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文言文素材:高考80個二級核心實詞詳解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5T09:55:54+00:00

1<動>用手壓或摁.《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握.《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查究.《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文/博聞語文教研團隊

1.按 àn
①<動>用手壓或摁.《活板》:「以一平板
其面,則字平如砥。」
②<動>撫;握.《鴻門宴》:「項王
劍而跽。」
③<動>壓抑.《赤壁之戰》:「何不
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動>控制.《周五夫軍細柳》:「於是天子乃
轡徐行。」
△⑤<動>止.《失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
不行。」
△⑥<動>查看;巡察.《雁盪山》:「
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⑦<動>審查;查究.《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於朝,
誅五人。」
【辨】按,抑.都有向下壓的意思,但「抑」比「按」程度重,並且常用於抽象意義。
【按比】核定戶籍時檢查年貌,也作「案比」.《後漢書·江革傳》:「每至歲時,縣當
按比。」



2.拔 bá
①<動>拔起;抽出。《垓下之戰》:「力
山兮氣蓋世。」《鴻門宴》:「項莊劍起舞。」

②<動>選拔;提拔。《出師表》:「是以先帝簡,以遺陛下。」《陳情表》:「過蒙擢,寵命優渥。」
△③<動>突出;超出。《夢遊天姥吟留別》:「勢
五嶽掩赤城。」
④<動>攻下;攻取。《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後秦伐趙,
石城。」
【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國志·蜀書·蔣琬傳》:「琬出類
拔萃,處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職制度.《新唐書·選舉志下》:「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薦推舉。
【拔薤(音同「屑」)】比喻剷除豪強暴族。蘇軾《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
拔薤已觀賢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拔尤】選拔超眾的人才.



3.拜 bài
①<動>古代表示恭敬的禮節。兩手合於掌於胸前,頭低到挨著手,後世指下跪叩頭。《陳情表》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
表以聞。」《鴻門宴》:「噲謝,起,立而飲之。」
【又】拜見;謁見。《孔雀東南飛》:「上堂阿母。」

②<動>授給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又以相如功大,為上卿。」
③<動>接受任命。《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
。」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頭俯在手上的一種禮節。


4.報 bào
①<動>斷獄,判決罪人。《韓非子·五蠹》:「聞死刑之
,君為流涕。」
②<動>報恩;報答。《陳情表》:「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養劉之日短也。」
③<動>報仇;報怨。《荊軻刺秦王》:「然則將軍之仇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動>答覆;回信。《廉頗藺相如列傳》:「計未定,求人可使
秦者。」《西門豹治鄴》:「煩大巫嫗為入河伯。」
⑤<動>到……去,前往。《孔雀東南飛》:「卿但暫還家,吾今且
府。」


5.暴 bào
①<形>又猛又急;突然。《狼》:「屠
起,以刀劈狼首。」《察今》:「雍水益,荊人弗知。」
②<形>兇殘。《陳涉世家》:「伐無道,誅
秦。」

③<動>欺凌;損害。《周處》:「並皆犯百姓。」
④<形>急躁;暴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
如雷。」」
(多音)
①<動>曬,後作「曝」。《勸學》:「雖又槁
,不復挺者。」
②<動>暴露。《六國論》:「
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6.備 bèi
①<動>具備;完備。《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
焉。」
②<形>齊全;周詳;周到。《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所以待侯生者
矣。」《芙蕖》:「其事不一而足,請述之。」
③<副>盡;皆。《左傳》:「
。」
④<動>充數;充備。《毛遂自薦》:「願君即以遂
員而行矣。」
⑤<動>防備;准;預備。《殽之戰》:「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
一夕之衛。」
【又】<名>事先的準備。《五蠹》:「事異則變。」



7.比 bǐ(古音有讀四聲的情況,但不常見)

①<動>並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②<副>接連。《史記·呂太后本紀》:「又
殺三趙王。」
③<動>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
周以弊主。」
④<動>比較。《涉江》:「與天地兮
壽。」
⑤<名>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⑥<副>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
勝。」
⑦<副>近來。《祭十二郎文》:「
得軟腳病,往往岙劇。」
⑧<介>等到,及。《項脊軒志》:「
去,以手闔門。」
⑨<介>為,替。《孟子·梁惠王上》:「願
死者一灑之。」
⑩<介>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
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又】<動>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於管仲、樂毅。」
【比周】1.結黨營私。《管子·法法》:「群臣
比周,則蔽美揚惡。」

2.集結,聚合。《韓非子·初見秦》:「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


8.幣 bì
①古人用作饋贈或祭祀的絲織品。引申為泛指用作禮物的車、馬

帛、玉器等。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不得免焉。

②財物、貨幣。(舉例略,常見義)

③饋贈,贈送。(舉例略,相當於①義的名詞動用)

④余,多餘。《國語·魯語上》:不腆先君之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

⑤通「敝」,壞,破舊。《管子·輕重乙》: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

【注】幣帛也兼有以上①②義。


9.辟 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傳·昭公六年》:「制參
,鑄刑書。」
②<名>君主。《詩經·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
。」
③<動>徵召。《張衡傳》:「舉孝廉不行,連
公府不就。」
④<動>通「避」。《殽之戰》:「其北陵,文王之所
風雨也。」
(多音)
①<動>開;打開。《促織》:「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
,不知何詞。」

②<動>開闢;開墾;開設。《齊桓晉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盡,閉廛未盡居也。」《病梅館記》:「病梅之館以貯之。」
③<動>排斥;駁斥。《答司馬諫議書》:「
邪說,難任人,不為拒諫。」
④<形>偏僻;僻遠。《漢書·蕭何傳》:「何買田宅必居窮
處。」
⑤<動>比喻,打比方。《孟子·盡心上》:「有為者
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辟穀】古代一種養生之術.不吃五穀,專靠服氣長生。《史記·留侯世家》:「乃學
辟穀,道引輕身。」
【辟易】1.bì驚退。《史記·項羽本紀》:「赤泉侯人馬俱驚,
辟易數里。」2.pì整治。《呂氏春秋·上農》:「地未辟易,不操床,不出糞。」

10.薄 bó(古義一般不讀báo)
①<名>草木叢生的地方。《涉江》:「露申辛夷,死林
兮。」
②<形>(今讀báo)厚度小,與「厚」相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
。」
③<形>微少;微薄;淺薄。《孔雀東南飛》:「兒已
祿相。」《促織》:「不終歲,產累盡。」《陳情表》:「門衰祚,晚有兒息。」
④<動>減輕。晁錯《論貴粟疏》:「
賦斂,廣畜積。」
⑤<形>(今讀báo)貧瘠。白居易《杜陵叟》:「歲種
田一頃余。」
⑥<動>鄙薄;輕視。《出師表》:「不宜妄自菲
,引喻失義。」
⑦<動>通「迫」,迫近,靠近。《涉江》:「腥臊並御,芳不得
兮。」《陳情表》:「日西山,氣息奄奄。」
⑧<動>通「迫」,附著,混雜。《獄中雜記》:「與飲食之所相
。」
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可入藥,有清涼香味。

11.裁 cái
①<動>剪裁;裁製。
【引】製作;寫作。杜甫《江亭》詩:「幫林歸未得,排悶強詩。」
②<動>刪減。
【引】節制。《國語·吳語》:「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
③<動>裁斷;裁決。《戰國策·秦策一》:「臣願悉言所聞,大王
其罪。」
【又】主宰。《呂氏春秋·恃君》:「然且猶萬物,制禽獸,服狡蟲。」特指殺,自殺稱自裁。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在塵埃之中。」
△④<副>衡量。《淮南子·主術訓》:「取民則不
其力。」
⑤<名>體制;風格。張衡《西京賦》:「取殊
於八都。」(八都:八方。)
⑥<量>用於布帛之類。《新唐書·歸崇敬傳》:「學生謁師,贄用腶脩一束,酒一壺,衫布一
,色如師所服。」
⑦<副>通「才」。僅僅。《戰國策·燕策一》:「
如嬰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
⑧<名>通「材」。材器,材質《管子·形勢》:「
大者,眾之所比也。」
【裁察】明察裁斷。《漢書·晃錯傳》:「愚臣無知,唯陛下
裁察。」
【裁度】量度而定取捨。《新唐書·李泌傳》:「泌謂:『廢正月晦,以三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
裁度。』」
【裁畫】裁斷謀畫。
【裁鑒】品評鑑賞。
【裁節】抑制;節制。
【裁製】1.規劃;安排。《新唐書·王徽傳》:「興復殿寢,
裁製有宜。」2.節制;抑制。陳壽《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12.操 cāo
①<動>拿著;攜帶。《愚公移山》:「
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鴻門宴》:「大王來何?」
②<動>掌握;控制。《韓非子·定法》:「
殺生之柄。」
③<動>持用;採取。《答司馬諫議書》:「而議事每不合,所
之術多異故也。」
④<動>從事。《促織》:「邑有成名者,
童子業,久不售。」
⑤<名>節操;品行。《史記·張湯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
。」
⑥<名>琴曲。《列子·伯牙與鍾子期》:「初為霖雨之
,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著;拿著。班固《漢書·蘇武傳》:「杖漢節牧羊,臥起
操持,節旄盡落。」

2. 持;保養。《漢書·王嘉傳》:「天子以相等皆見上體不平,外內顧望,操持兩心。」

3. 操守。李商隱《漫成五章》之二:「李杜操持事略齊,三才萬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時機,行事當及時。
【操觚(音同「孤」)】

1.執簡。觚,古人書寫時所用的木簡,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傳》:「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試,千百不休。」

2.執酒器。
【操練】以隊列形式學習和練習軍事技能。
【操券】執持契券,後來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為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辭·七諫·沉江》:「正臣端其
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離:通「罹」。遭受。)

2.特指廉潔正直的品行。范曄《後漢書·賈復傳》:「少有操行,多智略」。
【操作】勞動。李綱《題邵平種瓜圖》:「兒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攜筐助
操作。」


13.策 cè
①<名>竹製的馬鞭子。《過秦論》:「振長
而御宇內。」《馬說》:「執而臨之。」
②<動>鞭打;鞭策。《馬說》:「
之不以其道。」《中山狼傳》:「蹇驢,囊圖書。」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棄其
。」
④<動>拄著(拐杖)。《歸去來兮辭》:「
扶老以流憩。」
⑤<名>寫字的竹簡;書冊。也寫作「冊」。《王冕讀書》:「執
映長明燈讀之。」
⑥<動>記錄;登記。《木蘭詩》:「
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⑦<名>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書。《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
亮為丞相。」
⑧<名>古代政論性文體名;策論。如蘇軾的《教戰守
》。《海瑞傳》:「即伏闕上《平黎》。」
⑨<名>計策;計謀。《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
,寧許以負秦曲。」《<指南錄>後序》:「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從屬。范曄《後漢書·蔡邕傳》:「吾
策名漢室,死歸其正。」
【策士】謀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門下出謀劃策的人。柳宗元《沛國漢原廟銘》:「故曲逆起為
策士,輔成帝圖。」(曲逆:曲逆侯陳平)
【策問】漢以來科舉取士,以政治、經濟等設問,寫在簡策上,讓應試者分條解答。也稱「對策」。《後漢書·和帝紀》:「帝乃親臨
策問,選補郎吏。」

14.差 chā
①<動>差別;相差。《獄中雜記》:「無
,誰為多與者?」
②<名>差錯;錯誤。《失街亭》:「若有
失,乞斬全家。」
③<副>略微。《後漢書·光武帝紀》:「令軍士屯田,糧儲
積。」
(多音)chāi
①<動>差遣;派遣。《陳州糶米》:「特地
兩員官來這裡開倉賣米。」
②<名>差役;公務。《[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這
使不尋俗。」
(多音)chài
<形>病癒,後寫作「瘥」。《祭妹文》:「後雖小
,猶尚,無所娛遣。」
(多音)
①<形>長短、高低不齊。《小石潭記》:「其岸勢犬牙
互,不可知其源。」
②<動>比並;挨著。《祭妹文》:「予幼從先生授經,汝
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
【差池】差錯。
【差互】1.錯亂。2.交錯。
【差可】猶「尚可」。
【差品】等級,品級。班固《漢書·貨殖傳序》:「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於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槨、祭祀死生之制各有
差品。」
【差強人意】尚能使人滿意。《周書·李賢傳》:「術祖喜曰:『李萬歲所言
,差強人意。』」
【差忒】差錯,差誤。孔穎達《毛詩正義序》:「准其繩墨,
差忒未免。」
【差度】衡量選擇。
【差論】選擇。
【差人】1.派遣僕役。2.明清時指官府的差役。
【差擇】選擇。
【差愈】同「瘥愈」,即病癒。
【差等】等級,區別等級。
【差肩】1.差挨肩。2.相併。


15.長 cháng
①<形>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
也,而見者遠。」《諫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②<形>高;高大。《公輸》:「荊有
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木。」
③<形>長久;久遠。《莊子·秋水》:「吾
見笑於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
④<形>廣;廣闊。《柳毅傳》:「
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陽樓記》:「而或煙一空,皓月千里。」
⑤<動>擅長。《馮婉貞》:「莫如以吾所
攻敵所短。」
⑥<副>經常。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茅檐
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多音)zhǎng
①<動>生長。《采草藥》:「用葉者取葉初
足時。」
【又】<使動>使……生長;扶養;撫育。晃錯《論貴粟疏》:「養孤幼在其中。」
②<動>增長;滋長。《赤壁賦》:「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
也。」《論積貯疏》:「淫侈之俗日日以,是天下之大賊也。」
③<形>年紀大;輩分高。《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
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形>排行第一。《屈原列傳》:「
子頃襄王立,以其北子蘭為令尹。」
⑤<名>兄;哥哥。常「兄
」、「兄」連用。《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兄。」
⑥<名>首領;頭領。《陳涉世家》:「陳涉、吳廣皆次當行,為屯
。」
【又】做……首領;當頭領。《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長才】高才,英才。
【長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重。《後漢書·李善傳》:「有事則
長跪請白,然後行之。」
【長世】綿續久存。
【長亭】秦漢時十里修亭,謂之長亭,供往來的人休憩。也是送別的地方。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
長亭晚,驟雨初歇。」
【長君】1.古稱年長之君主。2.稱別人長兄。
【長吏】1.吏秩之尊者。2.泛指上級官長。白居易《贈友》詩之四:「
長吏久於政,然後風教敦。」
【長者】1.年紀大,輩分高的人。2.性行謹厚、有德望的人。《史記·魏公子列傳》:「市人皆以贏為小人,而以公子為
長者,能下士也。」


16.陳 chén
①<名>古指台階,及台階下的地方。《馮諼客孟嘗君》:「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
。」
②<動>陳列;擺列。《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
殿下。」《醉翁亭記》:「山餚野蔌,雜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③<動>陳述;陳說。《荊軻剌秦王》:「恐懼不敢自
。」
④<形>舊;舊的。《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
跡。」
(多音)zhèn後作「陣」
①<名>交戰時的戰鬥隊列。《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行無部伍行
。」
②<動>列陣;布陣。《子魚論戰》:「既
而後擊之。」
【陳陳相因】陳谷逐年堆積。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
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後用以比喻因襲老一套,沒有創新。楊萬里《眉山任公小丑集序》:「詩文孤峭而有風棱,雄健而有英骨,忠慨而有毅氣……非近世陳陳相因、累累隨行之作也」
【陳腐】1.陳舊腐敗。2.毫無新意,不合時尚的觀點、文章。
【陳跡】過去的事跡。
【陳情】訴說自己的情況或衷情。屈原《九章·惜往日》:「願
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陳言】1.陳述言詞。范曄《後漢書·伏皇后紀》:「議郎趙彥嘗為帝
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2.陳腐的空語。韓愈《答李翊書》:「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17.稱 chēng
①<動>稱量;衡量。《漢書·枚乘傳》:「夫銖銖而
之,至石必差。」(銖、石:皆重量單位。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②<動>舉;舉起。《詩經·七月》:「
彼兕觥,萬壽無疆。」(兕觥:犀牛角製做的酒杯。)
③<動>稱讚;讚許。《原毀》:「彼雖能是,其人不足
也。」
④<動>稱述;稱說;說。《屈原列傳》:「上
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
⑤<動>稱作;號稱;稱為。《陳涉世家》:「乃詐
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⑥<動>聲稱。《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
病,不欲與廉頗爭列。」《賣炭翁》:「手把文書口敕。」
⑦<動>呼;呼喚。《馮諼客孟嘗君》:「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
萬歲。」
⑧<動>揚名。《馬說》:「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
也。」
(多音)chèng
<名>稱量輕重的器具。後作「秤」。《淮南子·時則訓》:「角斗
。」
(多音)chèn
①<形>相當;相配。《傷仲永》:「令作詩,不能
前時所聞。」
②<動>適合;符合。《與妻書》:「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
心快意,幾家能彀?」
【稱兵】舉兵;興兵。
【稱貸】借債。《鹽鐵論·國病》:「富者空藏,貧者
稱貸。」
【稱舉】舉薦;讚揚。《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高素小賤,陛下幸
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
【稱觴】舉懷祝酒。
【稱慶】慶賀。《北史·魏德深傳》:「貴鄉吏人,歌呼滿道,互相
稱慶。」
【稱意】合乎心意;滿意。
【稱旨】符合皇帝旨意。《漢書·孔光傳》:「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
稱旨,由是知名。」


18.出 chū(沒什麼太難的用法)
①<動>由內向外走,與「入」相對。《國殤》:「
不入兮往不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又】<動使動>使……出來。《中山狼傳》:「先生舉手
狼。」
②<動>付出;支付。《禮·王制》:「量入以為
。」
③<動>出發。《殽之戰》:「吾見師
,而不見其入也。」《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
④<動>脫離,離開。《梅花嶺記》:「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
世入世之面目。」《紅樓夢》:「記得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家。」
⑤<動>離京為官,外放,外遷。《張衡傳》:「永和初,為河間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動>發出,發布。《屈原列傳》:「每一令
,平伐其功。」
⑦<動>出產。《捕蛇者說》:「殫其地之
,竭其廬之入。」
⑧<動>出現,發現。《教戰守策》:「戰者,必然之勢也。……不
於西,則於北。」《醉翁亭記》:「……水落而石者,山間之四時也。」
⑨<動>超出,超過。《師說》:「古之聖人,其
人也遠矣。」《馮婉貞》:「敵不意,大驚擾。」
⑩<名>花瓣。任昉《述異記》:「花雜五色,六
。」
⑾<名>古代戲曲的一個大段落叫一出。
【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際,瀟灑
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出貸】出錢。
【出閤(合的繁體字)】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
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出官】京官外調。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宮女出嫁。
【出沒】1.隱現。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遺棄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惡敗而
出妻,可謂能自強矣。」也指被遺棄的妻子。《儀禮·喪服》:「出妻之子為母期。」
【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
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
【出贅】舊時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為女家的一員。


19.處 chǔ
①<動>停留,止息。《孫子·軍事》:「是故卷甲而遁,日夜不
。」
②<動>住,居住。《岳陽樓記》:「
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③<動>閒居,隱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齊人有一妻一妾而
室者。」
④<動>相處。《<指南錄>後序》:「與貴酋
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
⑤<動>處置,處理。《孔雀東南飛》:「
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赤壁之戰》:「願將軍量力而之。」
(多音)chù
①<名>處所,地方。《垓下之戰》:「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
。」《過秦論》:「良將勁駑守要害之。」《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
【處婦】居家之婦。
【處妾】宮中的童女。
【處士】1.有德才而隱居不願作官的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
處士者,德盛者也,能靜者也。」

2. 未做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3. 星名,即少微。《晉書·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處士。」
【處治】處方治病。
【處子】1.處女。范曄《後漢書·張衡傳》:「鳴鶴交頸,雎鳩相和。
處子懷春,精魂回移。」

2. 處士。《後漢書·逸民傳序》:「自後帝德稍衰,邪嬖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


20.傳chuán
①<動>傳遞;傳送。《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大喜,
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動>傳給;授與。《原君》:「
之子孫,受享無窮。」
③<動>傳授;教授。《師說》:「師者,所以
道受業解惑也。」
④<動>流傳。《石鐘山記》:「此世所以不
也。」
△⑤<名>流傳的文字。《游褒禪山記》:「後世之謬其
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多音)zhuàn
①<名>驛舍;客站。《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
舍。」
②<名>驛車。《韓非子·喻老》:「遽
不用。」(遽:驛車。)
③<名>文字記載。又常指一種文體。《史記·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
。」
【又】<名為動>為……作傳。《<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雖以史遷之善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
④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師說》:「六藝經
皆通習之。」
【傳奇】1.小說體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

2.明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為傳奇,以別於北雜劇。
【傳衣】傳授師法;繼承師業。李商隱《謝書》:「自蒙半夜
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傳乘】古代兵車。《晉書·輿服志》:「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幰,如軺車,駕二。追鋒之名,蓋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陣之間,是為
傳乘。」(幰xiǎn:帷幔。)
【傳注】闡釋經義的文字。韓愈《與李祕書論小功不稅書》:「無乃別有所指,而
傳注者失其宗乎?」


21.垂 chuí
①<名>邊疆,邊境。又寫作「陲」。曹植《白馬篇》:「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
。」
②<動>垂掛。《促織》:「入其舍,則密室
簾。」《孔雀東南飛》:「紅羅復斗帳,四角香囊。」
③<動>垂落,落下。《荊軻刺秦王》:「士皆
淚涕泣。」《行路難》:「閒來犯釣碧溪上。」
④<動>流傳。《荀子·王霸》:「名
乎後世。」成語有「永垂不朽。」
⑤<動>臨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以大杖擊二十,
死。」
⑥<副>敬詞。表示對方高於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書》:「
問以鄙況。」《中山狼傳》:「請訴之,願丈人聽。」
【垂成】1.接近完成。陳壽《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實欲使卒
垂成之功,編於前史之末。」2.指莊稼將近成熟。蘇軾《祈睛吳山祝文》:「歲既大熟,惟神之賜;害於,匪神之意。」
【垂垂】1.漸漸。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親理事務。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並用,
垂拱而治。」後多用以頌揚帝王無為而治。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2.猶「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馬遷《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

3.兩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足如履齊,頤霤,垂拱,視下而聽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榮】煥發光彩。 【垂世】留傳後世。
【垂示】1.留給後人示範。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無以述遵先世,
垂示後世也。」

2.謙詞。表示對方居高以示下。駱賓王《和<閨情詩>啟》:「學士袁慶隆奉宣教旨,垂示《閨情詩》並序。」
【垂髫】古時候兒童頭髮下垂,故用以代指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
垂髫,並怡然自樂。」

22.次 cì
①<動>臨時駐紮和住宿。《殽之戰》:「秦伯素服郊
。」《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所旁叢祠中。」《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江北。」
②<動>按順序排列,次序。《荊軻刺秦王》:「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
進。」《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當行。」
③<動>在排列上次一等。《<論語>十則》:「多見而識廣,知之
也。」《謀攻》:「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之。」
④<動>及,到。《劉東堂言》:「有指摘其詩文一字者,銜之
骨,或至相毆。」
⑤<量>次,回。表示動作的次數。《游黃山記》:「歷險數
。」《失街亭》:「某引兵衝殺十餘。」
【次第】1.次序;順序。《戰國策·韓策一》:「子嘗教寡人,循功勞,視
次第。」2.依次;按先後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杜甫《哭李常侍嶧二首》之二:「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

3.狀態;規模。劉楨《贈徐幹》:「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

4.轉眼;頃刻。白居易《觀幻》:「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遇風。」

5.光景;情形。盧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第,笙歌翠合,綺羅香暖。」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處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
次舍之眾寡。」

2.行軍中的止息營地。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相地形,處次舍,治壁壘,審煙斥,居高陵,捨出處,此善為地形者也。」
【次韻】創作應和詩時須依照原詩用韻的次序,叫「次韻」。始於唐元稹、白居易。《宋史·畢士安傳》:「上元夕,與使者宴東闕下,作詩誦聖德,神宗
次韻賜焉,當時以為寵。」


23.存 cún
①<動>存在,與「亡」相對。《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
。」《捕蛇者說》:「視其缶,而吾蛇尚。」《師說》:「道之所,師之所也。」
②<動>生存,活著。《馮諼客孟嘗君》:「齊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
。」《石壕吏》:「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③<動>關心,想念。《屈原列傳》:「其
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想之所致也。」
④<動>慰問,撫恤。《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
之。」《隆中對》:「民殷國富而不知恤。」
【存撫】存恤撫養。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陛下即位,
存撫天下,集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集:通「輯」。使和諧。)
【存濟】安頓;措置。歐陽修《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州縣皇皇,何以
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存恤】慰問;撫恤。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
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存肄】學習;練習。《漢書·禮樂志》:「(河間獻王)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
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
【存照】舊時契約、照會等文書,存備查照核對的,有時在末尾寫上「存照」字樣。
【存問】慰問;問候。范曄《後漢書·淳于恭傳》:「五年,病篤,使者數
存問。」

24.錯 cuò

①.塗飾,嵌飾。《戰國策·趙策二》:被發文身,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②.琢玉用的粗磨石。《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

(可用作動詞,意為琢磨,進一步引申為砥礪)

③.銼刀。《列女傳·仁智·魯臧孫母》:者所以治鋸,鋸者所以治木也。

④.交錯,錯雜。《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轂兮短兵接。(引申為更迭,交替義)

⑤.不合,乖舛。《後漢書·襄楷傳》:三光不明,五緯戾。(引申為錯誤)

⑥.小鼎。《淮南子·說山》:鼎日用而不足貴。

△⑦.通「措」

(1).放置,安放。《論語·為政》:舉直諸枉,則民服。

(2).棄,廢止。《荀子·天論》:故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3).施行。《商君書·錯法》:臣聞古之明君,法而民無邪。

【錯崔】參差高峻的樣子。

【錯刀】可以泛指錢。

【錯繆】通「錯謬」,表示差失錯亂或雜亂,錯雜。

【錯迕(音同「午」)】交雜,也可表示不順遂。


25.貸 dài

①<動>借;借出;借入。王符《潛夫論·忠貴》:「寧積粟腐倉而不忍人一斗。」《莊周家貧》:「莊周家貧,故往粟於監河侯。」
②<動>寬恕;寬免。《書博雞者事》:「汝罪宜死,今姑
汝。」《後漢書·袁安傳》:「示中國優,而使邊人得寧。


26.德 dé
①<名>道德;品德。《勸學》:「積善成
,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②<名>恩德;恩惠。《垓下之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
。」
【又】<動>感激。《史記·信陵君列傳》:「趙孝成王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
③<名>德政;功德。《殽之戰》:「吾不以一眚(音同「省」,形容眼睛昏花,引申為過錯)掩大
。」
④<名>福。《禮記·哀公問》:「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
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響。

27.獨 dú
①<形>單獨;獨自。《莊暴見孟子》:「
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六國論》:「蓋失強援,不能完。」《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存。」
②<形>老而無子這樣一種狀態叫「獨」。《趙威后問齊使》:「哀鰥寡,恤孤
,振困窮,補為足。」《禮記·大同》:「鰥、寡孤、、廢疾者皆有所養。」
③<形>獨特;特殊。《史記·遊俠列傳序》:「讀書懷
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絕。」
④<副>只是;僅僅。《垓下之戰》:「今
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陳涉世家》:「陳守令皆不在,守丞與戰譙門中。」《赤壁之戰》:「卿與子敬與孤同耳。」
⑤<副>唯獨。《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而此
以鍾名,何哉?」《賣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不足子所乎?」
⑥<副>豈;難道。《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
畏廉將軍哉?」《信陵君竅符救趙》:「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不憐公子姊邪?」
【獨步】指超群出眾,無與倫比。
【獨夫】⒈獨身的男人。⒉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治者。
【獨行】隻身孤行。志節高尚,不隨俗沉浮。

28.多 duō
①<形>數量大。《登泰山記》:「石蒼黑色,
平方,少圜。」《<論語>十則》:「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②<副>多多地;大量地。《岳陽樓記》:「遷客騷人,
會於此。」《三峽》:「絕巘生怪柏。」
△③<動>稱讚;讚美。《五蠹》:「故傳天下而不足
也。」《漢書·霍光傳》:「眾庶莫不光。」
④<副>只;僅僅。《論語·子張》:「
見其不知量也。」


29.奪 duó(註:奪的常考義還有「改變」,如論語「匹夫不可奪志」)
①<動>強取。《陳涉世家》:「廣起,而殺尉。」
②<動>剝奪;削去權力。《左傳·桓公五年》:「王
鄭伯政,鄭伯不朝。」
③<動>失去;喪失。《齊桓晉文之事》:「百畝之田,無
其時。」
④<動>亂。《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
倫。」

30.發 fā(這麼多意思看看就煩對不對!)
①<動>把箭射出去;發射。《賣油翁》:「見其
矢十中八九。」
②<動>出發。《荊軻刺秦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
。」
③<動>派遣;派出。《赤壁之戰》:「孤當續
人眾,多載資糧。」
④<動>徵發;徵調。《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即民鑿十二渠。」
⑤<動>興起;發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於畎畝之中。」
⑥<動>生長;長出。王維《相思》:「春來
幾。」
⑦<動>發布;頒布。《殽之戰》:「遂
命,遽興姜戎。」
⑧<動>發送。《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人
書至趙王。」
⑨<動>發作;抒發。《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
其志士之悲哉。」
⑩<動>撥動;發起;起事。《張衡傳》:「雖一龍
機,而七首不動。」《蘇武》:「虞常等七十餘人慾。」
⑾<動>開啟;打開。《寡人之於國也》:「塗有餓殍而不知。」《荊軻刺秦王》:「圖,圖窮匕首見。」
⑿<動>啟發;闡明。《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
⒀<動>表現;顯露;泄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征於色,於聲。」
⒁<動>開發;發掘。《促織》:「於敗叢草處,探石
穴,靡記不施。」
⒂<動>分發。《嚴監生和嚴貢生》:「知縣准了狀子,
房出了差來到嚴家。」
⒃<動>開放。《醉翁亭記》:「野芳而幽香。」
⒄<動>點燃,燃放。《柳毅傳》:「人以火為神聖,
一燈可燎阿房。」
⒅<量>⒈支,顆。《漢書·匈奴傳》:「弓一張,矢四
。」⒉次;下。《柳毅傳》:「然後叩樹三,當有應者。」
【注】本詞條古代寫作「發」。

①<名>頭髮。《荊軻刺秦王》:「
盡上指冠。」
②<量>長度單位,十毫為一發。《促織》:「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
爽。」
【注】本詞條古代寫作「髪」。


31.伐 fá(古音有一聲,現已不用)
①<動>砍伐。《伐檀》:「坎坎
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動>敲打。高適《燕歌行》:「摐金
鼓下榆關。」
③<動>討伐;攻打。《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
我。」
④<動>攻破;破壞。《謀攻》:「故上兵
謀,其次交。」
⑤<名>功勞;功業。《信陵君竊符救趙》:「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
也。」
△⑥<動>誇耀,自誇。《屈原列傳》:「每一令出,平
其功。」
【伐冰之家】指貴族豪門之家。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時才能用冰,伐冰即鑿痧窖取冰。
【伐柯人】媒人。
【伐性之斧】砍伐生命的利斧,比喻損害身心的事情。白居易《寄盧少卿》:「艷聲與麗色,真為
伐性之斧。」

32.方 fāng(又是看意思勸退)
①<名>兩船相併,也指並排竹木做成的筏。《詩經·谷風》:「就其深矣,
之舟之。」
②<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
首,長頸。」
③<形>正直。《屈原列傳》:「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
之既白。」
⑤<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
來,不亦樂乎。」
⑥<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⑦<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
之,猶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
略。」
⑨【名】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之家。」
⑩<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
配藥,皆不見效。」
⑾<介>當;在。《伶官傳序》:「故
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
⑿<副>才;剛剛。《雁盪山》:「伐山取材,
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wǔ,指屋檐一類)下一生伏案臥,文成草。」
⒀<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
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⒁<副>將要;就要。《涉匯》:「吾
高馳而不歐。」
⒂<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千里。」
【方技】指醫、卜、星、相之術.
【方士】方術之士,指古代從事仙、煉丹等迷信活動的人。
【方夏】中國。
【方輿】1.指地,古代以為天圓地方,又有天為蓋。2.指天下。

33.分 fēn
①<動>剖開;分開。《謀攻》:「倍則
之。」《滕王閣序》:「星翼軫,地接衡廬。」
△②<名>半;一半。《三峽》:「自非亭午夜
,不見天日。」
③<動>分配;分享。《曹劌論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人。」
④<動>區分;辨別。《荷蓧老人》:「四體不勤,五穀不
。」
⑤<名>春分;秋分。《左傳》:「日過
而未至。」
⑥<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減一
則喜。」
⑦<量>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核舟記》:「舟首尾長約八
有奇。」
(多音)fèn
①<名>職分;名分;本分。《屈原列傳》:「懷王以不知忠臣之
,故內欺於鄭袖。」?﹤指南錄﹥後序》:「予當引決。」
②<名>情分;情誼。曹植《贈白馬王彪》:「恩愛苟不虧,在遠
日親。」
③<名>緣分;福分。劉禹錫《寄樂天》:「倖免於斯
非分。」
④<名>才分;天分。《顏氏家和訓·雜藝》:「良由無
故也。」
△⑤<動>料想。《蘇武》:「自
已死久矣。」

34,奉 fèng(需要認真過一遍!)
①<動>恭敬地捧著、拿著。《荊軻刺秦王》:「荊軻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地圖匣,以次進。」
②<動>接受;承擔。《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
命於危難之間。」
③<動>遵奉;遵照。《赤壁之戰》:「近者
辭伐罪,旌麾南指。」
④<動>進獻。《鴻門宴》:「再拜
大將軍足下。」
⑤<動>賜予;給予。《六國論》:「之彌繁,侵之愈急。」
⑥<動>侍奉;侍侯。《魚我所欲也》:「今為妻妾之
為之。」《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晨昏於萬里。」
⑦<動>擁戴;尊崇。《國語·晉語》:「百姓欣而
之,國可以固。」
⑧<動>供奉;供給。《原君》:「離天下之子女,以
我一人之淫樂。」
⑨<動>保全;保持。《管子·四稱》:「君若有過,各
其身。」
⑩<動>扶助;幫助。《淮南子·說林》:「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
之。」
⑾<動>討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個直言,並不肯阿諛趨
。」
⑿<敬詞>。《荊軻刺秦王》:「而得
守先王之宗廟。」
⒀<名>通「俸」。《東方朔》:「
祿薄,未得省見。」《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厚而無勞。」
【奉天承運】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在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與臣下的誥敕命中開首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後相沿成為帝王敕命的套語。

35.賦 fù
①<名>賦稅。《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
,則何如?」
②<動>徵收賦稅。《捕蛇者說》:「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
其二。」
③<名>兵賦,向居民徵集的兵甲車馬等,又指士兵、軍隊。《左傳·成公二年》:「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
也』。」
④<動>陳述;表達。《揚州慢》:「青樓好夢,難
情深。」
⑤<動>吟誦。《歸去來兮辭》:「臨清流而
詩。」
⑥<動>賦詩。《鄭伯克段於鄢》:「公入而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⑦<動>創作。《報任安書》:「屈原放逐,乃
《離騷》。」
⑧<名>文本的一種,多鋪陳,富辭藻用韻,但句式近於散文。《滕王閣序》:「登高作
,是所望於群公。」

36.干 gān(考的少,但是大家對這個字理解也有限)
△①<名>盾牌。《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戈(注意這個詞)寥落四周星。」
△②<動>捍衛。《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形聲)洸乎
城之具也。」
△③<動>冒犯;沖犯。《商君書·業分》:「民不敢犯法以
法官也。」
△④<動>直衝。《兵行車》:「哭聲直上
雲霄。」《雁盪山》:「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霄。」
△⑤<動>追求;求取。《中山狼傳》:「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
仕。」
⑥<動>干預;牽涉。《智取生辰綱》:「我們自湊錢買酒吃,
你甚事?。」
⑦<名>水邊;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
兮。」
⑧<名>山澗。《詩經·斯干》:「秩秩斯
,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樣子)
⑨<名>天下。見「干支」
⑩<形>沒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與「濕」相對。《賣柑者言》:「視其中,則干若敗絮
。」⒒<形>空虛。「外強中乾」
(多音)gàn
①<名>樹幹。《淮南子·主術》:「枝不得大於
。」
△②<名>指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國語·晉語》:「愛親明賢,政之
也。」
③<名>才能;才幹。《三國志·諸葛亮》:「理民之
,優於將略。」
④<動>辦理;主治。《水滸傳》:「明日
了這事,更是這裡安身不得了。」
⑤<名>事情;事務。《水滸傳》:「學生來時,說道先生今日有
,權放一日假。」

37.苟 gǒu
①<副>隨便;苟且。《魚我所欲也》:「故不為
得也。」《出師表》:「全性命於亂世。」
②<副>暫且這姑且。《陳情表》:「欲
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③<連>假設;如果。《陳涉世家》:「
富貴,勿相忘。」
④<連>只要。《涉江》:「
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苟簡】草率而簡略。
【苟美】近於美好。

38.購 gòu
①<動>懸賞徵求。《荊軻刺秦王》:「今聞
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指南錄>後序》:「窮餓無聊,追又急。」
②<動>買;購買。《病梅館記》:「予
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③<動>通「媾」,講和。《史記·韓世家》:「將西
於秦。」
【辨】購,買。古代「購」的東西往往是商品,跟「買」的性質不同。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能表示重金收買,跟「買」還有區別。
【購求】⒈懸賞緝捕。⒉買物。

39.果 guǒ
①<名>果實;果子。又寫作「菓」。《訓儉示康》:「
止於梨栗棗柿之類。」
②<名>結局;結果。柳宗元《東海若》:「無國無
。」
③<動>成為現實;實現。《桃花源記》:「聞之,欣然規往,未
,尋病終。」
④<形>充實;飽。《莊子·逍遙遊》:「三飡而反,腹猶
然。」
⑤<副>果真;果然。《祭十二郎文》:「吾去汴州,汝不
來。」
⑥<連>如果。《中山狼傳》:「
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⑦<副>終於;終究。《左傳·城濮之戰》:「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
得晉國。」
△⑧<副>究竟;到底。《教戰守策》:「夫當今生民之患
安在哉?」

40.會 huì
①<動>會合;聚集。《陳涉世家》:「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
計事。」《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於此。」
②<動>會盟;宴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許之,遂與秦王
澠池。」《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賓客。」
【又】會見;見面。《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聞,不肯與。」《孔雀東南飛》:「於今無因(因是什麼意思還記得嗎?)。」
③<名>機會;時機。《<指南錄>後序》:「中興機
,庶幾在此。」
④<名>節奏。《庖丁解牛》:「乃中《經首》之
。」
⑤<動>領會;理解。《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
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適逢;恰巧遇上。《陳涉世家》:「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⑦<動>能。《林黛玉進賈府》:「我自來是如此,從
飲食時便吃藥。」
△⑧<副>當然;必定。《孔雀東南飛》:「吾已失恩義,
不相從許。」《行路難》:「長風破浪有時。」
△⑨<副>將要。《江城子·密州出獵》:「
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多音)kuài
①<動>算帳;結帳。《馮諼客孟嘗君》:「誰習計
,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②<名>帽子上綴結采玉的縫隙叫會,作朝及蔽膝的領縫也叫會。
【會聖】有超人本領。
【會子】⒈宋代發行的一種紙幣。⒉約會的帖子。

41.將 jiāng(大部分意思不難)
①<動>攙扶;扶持。《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
。」
△②<動>帶領;攜帶。《塞翁失馬》:「居數月,其馬
胡駿馬而歸。」
③<動>拿;持。《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果品酒饌只顧
來。」
④<動>將就;隨順。《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
。」
⑤<動>想要;打算。《曹劌論戰》:「齊師伐我,公
戰。」(注意與⑥區分)
⑥<副>將要;就要。《鄭伯克段於鄢》:「國不堪貳,君
若之何?」
⑦<介>把;用。《祭妹文》:「可
身後托汝。」
⑧<連>抑或;還是。《戰國策·楚策四》:「先生老悖乎,
以為楚國祆祥乎?」
△⑨<連>假若;如果。《祭妹文》:「今而後吾
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⑩<連>和;與。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
影,行樂須及春。」
⑾<助>用於動詞後,以助語氣。《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
惜不得。」
△⑿<連>且;又。表順承。李華《弔古戰場文》:「人或有言,
疑。」
(多音)jiàng
①<動>統率;率領。《項羽本紀贊》:「三年,遂
五諸侯滅秦。」
②<名>將領;將帥。《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者,趙之良
也。」
③<名使動>使……為將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
孫臏。」
(多音)qiāng
①<動>請,願。李白《將進酒》:「
進酒,杯莫停。」
②通「鏘」,見「將將」。
【將牢】把穩;持重。
【將】幫助,促成好事。
【將無】莫不是。
【將弁(音同「變」)】舊時武職的通稱。
【將將】⒈高大莊嚴的樣子。⒉廣大的樣子。⒊交談,聚集的樣子。⒋通「鏘鏘」,金、玉撞擊的聲音。

42.計 jì
①<動>算帳;計算。《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
日而待也。」
②<名>帳薄。《漢書·黃霸傳》:「使領郡錢穀
,……以廉稱。」
【又】<動>送帳簿。《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於季氏。」
③<動>打算;盤算;謀劃。《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
欲亡走燕。」
④<動>計議;商量。《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
議之。」
⑤<名>計謀;計策。《赤壁之戰》:「願早定大
,莫用眾人之議也。」

43.矜 jīn
①<動>憐憫;同情。《陳情表》:「還在故老,猶蒙
育。」
△②<動>注重;檢點。《尚書·旅獒》:「不
細行,終累大德。」
△③<動>自誇;誇耀。《項羽本紀贊》:「自
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④<動>莊重;自重。《論語·衛靈公》:「君子
而不爭,群而不黨。」
⑤<形>得意;驕傲。《促織》:「蟲翹然
鳴,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過秦論》:「鋤耰棘
(這裡到底讀什麼呢?),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多音)guān
<名>通「鰥」。鰥夫;老而無妻的人。《詩經·大雅·丞民》:「不侮
寡,不畏強御。」

44.景 jǐng
①<名>日光。《歸去來兮辭》:「
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明。」
②<名>景致;景色。《滕王閣序》:「訪風
於崇阿。」
③<名>景物。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況陽春召我以煙
,大塊假我以文章。」
△④<形>大。《諫太宗十思疏》:「心百元首,承天
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多音)yǐng
<名>同「影」。陰影;影子。《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
從。」
【景行】⒈大道。《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
景行(兩個行哦)行止。」

⒉仰慕。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45.竟 jìng
△①<動>完畢;結束。《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
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②<形>終;整;全。《譚嗣同》:「君
日不出門,以待捕者。」《項脊軒志》:「何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副>終究;終於。《毛遂自薦》:「平原君
與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傳》:「而齊
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劉禹錫《天論》:「道
何為邪?」
⑥<名>通「境」,國境。《禮記·曲禮上》:「入
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竟使】假使;假如。

46.居 jū(較為高頻)
①<動>坐。《核舟記》:「佛印
右,魯直左。」
②<動>位居;位於;處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
我之上。」
③<動>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
。」
【又】<動使動>使……居住。《越婦言》:「買臣之貴,不忍其去妻,築室以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
以供十人不足,何況供百乎?」
△⑤<動>閒居;閒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則曰:『不吾知也!』」
△⑥<動>占據;據有。《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
域中之大。」△⑦<動>充當;擔任。《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之官輒年不徙。」
⑧<動>停止;停留。《柳毅傳》:「客當
此以伺焉。」
【又】<形>停止不動的;停滯的。《登泰山記》:「而半山霧若帶然。」
△⑨<動>積蓄;儲存。《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
賄。」《促織》:「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為奇貨。」
△⑩<動>歷;經;過了。《塞翁失馬》:「
數日,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居攝】暫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讀書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47.課kè(小詞要注意!)
①<動>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
不用,不試不藏。」
②<動>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齊書·武帝紀》:「宜嚴
農桑。」
【引】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或教授。白居易《與元九書》:「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賦,夜書。」
③<動>按規定的數額和時間徵收賦稅。《宋書·孝武帝本紀》:「是歲,始
南徐州僑民租。」
【又】<名>賦稅。鮑照《擬古》:「歲暮井賦訖,程相追尋。」

48.理 lǐ
①<動>雕琢、加工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
其璞而得寶焉。」
②<動>治理;管理。《詩經·大雅·江漢》:「於
,至於南海。」
③<動>料理;整理;整頓。《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
財,不為征利。」
△④<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張衡傳》:「上下肅然,稱為政
。」
⑤<名>道理;規律;原則;法則。《孔雀東南飛》:「蘭芝仰頭答:
實如兄言。」《六國論》:「勝負之數,存亡之。」《伶官傳序》:「自然之也。」
△⑥<名>義理。《傷仲永》:「其文
皆有可觀者。」
△⑦<名>紋理;紋路;條理。《庖丁解牛》:「依乎天
。」(是道理嗎?)
△⑧<名>法官;刑獄官署。《報任安書》:「遂下於
。」(唐代的什麼機構?)
【理氣】中國哲學上的對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體或準則、條理;氣指現象或極細微的物質。

49.名 míng
①<名>名字;名稱。《屈原列傳》:「屈原者,
平,楚之同姓也。」
②<動>取名;命名。《離騷》:「
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③<動>說出。《游褒禪山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
者。」
④<名>名義;名分。《赤壁之戰》:「今將軍外托服從之
而內懷猶豫之計。」
⑤<名>名聲;名望。《陳情表》:「不圖宦達,不矜
節。」
⑥<動>有名;聞名。《過小孤山大孤山》:「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
天下。」
⑦<形>有名的;著名的。《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
人與游。」
【名場】科舉考試的考場,意為舉子們揚名之處。
【名刺】又稱「名帖」,拜訪時通姓名的名片。
【名士】⒈知名而做官的人。⒉泛指知名人士。⒊特指恃才放達、不拘禮法的人


50.命 mìng
①<動>差使;命令。《歸去來兮辭》:「或
巾車,或棹孤舟。」
②<名>命令。《陳情表》:「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
。」
③<名>命運;天命。《論積貯疏》:「大
將泛,莫之振救。」《論語·顏淵》:「死生有,富貴在天。」
④<名>生命。《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
。」
⑤<動>命名。《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
曰《琵琶行》。」
⑥<動>任用。《越婦言》:「天子疏爵以
之。」
【命筆】執筆(寫詩文或作畫)。
【命服】帝王按等級賜給公侯、卿大夫等的制服。
【命婦】受到封號的婦女。
【命世】揚名於當世。
【命途】平生的經歷。
【命意】寓意。


51.逆 nì
①<動>迎;迎接。《國語·晉語》:「呂甥
君於泰。」
【又】迎敵;迎戰。《赤壁之戰》:「將兵與操併力操。」
△②<動>預先;預料。《孔雀東南飛》:「恐不任我意,
以煎我懷。」
③<動>不服從;違背。《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一璧之故
強秦之歡。」
④<名>叛逆;騷亂者。《<指南錄>後序》:「數呂師孟叔侄為
。」
【逆計】⒈謀反。⒉預測。
【逆鱗】古謂龍的喉下有逆鱗,如被觸摸,則必殺人。後因謂臣下直諫觸犯君主為「逆鱗」。
【逆旅】客舍;旅舍。
【逆詐】事先即猜疑別人存心欺詐。

52.披 pī(這個詞是不是有些陌生?)
△①<動>揭開;撥開;分開。《鴻門宴》:「噲遂入,
帷西向立。」《促織》:「躡跡求,見有蟲伏棘根。」
②<動>裂開;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木實繁者
其枝。」
③<動>剖開;披露。《漢書·枚乘傳》:「臣乘願
腹心而效愚忠。」
④<動>披上;覆蓋或搭在肩背上。《群英會蔣干中計》:「帳下偏裨將校,都
銀鎧,分兩行而入。」
⑤<動>翻閱。《進學解》:「手不停
於百家之編。」
⑥<動>散開;分散。《游黃山記》:「五色紛
,燦若圖繡。」
【披鏡】披覽;借鑑。
【披緇(zī)】指出家為僧。

53.趣 qù
①<名>意向;旨趣。嵇康《琴賦》:「覽其旨
。」
②<名>樂趣;情趣。《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
。」
(多音)
<動>通「趨」。趨向;奔赴。《蘭亭集序》:「雖
舍萬殊,靜躁不同。」
(多音)cù(要變音,注意到了嗎?)
①<動>通「促」。催促;督促。《陳涉世家》:「
趙兵亟入關。」
②<動>通「促」,急忙;趕緊。《海瑞傳》:「
執之,無使得遁。」
【趣向】志趣;意志。

54.讓 ràng
①<動>責問;責備。《左傳·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請見,公使
之,且辭焉。」
②<動>謙讓;禮讓。《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
。」
③<動>讓給;讓位給。《五蠹》:「夫古之
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④<動>亞於;比……差。《西廂記諸宮調》:「此個閣兒雖小,其間趣不
林泉。」
△⑤<動>推辭;拒絕。《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
土壤,故能成其大。」
⑥<動>讓開;躲開。《唐翁獵虎》:「虎撲至,側首
之。」

55.稍 shāo(稍息!這個讀四聲)
①<名>官府發給的糧食;俸米。《送東陽馬生序》:「縣官日有廩
之供。」
②<副>逐漸;略微。《核舟記》:「其船背
夷。」
【稍侵】常指病情逐漸加重。

56.舍 shè
①<名>客舍;旅館。《<指南錄>後序》:「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
。」
②<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
青青柳色新。」
【又】<名使動>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廣成傳舍。」
△③<動>住宿;居住。《游褒禪山記》:「唐浮屠慧褒始
於其址,而卒葬之。」
④<名>謙稱自己的屬,用在表示親屬關係的名詞前。如「舍親」、「舍弟」等。
⑤<量>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
。」成語有「退避三舍」。(讀四聲哦!)
(多音)
shě
①<動>捨棄;放棄。《勸學》:「鍥而不
,金石可鏤。」
△②<動>放開;釋放。《齊桓晉文之事》:「
之,吾不忍其觳觫。」
③<動>施捨;布施。《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將近一半家私
入尼姑庵中。」
△【舍人】官名,秦漢以來到明代宮中都設舍人,職權大小不一。門客。宋元以來俗稱顯貴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爺」等。


57.身 shēn(身毒是印度古稱,古音讀juān dú)
①<名>人或動物的軀幹。《國殤》:「首
離兮心不懲。」
②<名>整個身軀。《狼》:「
已半入,止露尻尾。」
③<名>自身;本身;自己。《師說》:「於其
也,則恥師焉。」
④<副>親自。《隆中對》:「將軍
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⑤<名>一生;生命。《陟江》:「固將重昏而終
。」《五人墓碑記》:「一旦抵罪,或脫以逃。」
⑥<名>同「娠」,身孕。《與妻書》:「且以汝之有
也,更恐不勝悲。」


58.審 shěn
①<形>詳細;周密。《促織》:「
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
②<動>仔細觀察;考察。《察今》:「故
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③<動>清楚了解。《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
容膝之易安。」
④<動>審問;審判。《獄中雜記》:「餘經秋
,皆減等發配。」
△⑤<副>確實;的確。《梅花嶺記》:「先生在兵間,
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⑥<形>謹慎;慎重。《韓非子·存韓》:「兵者兇器也,不可不
用也。


59.師 shī
①<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退秦師》:「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必退。」
②<名>老師。《師說》:「
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③<名意動>以……為師;向……學習。《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
之。」
△④<動>學習;效法。《師說》:「吾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⑤<名>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鐘山記》:「而漁工水
雖知而不能言。」
⑥<名>對宗教徒的尊稱。多指佛教徒的。


60.釋 shì
①<動>放下;放開。《促織》:「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
。」
△②<動>解開;解下。《殽之戰》:「
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③<動>放棄;拋棄。《察今》:「故
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④<動>釋放。《書博雞者事》:「豪民氣盡,以額叩地,謝不敢,乃
之。」
△⑤<動>解除;排除。《原君》:「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之
其害。」
⑥<動>消溶;消散。《老子》:「渙兮若冰之將
。」
⑦<動>解釋。《國語·吳語》:「乃使行人奚斯
曹言於齊。」
⑧<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稱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
△【釋褐】作官。因脫去布衣換上官服而稱之。


61.視 shì(請注意這個詞!)
①<動>看。《世態炎涼》:「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
之。」
△②<動>察看;視察。《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
學京畿。」
△③<動>治理;處理(公務)。《張衡傳》:「
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④<動>看待;對待。《六國論》:「子孫
之不甚惜。」
⑤<動>看顧;照看。《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
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
⑥<名>視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為戒,
為止,行為遲。」
△⑦<動>比較;比照。《五人墓碑記》:「其辱行賤行,
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視事】官員到職工作;辦公。
【視學】⒈周代天子親臨國學行春秋祭奠及養老之禮,稱為視學。

⒉一般指派有司到國學對學子進行考試。


62.疏 shū(各義項之間相近但語境有別!)
①<動>疏導;疏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之欲其通。」
△②<動>分;分散。《史記·黥布列傳》:「上裂地而王之,
爵而貴之。」
③<動>疏遠。《屈原列傳》:「王怒而
屈平。」
【又】〈名〉疏遠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不間親,還是莫說罷。」(注意!)
④<形>稀疏。《與朱元思書》:「
條交映,有時見日。」
⑤<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妾久
談笑。」
△⑥<形>粗疏。《史記·范雎列傳》:「其於計
矣。」
⑦<名>粗糙的米。韓愈《山石》:「鋪床拂席置羹飯,
糲亦足飽我飢。」
△⑧<動>分條陳述。《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
短引。」
⑨<名>給皇帝的奏議。如《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疏》
⑩<名>古書注釋的一種。不僅注釋古書原文,對前人的注釋也加以申發說明。
⑾〈名〉僧道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今日是員外生辰,小道送
在此。」
【疏狂】狂放不羈的樣子。
【疏俗】遠方風俗。



63圖 tú
①<動>謀劃。《屈原列傳》:「入則與王
議國事,以出號令。」
②<動>圖謀;謀取。《論積貯疏》:「乃駭而
之,豈將有及乎。」
△③<動>貪圖。《群英會蔣干中計》:「某等降曹非
仁祿,迫於勢耳。」
△④<動>考慮。《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唯君
之。」
△⑤<動>料想。《孔雀東南飛》:「阿母大拊掌,不
子自歸。」
⑥<名>圖畫。《游黃山記》:「下瞰峭壁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
繡。」
⑦<名>地圖。《荊軻刺秦王》:「
窮匕首見。」
【圖讖(你會讀嗎?)】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於帝王受命徵驗一類的書,多為隱語、預言。
【圖籍】⒈地圖與戶籍。⒉圖畫與書籍。


64.委 wěi(這個詞的絕大多數語境都很重要!)
①<動>積;積聚。揚雄《甘泉賦》:「
如山。」
②<動>委託;託付。《過秦論》:「俛首系頸,
命下吏。」
③<動>拋棄;放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動>呈獻;送。《屈原列傳》:「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
質事楚。」
⑤<動>卸落;散落。《庖丁解牛》:「磔然已解,如土
地。」
⑥<形>曲折。《柳敬亭傳》:「從
巷活套中來者。」
⑦<形>通「萎」。枯萎;衰敗。《後漢書·楊震傳》:「哲人其
,將誰諮度?」
(多音)wēi
見「委蛇」。
【委命】⒈把自己的性命交託給別人。⒉效命;效力。⒊聽任命運的支配。
【委蛇】也作「逶迤」。⒈從容自得的樣子。⒉隨和應付的樣子。⒊曲折前進;斜行。(注意語境?)

65.聞 wén
①<動>聽見;聽到。《木蘭詩》:「不
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②<動>聽說;得知。《殽之戰》:「寡君
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
△③<動>報告;上報。《童區寄傳》:「願以
於官。」
④<名>見聞;知識。《屈原列傳》:「博
強志(識),明於治亂。」
⑤<名>名聲;名譽。《論語》:「四十、五十而無
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默默無聞)
⑥<動>聞名;傳揚。《出師表》:「不求
達於諸侯。」


66.文 wén
①<名>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後寫作「紋」。《公輸》:「荊有長松
梓楩楠豫章。」
△②<形>華美;有文彩的。《馮諼客孟嘗君》:「黃金千斤,
車二駟,服劍一。」
③<名>文章。《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
者,太守也。」
④<名>文字。《游褒禪山記》:「獨其
猶可識。」
⑤<名>非軍事的,與「武」相對。《諫太宗十思疏》:「
武並用,垂拱而治。」
⑥<動>在身上刺花紋,叫「文身」。《莊子·逍遙遊》:「越人斷髮
身。」
⑦<名>文化;文教。《論語·子罕》:「
王既沒,不在茲乎?」
⑧<量>用於舊時的銅錢,古稱銅錢一枚為一文。《魏書·高崇傳》:「在市銅價,八十一
得銅一斤,私造薄錢,斤餘二百。」
△⑨<動>修飾;掩蓋。《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
。」成語有「文過飾非」。
△⑩<名>規定、儀式。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
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成語有「繁文縟節」。


67.務wù
①<動>從事;致力於。《過秦論》:「內立法度,
耕織,修守戰之具。」
②<動>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飽者,不
梁肉。」
③<名>事務;事情;事業。《與朱元思書》:「經綸世
者,窺谷忘反。」
④<副>務必;一定。《察今》:「非
相反也,時勢異也。」


68.息 xī
①<名>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
相吹也。」
②<動>呼吸;喘氣。《柳毅傳》:「當閉目,數
可達矣。」
③<動>嘆息;嘆氣。《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長
曰。」
④<動>休息。《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
。」
⑤<動>止息;停止。《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
交以絕游。」
⑥<動>平息。《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
心。」
⑦<動>通「熄」,熄滅。《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
。」
△⑧<動>增長。《莊子·秋水》:「消
盈虛,終則有始。」
⑨<動>繁殖;繁育。《趙威后問齊使》:「是助王
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⑩<名>子女,特稱兒子。《陳情表》:「門衰祚薄,晚有兒
。」
⑾<名>利息。《原君》:「此我產業之花
也。」
【息男】親生兒子。
【息女】親生女。


69.系 xì(古文中基本無jì音)
①<動>懸;掛。《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
向牛頭充炭直。」
②<動>梆縛;拴。《過秦論》:「百越之君,俯首
頸,委下命吏。」
△③<動>拘囚;關押。《譚嗣同》:「君既
獄……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④<動>繼;連接。班固《東都賦》:「
唐統,接漢緒。」
⑤<名>帶子。《陌上桑》:「青絲為籠
,桂枝為籠鉤。」
⑥<名>世系;系統。杜甫《贈比部簫郎中十兄》:「漢朝丞相
,梁日帝王孫。」
△⑦<動>聯繫;關聯。柳宗元《封建論》:「大業彌固,何
於諸侯哉。」
⑧<動>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因那日買了個丫頭,不想
拐子拐來賣的。」
△⑨<動>附著;隨著。《蘭亭集序》:「情隨事遷,感慨
之矣。」


70.向 xiàng
△①<名>朝北的窗戶。《詩經·七月》:「塞
墐戶。」
②<動>朝著;向著。《狼》:「狼不敢前,眈眈相
。」《垓下之戰》:「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
③<動>趨向;奔向。《赤壁之戰》:「到夏口,聞操已
荊州。」
△④<動>接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天漠漠
昏黑。」
⑤<副>剛才。《赤壁之戰》:「
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
⑥<副>從前;過去。《蘭亭集序》:「
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察今》:「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⑦<連>假如。《捕蛇者說》:「
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多音)xiǎng
①<動>通「響」。發出聲音。《庖丁解牛》:「砉(xū)然
然。」
②<動>通「享」。享有;享受。《論衡·謝短》:「夏自禹
國,幾載而至於殷。」
【注】在古代,「向」和「嚮」是兩個字。在「享受」的意義上不寫作「向」。現「嚮」簡化為「向」。
【向前】⒈向前進。⒉努力上進。⒊以前;剛才。
【向使】假如。
【向隅】面對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獨失意或得不到仙會而失望。


71.延 yán
△①<動>延長;延續。《過秦論》:「
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②<動>蔓延;擴展。《赤壁之戰》:「燒盡北船,
及岸上營落。」
△③<動>引進;迎接。《過秦論》:「秦人開關
敵。」
④<動>邀請。《桃花源記》:「餘人各復
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納】接收;採納。
【延譽】傳揚名聲。


72.夷 yí
①<名>我國古代東部民族,後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
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②<名>泛指外國或外國人。《三元里抗英》:「逆
各狐憑鼠伏,潛逃兩炮台中,不敢出入。」
③<形>平坦。《核舟記》:「其船背稍
。」《游褒禪山記》:「夫以近,則游者眾。」
④<動>剷平;除平。《赤壁之戰》:「今操芟(shān)
大難,略已平矣。」
⑤<動>殺;滅。《蘇武傳》:「大臣亡罪
滅者數十家。」
△⑥<形>和悅。《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
。」
【夷世】太平的世道。
【夷猶】遲疑不前。


73.意 yì(語境很有講究!)
①<名>心意;意圖。《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
償趙城。」
②<名>意義。《馬巴黎油畫記》:「則其
深長矣。」
△③<名>心情;神態。《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
,同宦遊人。」《狼》:「目似螟,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記》:「醉翁之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動>料想;估計。《鴻門宴》:「然不自
能先入關破秦。」《促織》:「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其至此哉!」
△⑥<動>懷疑。《列子·論符》:「人有亡鐵者,
其鄰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會】不用說明解釋而內心明白。

74.引 yǐn(前方高能!)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
弦而戰。」
②<動>延長;伸長。《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淒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
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禮於廷,
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垓下之戰》:「項王乃復
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操軍不利,
次江北。」
⑩<動>掉轉。《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
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
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
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
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三國志·吳志》:「權咎責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經。」
【引決】自殺。


75.游 yóu
①<動>在水上漂浮。《與朱元思書》:「
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動>遊玩。《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
於赤壁之下。」
③<動>出遊;遊歷。《兩小兒辯日》:「孔子東
。」
△④<動>交往。《鴻門宴》:「秦時與臣
,項伯殺人,臣活之。」
【又】特指請教學問。《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⑤<動>遊說。《馮諼客孟嘗君》:「西
於梁。」
【辨】游,遊。凡有關水中活動,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關陸上活動的,「游」與「遊」可以通用。
【游食】吃閒飯。
【遊子】離家外出的人。


76.責 zé
△①<動>索取。《促織》:「每
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②<動>責令;要求。《促織》:「因
常供。」
③<動>責備。《陳情表》:「詔書切峻,
臣逋慢。」
④<名>處罰。《促織》:「當其為里正,受撲
時,豈意其至此哉!」
⑤<名>責任。《譚嗣同》:「救護之
,非獨足下。」
(多音)zhài
①<名>欠別人的錢財。《馮諼客孟嘗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
於薛乎?」
②<動>討債。《呂氏春秋·疑似》:「昔也往
於東邑人。」後作「債」。
△【責成】督促,要求人完成任務作出成績。
【責望】互相責怪、抱怨。


77.直 zhí
①<形>不彎曲。《勸學》:「木
中繩,輮以為輪。」
②<形>正直。《涉江》:「苟余心之端
兮,雖僻遠其何傷。」
③<形>正確。《<指南錄>後序》:「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
。」
④<形>筆直地。《與朱元思書》:「爭高
指,千百成峰。」
⑤<形>縱的;豎的。《阿房宮賦》:「
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⑥<動>遇到。《漢書·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銳士。」
⑦<名>通「值」,價值。《賣炭翁》:「系向牛頭充炭
。」
⑧<動>通「值」,值班。《晉書·庾珉傳》:「珉為侍中,
於省內。」
⑨<副>僅僅;只是。《寡人之於國也》:「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副>徑直;一直。《信陵君竊符救趙》:「侯生攝敝衣冠,
上載公子上坐。」
⑾<副>竟然;卻。《論積貯疏》:「可為富安天下,而為此廩廩也。」
⑿<副>簡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則斯役之價值,
可驚天地泣鬼神。」
⒀<介>當。《垓下之戰》:「夜潰圍南出,馳走。」
【直裰】和尚、道士穿的大領長袍。


78.置 zhì(語境較為靈活!)
△①<動>放棄。《鴻門宴》:「沛公則
車騎,脫身獨騎。」
②<動>放置;安放。《五人墓碑記》:「斷頭
城上,顏色不少變。」
③<動>放逐。《鄭伯克段於鄢》:「遂
姜氏於城潁。」
△④<動>擺設。《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
酒大會賓客。」
⑤<動>設置。《過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到京口,列
烽燧。」
△⑥<動>置辦;購買。《蘇武傳》:「既至胸奴,
幣遺單于。」
⑦<動>釋放。《史記·吳王濞列傳》:「斬首盤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之,無有所
。」
△⑧<動>關押。《獄中雜記》:「苟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
老監。」
△【置郵】驛站。


79.志 zhì
①<名>心意;志向。《觀滄海》:「歌以詠
。」《為學》:「人之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動>立志。《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
於學。」
△③<動>記憶;記;記住。《屈原列傳》:「博聞強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④<名>標記。《南齊書·韓系伯傳》:「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
。」
⑤<動>做標誌。《桃花源記》:「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
之。」
⑥<名>記事的書或文章。《項脊軒志》:「余為此
,後五年,吾妻來歸。」
⑦<名>通「痣」,皮膚上的斑或小疙瘩。《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
。」


80.中(完結撒花!)zhōng
①<名>內;里。《狼》:「一屠晚歸,擔
肉盡。」
②<名>中間;內部。《石鐘山記》:「有大石當
流。」
③<形>半;一半。《樂羊子妻》:「若
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④<形>中等;不高,不低。《鄒忌諷齊王納諫》:「上書諫寡人者,受
賞。」
⑤<名>內心。《史記·韓安國列傳》:「深
隱厚。」
⑥<名>中國。《圖畫》:「圖畫之設彩者,用水彩,
外所同也。」
(多音)zhòng
△①<動>符合。《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
規。」
②<動>射中。《賣油翁》:「見其矢十
八九。」
③<動>擊中。《荊軻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
。」
④<動>考中。《范時中舉》:「你恭喜
了舉人。」
⑤<動>猜中。《醉翁亭記》:「射者
,弈者勝。」
⑥<動>中傷。《書博雞者事》:「臧怒,欲
守法。」
【中腸】內心。
△【中人】⒈平常人。⒉朝中公卿大臣。⒊指宦官;太監。⒋宮女。
【中節】適度。
【中式】⒈科舉考試被錄取。⒉符合規格。

祝您高考一舉成名!

關鍵字: