生活是他的追求。

李白的詩篇更是種類繁多,有寫家國情懷的,也有寫秀麗風景的,還有寫云云美女的,但世人可能不知道他曾經還用詩篇罵過人呢。

那時,他遊歷到山東,大家都知道山東是孔儒之鄉,那裡的人非常刻板,看不慣李白散漫的做派,便對他指指點點,評頭論足。

李白看似不在意,轉頭就寫了一首詩回應他們,詩中描繪那些只知道死讀書的魯儒。他們自恃清高,但根本不懂與時俱進,空有滿腹經綸,卻不會運用。

他將這些人形象地刻畫出來,並犀利地點評了他們的缺點與痛處,讓人拍手叫好。李白踐行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人生格言。

《嘲魯儒》的真實含義

這首詩不算長,但卻句句精妙,它是這樣寫的:「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手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其實,這首詩的解釋非常簡單,就是其字面意思。李白的詩句總是有這樣的特點,他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文字表達出深刻的含義。他的詩上到天下,下到貧民都可以閱讀,他用字之精準明了讓人佩服。

他說,山東這邊的儒家學者滿腹經綸,讀了很多書,但是到老了仍然在死讀書,一點用也沒有,其實在暗諷他們不會將學習到的內容加以運用。現在的人也經常用死讀書來貶低一個人,暗指他們不聰明,聰明的人會舉一反三,會融會貫通。

接著他用說,如果你問這些人治國的道理,他們只能迷失在自己看過的書里。古代人看書是為了治國,他們有著崇高的理想抱負,但是這群人讀書卻沒有追求,並且也不會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治國之策上。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那些令人震驚的新聞,一個人考上了清華,但是卻不會自己剝雞蛋,沒有辦法只能帶著媽媽一起上學。

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啊,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是為了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而不是為了學習與生活脫軌。

這裡的魯儒就有點這個意思,儘管熟讀四書五經,但是沒有任何自己的感悟,更別提讓他們治理國家,服務百姓了。

如果每個人讀書都是這樣,那麼這個國家也將面臨著危亡。不是說,只有像周總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偉大,而是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將學習融入人生。

然後,李白形容了這些人的外貌,活脫脫是畫上的儒家行派,穿著寬鬆的衣服,還沒等走路,就帶起了一層塵土。不得不說,李白嘲諷人的手段太高明了,甚至讓人沒有還口之力,因為他們確實如此。

其實,李白非常擅長描寫人物外貌,他高興的時候,可以將一個美女描寫成仙女,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這裡,李白就是故意要描寫這種不知變通的做派,他十分不屑於這種打扮。一個人不會因為外表而影響內心的本質,這種束縛在李白眼裡是毫無必要的。

最後,李白引用了一個典故,說自己和他們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們最後的歸宿只能是回家種地。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何人心中不想飛黃騰達呢?如果偏愛種地,就沒有必要讀書了。

那時的人學習的目的與現在的人學習的目的完全不一樣,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並且教育也成為了一項義務。而古代的人學習大多為了改變命運,所以李白故意這麼說,諷刺他們的無所作為。

整首詩沒有一句話浪費筆墨,也沒有一句話在罵他們,卻字字珠璣,諷刺他們的痛點。都說不和有學問的吵架,不然被罵了都不知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那些魯儒感到憤怒,也不能回擊,因為他們的能力在李白之下,完全嘲諷不了他。

這首詩的背景和典故

或許一些人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為這些人感到不平,畢竟讀書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不能因為無所作為就被批判。

但其實,大家可能不了解歷史背景和一些典故,這些魯儒本身就是好高騖遠之人。他們因為自己是儒家,便洋洋得意,殊不知自己早已落後於別人。

在很久之前,儒家被劃分成兩派,一派是齊儒,一派是魯儒。這個劃分要起源於漢高祖,那時他剛剛建國不久,想要請儒家的人來幫自己制定禮儀制度,便派人去找他們。

但是,魯地的儒家之人不僅不來幫忙,還指責漢高祖完全不顧儒家思想,敗壞了儒家禮節。

因為儒家講究死者入土為安,他們認為漢高祖剛剛建國,不少人死於戰爭,應該為這些人緬懷,不能大張旗鼓地辦一些活動,所以拒絕了他的請求。

因此,漢高祖便找了齊地的儒家學者,讓他們進宮協助自己,這些人便從此鳳凰騰達,有了很高的位置。

從這以後,魯儒與齊儒便有了區分,魯儒指那些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之人,而齊儒便是那些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人。而李白這首詩非常明確嘲諷對象是那些守著舊規矩,不懂變通的人。

在李白眼裡,他們不僅是不懂變通,更是不會變通。他們以為這些死板規矩是一成不變的,殊不知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沒有哪些禮節制度可以適應所有的時代。

李白是個天性浪漫,不受拘束之人,他對於那些人不屑一顧,覺得他們朽木不可雕。並且,這些人自己缺點滿滿,還對李白的行為指手畫腳,便引起了他的極度不滿。

在這種背景之下,李白做了這首詩,來表達他的情緒,其實也是對於他們的一種回擊。但李白也未曾料到,這樣一首「罵人」的詩,被廣泛流傳,甚至被喻為佳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